APP下载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研究

2020-02-03柏曦东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变革转型

摘 要: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结合当下文明演化自然逻辑及自然界对工业文明不堪重负的现实,必须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从而来构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明,这对于更好地推动人类秩序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最佳选择。可以说,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必将是由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文章重点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进行研究,探讨了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路径。

关键词: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变革;转型

中国的变革和转型是涉及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大幅度的改变,這主要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工业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国家在实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文化等危机逐步显现出来,为了发展工业环境遭到大幅度的破坏,人们盲目地追求工业生产效率而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得社会之中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中国必须要加大产业机构的改革,实现全方位的变革和转型,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于自身实际情况向生态文明不断迈进。

一、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一)工业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1)工业文明的内涵

工业文明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之中的一种文明形式,包含了如下内涵:一是其以化石能源为动力,改变了农业文明以人力以及自然界能源进行生产的局面,拓宽了能源的使用范围,在工业文明冲击下,我国的生产能源由传统的人力、水力等逐步转化为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等,提升了产能和生产效率;二是其实现了高度集中的商业化生产方式,改变了我国在农业文明状态下小作坊式、零散的生产方式,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和企业实施集中化生产,对于技术的创新以及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其实现了大规模资本化,加大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实现了商品的扩张,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品交换的范围实现了大幅度的扩展[1]。

(2)工业文明的特征

较之于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具备三个特征,具体阐述如下,一是生产机械化,在工业文明下,我国逐步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改变了由手工操作生产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再加上自动化的生产线,使得产品的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变为了可能,使得机械取代了人工操作,大幅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二是经济自由化,工业文明推动了我国贸易的自由化,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初期,我国实施的计划经济机制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诉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产能不断提升,计划经济已经不能够匹配日益增加的产品生产数量,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我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机制,实现贸易的自由化,不断加强全球范围内贸易的流动,政府只是充当一个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于人们生活治理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政治民主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民主的提升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我国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断加强法制建设,致力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最基本利益[2]。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在原始、农业以及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深层次,更具有先进性的文明形式,旨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站在现代化的视角来说是一种高度的文明[3]。立足于整体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在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实现人类进步的新形势,其核心理念便是保障生态自然环境,是实现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总和。

(2)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主要包含如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生态文明是建立在高水准的生产水平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工业化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具备先进性的特征,是一种新的文明;二是生态文明所要实现的目标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要遵从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施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都必须要保障生态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绝对不可以超负荷生产;三是生态文明旨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生生不息,延续不止。

二、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与危机

工业文明实现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促使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实现了大范围的进步,但是也为社会以及生态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加剧了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的消耗还不是很大,还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友好相处。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具体阐述如下:一是我国为了拉近和发达国家的距离,在国际市场之中抢占有利的地位,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消耗了大量的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导致现在的资源紧张甚至枯竭的现象;二是生产的过程之中,我国只追求生产速度,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导致出现了大气、水源等一系列污染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工业文明下,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与自然的共生和谐相处,到时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社会的矛盾加深

工业文明冲击下,我国经济提升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之外,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逐渐被显露出来,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人们开始追求物质水平的提升,也使得商业化的竞争不断加剧,人们对于良好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消费被异化;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亲密,工业文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之间运用利益取代了情感,关系逐渐冷漠。

(三)科技的负面作用显现

科学技术推动了工业文明的诞生,工业文明促使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以及生产之中的使用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逐步被显示出来。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工具也得到进步,比如塑料垃圾、农药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都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地破坏;除此之外,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思维的拓展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现今的科学技术下,人类不再思考,依赖于信息技术、电脑实施智能化办公,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对于人类自主性的发挥产生了束缚[4]。

三、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趋势

(一)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博弈选择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率先开展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也是工业文明的起源,已经享受到工业化的胜利果实。但是工业文明是对环境具备的巨大地破坏性的,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再加上,地球的负荷是有限的,盲目地、粗放式的工业化生产已经使得地球不堪重负。但是,放眼于全球,发达国家开展工业化生产的时间较早,获得的利润较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并未享受到工业化生产的胜利果实,假如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实现全方位的改造和革新是不可取的,这就代表着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发达国家在工业文明早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是不公平的;除此之外,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物质实力比较薄弱,较之于发达国家在变革和转型升级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采取发达国家先进行转型升级,发展中国家后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种挑战。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足以弥补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生产中对于环境的危害。尽管环境破坏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但是较之于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國家的影响更为恶劣。因此,在全球环境污染的背景下,我国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革新传统的工业文明理念,彻底摒弃减排就是增大成本的思想,要站在全新的生态文明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到减排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并呼吁全球所有的国家公共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向生态文明转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标

我国在建立的70余年里,经济以及科技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在冶金、机械等多个工业领域实现了飞速的进步与发展,许多行业已经处于实际领先地位。但是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是瞩目可见的。《中国环境保护白皮书》强调,我国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内出现了诸多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污染程度越来越大,资源越来越紧缺,甚至一部分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压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问题之一。即便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于环境整治的力度,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但是并未在根本上改变依赖资源求发展的局面。这种情况充分说明,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假如盲目地照搬西方的工业文明形式实施工业化生产,就会带来极大地环境危机,为本国以及全球带来难以预估的损失。因此,中国务必要结合于自身的实际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我国要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结合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逐步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政府机构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的支撑,需要全体中国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我国为了能够追赶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始了粗放型工业化生产之路,造成了国内的大气、水源等一系列严重的污染,急需要改变生产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中国必须要正确的面对工业文明对于本国甚至是全球带来的影响,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结合于本国实际通过构建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充分展现大国风范。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文明转型: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论纲——城市文化经济与政策的现代议程[J].东岳论丛,2019,40(08):25-31,191.

[2] 廖冰,张智光.生态文明指标优化和权重计量的实证研究——基于PSIR与SEM相结合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04):779-791.

[3] 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经济研究参考,2018(22):3-25+54.

[4] 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桂海论丛,2018,29(01):20-28.

作者简介:柏曦东(1982- ),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历史。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变革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变革开始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