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

2020-01-18路翔翎李宝艳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育主体文明

路翔翎,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势必要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因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正确把握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并积极探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路径,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 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新媒体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主要是指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进行信息传播的多媒体技术形态[2]。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主体、传播范围、传播内容形式以及传播的过程都发生了改变,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1.1 传播主体的自由性和交互性

互联网的普及,媒体间的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媒体一般是由特定主体掌握话语权,往往采用普及信息形式,由掌握媒体的特定主体,选择对自身有利或官方认可的信息进行公布,普及群众。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微博、抖音、贴吧等App 相继诞生,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场,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产生,信息的传播源在无限增大,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少部分人,而向自由化方向发展。传播主体间不仅实现了平等对话,还会产生网络互动,可以自由地进行阅读、转发、评论彼此的信息。由于自媒体数量的增加,传播主体往往不再具有单一性,而是利用媒体间的融合,向交互性转化。传播主体可以通过直播软件,单纯记录分享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是多个主体间共同讨论商议,进行良性的沟通互动,各抒己见,实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式主体传播特征。

1.2 传播内容的全面性和即时性

伴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高度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内容覆盖全面。据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 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3]25。由此可见,手机不仅作为一个通信工具,同时也作为一个信息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传统的信息传播内容大多是关于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只需要打开手机,进入搜索引擎,就像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传播内容涵盖各个行业、各种人群,既包括国内外政治时事、国家政策信息,也包括老百姓生活常识、健康知识等,海量信息可供选择,内容具有全面性。同时,由于信息不受时间、地域、运输、印刷等形式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即时性特点。

1.3 传播形式的个性化和融合性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主体的平等性及内容的海量性,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选择。随着新媒体对我们生活影响日益变大,传播形式也呈现出个性化和融合性等特征。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往往采用新闻报刊、电视传媒等输送式传播,大众只能接受或从中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信息,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人人都是传播主体,传播的形式变得非常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选择信息定制服务,专门针对自身需要选择媒介形式。目前的手机App 在登录时大都会让用户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确定喜好进行推送,体现出形式个性化特征。此外,在传播形式上还突出媒体融合性特征,传播过程中不是单一的媒体发生作用,而是交互融合进行传播,传统的图书报刊可以和全媒体电子书进行结合,电视媒介也升级转型利用互联网成为网络电视,各种媒介、媒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更能为用户提供优质、个性的服务。

2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发展机遇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互联网急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内容、形式发生的变化,给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1 推动了大学生参与方式的更新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高度普及,人人都是传播主体。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持有者的密集人群,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应用不仅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大学生每天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新闻资讯App 接收到多种信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中,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方式已经被逐步更新。从过去通过课堂听老师讲解生态文明知识,到现在通过软件推送阅读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章,观看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视频,了解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同时,生态VR 技术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世界面临的生存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媒体影像还原技术可以了解到过去不同时空不同地域发生的生态事件,手机移动客户端环保的公益小游戏——“蚂蚁森林”等可以体验生态实践的乐趣,这些都是新媒体具有的时代特征,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方式带来了新的更新机遇。

2.2 推动了大学生参与热度的提升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主体具有自由化和平等化的特征,使得每个人可以平等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影响其他人,这样主体间相互交织到一起,极大地提升了事件讨论度和参与度。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全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关于生态文明的信息无孔不入,学习生态文明的方式层出不穷,让学生可以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频率,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提升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热情。同时,一些新兴媒体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环保的意识,在学生群体间广为流传,提升了讨论度,还培养了学生爱钻研的能力。老师学生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分享讨论,最终落实到实践的行为,有利于在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参与度。

2.3 推动了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进程

新媒体时代可以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超越时空的领域、有效的方法手段。学生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学到各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观看世界各地的生态实况;利用各种媒介采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线上互动教学,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关于生态的疑点难点,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所赋予的。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先进融合技术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影响,促使大学生掌握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大大提升自身的生态素养。同时还可以促进绿色校园的建设,校园就是一整个生态系统,每个学生老师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一小部分,师生间可以进行平等交流,不同专业学生也可以利用媒介出谋献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提升自身生态素养的同时,还能促进校园的发展,真正地实现绿色校园的建设。

