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城市沟通体系构建研究

2020-01-18李焕喜赵世佳姚建惠樊东宁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河北省体系

李 婧,李焕喜,杨 宁,赵世佳,姚建惠,樊东宁

(1.衡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河北地质职工大学 测绘与建筑设计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的思路。这一发展思路可以推进产业升级转移,形成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打造新的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随着中国的崛起,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是当代中国城市的共同特点。对于河北省来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功能在日益扩展,其本身所承载的巨大信息量,已经使城市作为媒介的功能凸显。然而,在城市发展中,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空间隔绝等问题,使得沟通难度加大。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容易出现沟通量降低、沟通错误频出等问题。在当代社会,提升城市的沟通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城市可沟通性的提高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1 城市可沟通性内涵

最早提出“可沟通城市”的是美国传播学者哈姆林克(C.Hamelink),他认为“可沟通城市”是基本人权的体现。冈伯特和德鲁克(G.Gumpert&S.J.Drucker)提出:“首先,城市居民的日常传播活动及其沟通模式应该具有交往空间或机会,让市民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互动;其次,城市的基础设施应该鼓励城市中顺畅传播;最后,城市应当创造、鼓励自由政治表达和公民参与的环境。”[1]杰弗里(L.W.Jeffres)则认为:“城市需要把所有居民整合为充满活力的整体;帮助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城市作为一个传播系统整体能够在移动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比如,既有创新又不忘历史。”[2]国内复旦大学研究者专门做了一个有关“可沟通城市”的分析和评价标准研究,开创国内城市可沟通性研究的先河。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具有实体性的城市产品,还包含着在实体产品掩盖下的具体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城市也是当代巨大传播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物联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城市本身就承担着信息传播的重要职责。因此,对城市可沟通性的研究,不仅包含城市自身的发展建设,还包含政策、法规、人口等,是一个涵盖面广、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2 构建河北省城市可沟通体系的框架及原则

城市的沟通性是城市的核心价值所在。这其中的沟通性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沟通,也包括城市中每个个体的沟通,包括个人与城市文化的沟通,包括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世界的沟通。城市沟通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立体的体系,它是网络的编织,是潜在的吸引力,更是城市协调区域、吸引人才、创造机会的软实力。

2.1 构建河北省城市可沟通体系的框架

构建河北省城市沟通体系,需要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提升河北省城市沟通能力,促进河北省的发展。我们将城市可沟通体系设计为基础设施、行为活动、感知评价三个层面的立体组合。其中基础设施包括所有的城市中的建筑、交通设施、各种信息平台等物化内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化元素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保障其安全性、多样性、适宜性、可读性,从而使其融入大众信息网络,传递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信息。安全性是基础也是根本;多样性可以提升城市活力;适宜性即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当地特色、风土人情相吻合,不突兀、不造作;可读性即人们可以从基础设施中获取城市所要传达给人们的精神和思想。

之所以把行为活动列为城市沟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所有人们参与的社交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公共参与活动等,都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发展程度的流动性表达。保障市民各项行为活动的自由度、活跃度、参与度是促进城市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城市沟通提供更多的元素。

感知评价是短期接触此城市,甚至从未接触此城市的人,对城市的体验评价与态度评价。感知评价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城市发展及与外界的沟通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满意度、价值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有刻板印象的。而对城市的认同感、地方感则存在于某些特定人群中,比如说当地人对城市的家乡情结和怀旧情结、外来人对城市特定风格特殊感知和理解。

城市可沟通体系框架的构建,为城市的可沟通性的提升提供了方向。同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标准。具体落实到河北省的各个城市,需要从不同城市的特点出发,也需要从特定城市在京津冀经济带中的特殊作用出发。

2.2 构建河北省城市可沟通体系的原则

要保障城市可沟通体系的顺利构建,保障体系中的每一个要素达到理性中的标准,需要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城市可沟通体系相对复杂,涉及的层面相对较多,但是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2.2.1 打破区隔,尊重多样性

河北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保障大众有畅通的沟通渠道;要注意保障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人得到理解和认可;保护弱势群体;保证创新和进步。对多样性的包容与理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2.2.2 促进时空感的平衡

