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与重塑的文化审视

2020-01-19

关键词:冲突价值观大学生

郭 倩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53002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渗透在社会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价值观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存在形式,是文化的核心体现。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文化环境以及文化主体都面临着不同的新的挑战,这必定会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造成他们价值观的冲突。

一、文化与价值观的逻辑关联

(一)理论逻辑

文化从哲学层面解读,其内涵可以理解为文化是“由科学、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哲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表现为文化产品、创作方式(体制)、文化观念等多种层次,但核心是价值观。”[1]所谓价值观, 就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价值、意义、作用的观点和态度。从含义上可以看出,价值观寓于文化之中,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文化对价值观起决定作用,文化的认同实际上为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现实逻辑

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从人区别于动物、有能动性实践活动时文化就产生了;价值观只有经过文化培养才能形成。比如,人们口中的“香蕉人”,就是指在美国成长的华裔,即使有着中国人的相貌甚至持有一些中国人的习惯,但由于接受美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因此秉承着的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黄皮肤的美国人。反之,人的文化活动也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 人的文化活动及其结果, 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因此,价值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不同,而文化的冲突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冲突。

文化培育、滋养着价值观,但在特殊的条件下也能阻碍价值观健康发展。当今世界处于急剧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时刻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突。这一状况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凸显,不仅要面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自身改革带来的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还要解决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文化适应难题。因此价值观冲突与文化冲突、社会转型、时代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需要大学生价值观与文化和谐发展。因此,重视价值观与文化的冲突问题研究,构建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价值观,是当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文化引起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内在根源

追本溯源,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应当从文化中追寻答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文化发展外部环境、内部原因进行分析,更能全面掌握价值观冲突的原因。

(一)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环境失衡

与当前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不同,全球化浪潮席卷之前,我国的文化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外国文化产品(如书籍、音乐、影视等)主要以官方引进为主,文化融合过程是较为缓慢的,政府可以调节文化冲突、掌控融合程度,文化环境的自净能力得以彰显。然而,随着全球化的程度加深、范围越广,大量外来文化从各种渠道涌入国内,原本稳定的文化环境被打破,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冲突。大学生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价值观难免会受到消极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冲突和激荡容易引发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一方面西方国家有意识地进行意识渗透。在全球化背景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的交往直接或间接地把带有其价值观念的经济、政治、文化产品输送到我国,社会上各种思潮泛起,大力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发达国家的文化市场已经相对成熟,通过文化霸权优势,大量的影视、音乐、书籍涌入中国,不断进行文化价值观输出,在不同文化领域对中国文化进行压制,树立西方文化的“权威”形象。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有些同学对自身文化认同感降低,崇洋媚外的情况时有发生。

虽然,随着全球化逐渐深入,文化间的激荡与冲突不可避免,但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坚持包容开放,利用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送出去,让优秀的文化走进来,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时代的大学生乐于接收不同的新鲜文化,易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也是传统文化传播主力,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文化交流中加强本土文化认同、正确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才是文化对话、冲突和交流的最终目的。

(二)社会剧烈变迁下的文化传承断裂

只有在特殊时期,文化传承才会出现断裂。改革开放短短40年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两个“前所未有”,形象地说明了新时代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前所未有”里没有包含文化实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没有相应地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与社会剧烈变迁中文化传承的断裂紧密相关。

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社会发展非常缓慢,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前辈是文化传承的掌控者,后辈价值观念的获取只需从权威的前辈中习得即可,因此文化传承是固定的、延续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迅速地、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引起了文化传承方式上的改变。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代际差别逐渐拉大:60后70后传承着固化的文化价值观,而80后90后却是在许多新文化、新观念的浸润中成长起来,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与上几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念,所谓“代沟”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上的隔阂。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传承出现断裂: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深刻转型,使当代大学生接受文化价值观不再仅限于传承“长辈”的形式,这种以单向价值灌输的教育方式作用和效果不仅有限,还会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抗拒的反作用,一些大学生甚至通过碎片化、符号化的表达,以颓废的语言、自嘲的方式表达对父辈文化、主导文化的抵触和反抗。