3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面的临挑战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生态文明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党和政府一直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培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创造了无限机会和无限可能,但由于受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等因素的影响,生态文明观培育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3.1 教育主体方面:教师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群体和个人。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也迎来了革新,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都会采用一定的多媒体教学,几乎摒弃了只看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伴随着媒体高度融合发展,一些简单的PPT 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新媒体时代下教育主体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中,教育方式有待创新。一些教师由于自身年龄问题对新兴媒体使用率偏低,不能充分地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突出优势。除了课程方式选择上,一些教学手段有待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有待加强,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对于生态文明观知识的学习,要充分地利用新兴媒体的资源优势。教育主体应提高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学习平台及媒介手段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学习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能力[4]。

3.2 教育客体方面:学生主体作用有待加强

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施加影响的对象。在进行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整个过程中应该起到主体主导作用。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培育,方式新颖、时间自由,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出自由化和平等化的特点。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大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明显,教育形式依旧大多采用“我说你听”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网络媒介上“灌输式”生态知识,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导作用受到了冲击。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相互交融,面对网络复杂多变的信息,缺少一定的鉴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生态事件的时候,往往很难进行专业判断,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甚至被人利用妄加评论、恶意诋毁传播一些生态事件,做出有损网络道德的事情,这些都体现出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在新媒体时代下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主体地位。

3.3 教育介体方面:媒体舆论环境有待净化

教育介体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利用的方式方法,新媒体就是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介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科学分析了网络舆论对于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环境相对自由,传播力不断增强,面对一些生态事件信息,一些网民在不了解真实事件的情况下,便会妄加猜测、妄加评论,甚至一些不良媒体或有心商家便会借机引导负面舆论。由于网络环境相对虚拟,对一些不良舆论很难进行及时控制,一些学生往往会被蹭流量、蹭热度的负面舆论所影响,因此主流媒体在引导正面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中的力量需要加强。近年来,虽然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但还未占据主流思想,一些媒体报道往往只是只字片语,系统化教育不强,主流媒体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正面舆论需强化,以便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青年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所以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培育。

4.1 突出主流媒体作用,加强生态思想宣传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新兴媒体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要想更好地突出媒体的价值,把控媒体发展的走势,就要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突出主流媒体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3]24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 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力量。深刻把握网络发展规律,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新兴媒体与新兴媒体间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积极打造融合传播矩阵,有力地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其信息来源的主频道,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主流媒体应该把握宣传教育的重点,具有更大的传播力和感召力,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把握舆论态势,成为教育、思想、文化引导与传播的制高点。主流媒体应整合网络资源,加大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以此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网络氛围。

4.2 强化教师互联网思维,促进教学形式创新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传播党的新思想时,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宣传时,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近年来,伴随着教师媒介利用率低等问题,网络媒体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成效似乎并不明显。新时代教师群体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力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在生态文明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高媒体利用率,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图像、语音、视频动画、VR 传感等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直观、立体和动态地感受生态魅力,在科技体验中不仅能学习生态知识,还能提升生态素养。同时,教师还应强化互联网思维,在开展生态文明科学课程之余,通过网络媒介共同参与线上生态活动,创新话语体系,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体系。

4.3 有效控制负面舆论,净化网络媒体环境

网络是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使网络社会舆论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6]。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同频共振,如果不能及时净化网络环境,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止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也将面临威胁。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和网络监管要加强多方面的监督,网络舆论在没有达到自治自净的情况下,除了正常舆论监督外,还需要制度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技术监督等。除了尽量消除负面舆论的危害,还应加强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策略建设,找准时间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提高选择“适当”传播时机的能力[7]。同时大学生接收网络信息时,应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和鉴别能力。学校应多组织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以及“破除谣言,还原真相”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鉴别能力。新媒体时代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应该充分把握好时机,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增强生态文明的认同感和践行度,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努力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新人。

4.4 引导线上线下结合,实现教育成果共享

为了进一步更好更快地实现教育目的,结合新媒体技术,实现创新性发展,应该切实引导线上线下相结合,鼓励教育创新成果共享。建立和完善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成果共享资源库,从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多方面丰富教育成果的形式,注重分类,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政策,从思想上提高教师教育成果共享的意识。在实现教育成果共享中,充分借助和利用网上优秀的教育平台,如易班、学习强国、慕课等学习软件。学生在线上学习相关的生态知识,教师在线下组织实践活动进行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线上线下充分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教育成果的巩固。在新媒体背景下,充分利用各地优秀的教育资源,借助名师工作室、教育论坛等多种形式,使教师间资源互通,将先进理论成果及时转化,共同探讨教育模式,将实践经验及时推广,创新发展教育成果。

猜你喜欢

培育主体文明
论碳审计主体
请文明演绎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漫说文明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