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2020-01-18周蓉蓉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周蓉蓉,张 涌

(铜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新时代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扩张日益严峻,必将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伦理等产生潜在消极影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传统思政课程的“独唱”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必须在所有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养成“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大合唱”,构筑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平台。习近平总书记[1]1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显而易见,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为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抵抗西方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培养和增强高校学生的判断、选择和适应能力,引领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

一、“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

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3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高校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着新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即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又能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课程思政”的目标。为此,有必要深刻认识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目标的本质要求,是构筑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核心模块。高德毅[3]33-36指出,当代大学生唯有将学习目的建立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唯有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撑,方能使专业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中产生最大的知识效价,为实现中国梦释放出最大的社会文化能量。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决定着高校办学的前提基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鲜亮底色。务必充分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范围,挖掘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德育元素,因为即使再专业的知识教学也必然蕴含着道德情怀和立场诉求等思想内容。务必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合力同行,形成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学生人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代大学生刚刚经受十年寒窗苦的应试教育,普遍处于独立思考人生的开始阶段,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面对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背景下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刺激、新诱惑,大多人缺乏思想价值的是非判断力和鉴别力,不仅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还强调自我,排斥权威,充满内心冲突和心理矛盾。因此强调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为支撑,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渗入相关思政德育元素,对大学生实施坚定明确的思想价值引领教育,从近期看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抵御各种错误的思潮,以保障行为趋向的正确性;从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来看,因为内心主流价值观的支撑,可以为意志、情绪、情感、个性心理等方面优化一系列心理素质,为创新人生奠定不可缺失的心理基础。唯有如此,才能教育培养出人格健全完善、个性健康发展、崇尚科学精神、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合格高校毕业生。

二、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热门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政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学、翻译、经贸、文秘、管理等工作的英语专门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人数在所有专业排行中也名列前茅,课时多,覆盖面广,不论是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内容,还是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语言本体的学习,较高层次则增加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与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是,如何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拓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成为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毫无讳言,相对其他高校专业,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功能更加不足,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一是英语专业课程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元素过多。由于课程的特定性,相关教材课文内容涉及大量西方文化,以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所用教材为例,全书共4册,包含112篇课文,其中76篇都是介绍或涉及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再如《主要英语国家国情》这门课程,详细介绍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历史沿革、地理风俗、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模式和文化生活诸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符合英语专业的教学规律,尽管说中西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问题。学生会过多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思想道德的沦陷和理想信念的丧失,或是盲目崇拜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关注不足,造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失语症”,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就是西方文化过多侵蚀的后果和明证。

二是英语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一方面,英语专业教师本身从学习阶段到工作阶段,在与英语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受西方文化浸染过多,有意无意中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若掌握不好分寸,对知识点的讨论和讲解会出现偏颇,又如《主要英语国家国情》课程内容涉及西方所谓民主选举,教师极易自由发挥,进行简单表面对比,而不顾西方选举过程中的金钱浪费、财阀操控、欺骗选民、相互抹黑甚至导致社会群体分裂。知识无国界,课堂有禁区,教学有纪律,教师有红线,英语专业教师不能随意发挥,东扯西拉,更不能背离党的教育方针和原则。另一方面,高校在争创“双一流”等评价办学水平的各类“办学指标”和“排行榜”,比拼的都是各级学科学位点、师资职称学历、教学科研课题和论文等,而淡化甚至忽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导致学校教师也都不重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最直观的标准还是仅限于“授业”,对英语教师的评价基础还是学生的各级各类考试成绩和教师自身发展能力,致使教师只会重视专业教学单一核心任务,轻视淡化甚至看不起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

三、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由教育理论认知到教育实践行为距离尚远,高校“课程思政”存在“喊的高调,干的低调,不时还会不着调”的现象,英语专业课程更是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那么如何破解“德智分离,知行不一”的矛盾?

一是要提升英语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习近平总书记[4]1指出: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要实现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关键是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思政教育任务,自己首先立德为范,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的集体责任和爱国热情。高校课堂教学包含思想、方法、知识三个层次,一流教学讲思想,二流教学讲方法,三流教学讲知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获得可以不依赖教师,但思想价值却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课堂教学无论专业知识信息多么饱和,若违反立德树人的初心,其教学效果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只有当学生意识到专业教学具有人生发展的价值意义时,才会激发增强其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境界,唤醒社会责任意识,真正实现社会主义高校课堂教学目标。

二是充分挖掘英语专业课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纳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专业知识教育和社会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效应。要发挥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作用,就要注重英语教材内容的筛选完善和讲解引导。一方面可以从课堂教学组织环节入手,如在课前热身或课后练习部分设置相关讨论题,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充分认识和理性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辩证看待所谓西方的民主文明,揭示其虚伪性、欺骗性和对社会的伤害性。以《主要英语国家国情》为例,在讲解英国国情尤其北爱尔兰社会冲突时,可以组织学生查询收集资料,讨论分析近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海外扩张性,英国社会财富原始积累的殖民侵略性,西方宗教固有的极端排外性,及其延续至今的冷战思维和干涉主义等;在讲解美国所谓“三权分立、权利制衡”时,可以奥巴马和特朗普两任政府补选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特朗普蓄意强行建立美墨边界隔离墙为例,组织学生讨论这种分权制衡可能促使立法、政府、司法机构之间的推诿责任或恶意对抗,导致资源浪费、行政低效、社会分化等一系列弊端,可以对比介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突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强调权利与自由、民主与集中的相对性,从而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

三是组织英语专业“本土文化”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致力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满足新时代发展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为此新编内含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语言材料的英语专业教材就显得迫在眉睫。在目前英语专业教材体系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裹挟着大量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误导学生被动盲目而又肤浅地接受西方快餐式文化,弱化了学生的母语文化能力。田艳萍[5]122-124指出,现在的学生基本难以使用英语准确表达本土文化中的国学典籍、历史典故、地域文化、民风民俗、名人轶事等,造成学生自身知识体系散乱,价值观念淡薄,民族文化认同欠缺。通过“本土文化”课程建设,纠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重西轻中的偏颇,促使学习者走出“只知英美,不知汉唐”的怪圈子,从而自觉学习并传播传统优秀文化,重塑学习者的本土文化身份。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语言媒介,英语专业“本土文化”课程建设需要注重语言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学习英语不可仅限于对西方语言文化的了解,而是要在双向交流中彼此借鉴共同发展,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力争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四是打造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强化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推动形成全方位育人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可以从入学思想政治教育着手,打造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拓宽实践育人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等,引导新生树立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同时,为引领教育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可以开展包括社会实践调查、社区志愿服务、外语知识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英语专业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开展文化景区公共标识翻译调查和企事业单位外语员工专业素养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应对策略等。社区志愿服务主要结合建党、建军、建国、改革开放或领袖人物诞辰周年等,致力于社区发展和国家建设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外语知识下乡活动致力于关注弱势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和精神关爱,主要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困境儿童义务家教,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

四、结论

思政教育绝不能够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而是要无缝对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只有结合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才能一方面发挥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又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构建全方位的高校课程育人格局。英语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内容等受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很大,一直处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突出前沿阵地,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成为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师需要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侵略,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西语言文化交流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以满足新时代发展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