从客观环境角度来看,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运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使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与此相反,60后70后生活在“左倾”错误思潮统治中国的年代,强调的是无私的奉献和牺牲,抹杀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新一代大学生的物权意识和自我意识明显强于父辈,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加理性、更有思想,独生子女的生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一代人的自我意识,使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反差。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张扬的背后实际上是自我和自私之间的界限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社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变革,传统与现代交织、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同时贫富差距、娱乐至上、拜金盛行等诸多现实问题,对部分大学生认知的影响与其从父辈、学校接受的教育形成巨大反差和强烈冲击。因此,必须探索其他路径减弱文化传承断裂引起的负面影响,减少价值观冲突,帮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新媒体急速发展中的文化传播方式蜕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接受文化的方式和习惯。不同于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新媒体依托于网络信息普及而兴起。

1.作为新的文化传播途径,新媒体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实时性,便于大学生迅速接收最新的信息。近年来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新媒体比官方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加快速、即时,通过新媒体人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现场具体情况。其次,新媒体的舆论能量更加强大。任何一篇新闻报道、自媒体网文通过网民强大的转发量,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升温、发酵,继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再次,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交互性,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文化传播。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大学生具有受众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互动交流、交换信息等方式,使大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最后,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搜索、选择信息,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更有助于为用户带来“私人订制”的体验感。同时,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这对当今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用户短时间内了解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2.新媒体对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优势与风险并存。

首先,信息流动过快导致传播内容难以管控。网络使广袤的地球变成“地球村”,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出的信息可以瞬时传播开来,不同地区、民族、语言等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在网络上相互充斥、激荡。由于新媒体平台缺少严格的信息审核制度,一些自媒体、公知大V肆意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立的文化观点,他们通常以“知性”“心灵鸡汤”的外衣来贬损英雄形象、否认历史、唱衰中国,造成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转发;更有一些自媒体为营销而创作一些带有负面价值观或垃圾文化的网文,这些文化信息大多是以放大人性弱点、贩卖焦虑情绪等为内容的网络软文,这对“三观未定”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其次,快餐文化正在挑战传统文化教学方式。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5G网络覆盖率的提升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了“低头一族”。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了解文化、沟通交流、娱乐游戏、消费购物、外卖订餐……网络使大学生们成为“宅男宅女”,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深,网络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方式影响越大。校园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方式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式教育进行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教育受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基本以教室课堂教育为主。而网络打破时空等现实条件限制,大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翻看手机了解文化,尤其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信息、快餐式文化更迎合大学生快节奏生活、缺少耐心耐性的特点,这就导致学生越来越沉溺在快餐文化和低俗文化当中,大量非主流文化随时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前大学生,这对教师教授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最后,新媒体无形中增加了文化道德的风险。新媒体发展迅速,而相应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则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态。绝大多数新媒体客户端是不需要实名认证的,一些大学生披着网名的外衣从事网络活动,这种隐蔽性使大学生难以得到学校、社会的有效监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和张扬个性的需求,但学生们作为网民在网络世界中难以做到时刻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现实的道德约束力在网络中受到了冲击。少数学生在网上放大个人主义,甚至公开表达利己主义和拜金思想。一些新媒体还为灰色地带带来生存间隙,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掉进陷阱、受到蛊惑,甚至听谣、信谣、传谣,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

三、文化引起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现实表征

新时代大学生身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交锋之中,因此在进行价值观判断和实施行为时,常常会在进行价值选择时感到困惑,或认知与行为上的相互矛盾,甚至出现情感上的冲突。

(一)价值选择的困惑

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权等原因致使大量西方文化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影视、音乐、服装、家居、美妆、餐饮等,随处可见洋牌子、洋标签。西方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优势以及在品牌竞争中对我国产品的贬损,导致当代一些大学生在追随时尚潮流的同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差异,不能做出理性的价值评判,加剧他们在道德价值观上的冲突和困惑。如读书交友、艺术熏陶才是大学生享受生活的正确方式,但由于受欧美影视作品所宣传享乐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享受和享乐难以正确辨别,误以为吃喝玩乐、穿戴名牌才是享受生活。在校园中也能看到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耽误学业,甚至有学生通过网络高利贷的方式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却因无力偿还走向自杀等极端道路。

(二)认知和行为的矛盾

当前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矛盾分为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认知与行为脱节。即在正面教育和引导下学生某一价值观高度已经达到要求,但在现实中出现行为相对价值观较为落后的情况。如少数同学从观念上已经明确爱护校园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在课堂上都能看到同学们课后将垃圾随身携带出教室,保持教室干净卫生,但在宿舍中仍存在较多脏乱差的问题。二是行为上不作为。即学生已经建立价值观的准绳,但在行为中不予践行。如学生们普遍认为维护公平正义是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生活中遇见不平需要伸张正义之时却默默围观或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三是行为与认知相悖。即行为与认知南辕北辙,处于完全相反的状态。如学生们普遍认同诚信考试的观念但仍有同学冒着风险作弊;学生们普遍保持着刻苦努力、增长才干、建设祖国的学习观念但仍有同学沉溺在网络中无法自拔。

(三)情感和表达的悖逆

一是与父辈价值观的悖逆。父辈受所生长年代的环境影响以权威自居,并认为晚辈表达对长辈的爱的方式理应是接受并听从长辈的观念;现在的大学生处于信息开放的时代,相比父辈他们更有主见且坚持己见,他们爱的方式更倾向于在父辈面前提出不同的观点以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认可。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对事情的看法、处理的方式大相径庭,因而大学生在与长辈沟通时常处于难以相互理解、矛盾的状态,掺杂着亲情情感有时还会导致冲突加剧。如上海青年学生因与母亲在车内争吵负气跳桥导致死亡事件,令人惋惜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反思如何避免、化解两代人价值观冲突问题。

二是矛盾的政治表现。具有高度政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应是新时代大学生基本政治素养。然而网络、媒体中大量娱乐消遣的信息浸染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们也越来越倾向非正式、娱乐式的话语表达,例如随处可见表情包、短视频、非主流词语等。受此影响,不少大学生喜欢娱乐活动而逃避政治性强的教育活动,如思政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一些学生打瞌睡、玩手机,不愿意参与有关政治性话题的讨论活动。但这并不代表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关心国家和社会,在国家重大事件中往往能够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如汶川地震时大学生们在微博上参与祈福活动、捐款活动;在钓鱼岛问题上大学生们纷纷表达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心声。因此解决这一矛盾,要从社会、学校着手改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方式,寻找符合大学生的爱好和需求的政治表达和参与方式。

四、超越冲突:文化重塑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造成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的难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主要原因。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冲突问题,需要我们肩负起重建文化价值观的使命,紧密结合新时代大背景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新时代文化发展规律,创新价值观培养理论体系。中华文化是我国历经几千年历史发展沉淀、凝结的文化瑰宝,这种如遗传因子一样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国家饱受战乱后依然屹立东方、蔚然前行。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与培养必须重新回归到文化,牢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构建和谐文化环境。

首先,牢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繁荣有助于增强民族思想共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世界各种文化激荡的潮流中站稳脚跟。筑牢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一是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创新传统文化艺术,坚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二是继承革命文化,积淀社会主义文化底蕴。革命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三是“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2],汲取人类先进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显著特征,越是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复杂的环境下,越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厚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世界先进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引领大学生提高先进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加强文化自信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文化自信,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在西方文化强权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出现崇洋媚外文化心态,热衷追求洋品牌、洋学历,唯西方的审美是从,这与一些文艺工作者、文化传播者的媚外宣传是分不开的。只有坚持社会文化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主旋律的文化实践引领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坚定科学的信仰、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科学的信仰能够坚定人的信念。

增强文化自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文化价值观越多元化,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复杂、交错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掌握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文艺工作者创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作品,需要文化传播者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外来文化时抵得住诱惑、站得稳脚跟,才能保证大学生培养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行。

最后,加强舆情监控,构建和谐文化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是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文化环境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网络环境、校园环境形成合力、共同作用。

一是加强文化基础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利用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载体,加强图书馆、剧场、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提升群众精神水平的作用,从而降低消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是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环境整治,要让主流文化占据网络高地,对待灰色文化要控制和转化,对待黑色文化要遏制和改造。要坚守原则,兼顾多样,切实加强舆情监督管理,完善网络媒介规范制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防止价值观出现偏差,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

三是营造良好学风,打造积极校园文化。高校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纯正的校风学风。积极打造体现出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校园文化,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尊重大学生的特性和诉求,形成高尚的文化品格和谦和的文化态度,提高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愿望,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碰撞空前频繁,现代与传统文明冲突空前加剧,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引发的问题不断增多,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类文化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一场博弈。若要降低文化冲突的消极影响,减少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切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运用文化的功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达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统一。

猜你喜欢

冲突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