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文化却是一以贯之的。文化是人类编织的虚拟网络,城市要能在发展中重视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促进城市共同体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时空,达到时空感的平衡。例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历史上五朝帝都,无论在建筑风格、民风民俗都有着历史的痕迹。然而,它并没有给人以沧桑感。北京在保留古代文化的同时,紧密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最为典型的故宫博物院,其将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现代思想元素相结合,推出的任何一个产品都成为网红产品。北京在城市可沟通体系构建中,促进了时空感的平衡,打破了年代的隔膜,从而实现古今交流的重要原则。

2.2.3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

在网络极其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生活已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城市的地表或河流能够带给人们共同的记忆,网络的沟通也会将人们的思想聚集[3]。现实情况是,很多城市由于网络传播的缘故变成热点城市,人们聚焦网络评论,有的真正跑去感受。因此,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为一体,从而互相影响、彼此交流。

2.2.4 提升城市与社区、乡村、城市、世界的联系

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尤其要重视城市与社区、乡村、城市、世界的联系。我们通过各种交通工具促进城市与其他单元的联通,却从没有重视过城市之间的沟通。河北省打造的城市群应该能够集中各方力量,提升整体实力。而各个城市间的沟通、城市与乡村、与世界的沟通非常重要。沟通到位可减少恶性竞争和同质化竞争,还能相互扶植,共同发展。

3 构建河北省城市可沟通体系的措施

城市空间可以再造社会关系,也可塑造新的共同体。城市可沟通性是提升城市时代性的突破口。构建河北省城市沟通体系的措施主要从基础设施、行为活动、感知评价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这三大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城市沟通体系的立体架构。

3.1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强调城市沟通能力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基础元素,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代言人。河北省各个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并没有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而是日益趋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以沟通为主要作用的基础设施也有待引起重视。只有树立无可替代的城市形象、对大众形成独特的城市记忆才有利于城市沟通能力的提升。

3.1.1 物质沟通主要依赖交通设施建设

河北省紧邻首都,交通基础建设仍然却比较薄弱。南方例如苏浙沪,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网非常发达,高铁的全面铺开使得物质沟通快速又顺畅。然而河北省与北京的交通并没有实现高铁的全覆盖。河北省内各个市区之间也没有实现高铁全覆盖,这样就使得河北省内各市之间以及河北省与北京、天津之间的沟通效率不高。当然,这种情况也在慢慢改变。例如,去年石家庄到济南的高铁开通以后,就为高铁沿线市区与省会的沟通提供了便利,往来人员和货物运输的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京九高铁也在规划建设之中,它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一条国家级高铁大动脉,线路走向与京九铁路平行,京九高铁是连接京津冀城市群的主要高铁干线之一,它的建成将为京津冀的沟通和发展提速。

3.1.2 精神沟通要通过特殊场所建设

爱默生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而城市记忆是靠各种符号来被铭记的。一个城市具有吸引力,就增添了这个城市的魅力,也就容易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城市记忆[4]。形成城市记忆的符号包括一些物质实体,典型建筑物、自然环境等,也包括一些非物质形态的,例如历史事件、非物质遗产、文学作品、秩序风俗和媒体宣传等。这些城市符号越是鲜明,越是与城市中的人联系紧密,越能够形成深刻的城市记忆。

城市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秩序风俗、交往联系、新闻媒介等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且能够承前启后。通过具有城市信息设施的留存,将人类智慧的信息传递下去。城市记忆是人们在获得大量信息后,大脑中留存归纳的城市图像。在城市建设中,注重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内容事物的建设与开发,就是在增强人们的城市记忆。而城市记忆是形成城市沟通的重要因素。在丰富的城市记忆支撑下,形成了人与城市的多维度、有形与无形的沟通。无论人们是否身临其境,凭着深刻的城市记忆,就能调动其对城市的情感与内心的交流。

北京由于保留了紫禁城等古建筑,并且一些新的建筑物在建设中也注重中国元素,所以它成为一个城市形象最鲜明、也最容易让人形成城市记忆的城市。就河北省来说,保定和邯郸也保留着部分的历史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他市区很难找到其独特的痕迹。这就会使得人们的印象千篇一律,城市记忆简单肤浅。除此之外,一些便于交流的场所建设、一些关注特殊人群的设施建设、一些融合当地特色形象的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在设计和构想的时候下大力气。总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一定的风格,要兼顾不同的沟通需要,才能使城市沟通能力提升。

3.2 在行为活动方面体现城市沟通能力

构建河北省可沟通体系的措施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交往、记忆、参与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特性和氛围。人是组成城市的个体因素也是基础因素,对人的关注是城市包容性、先进性、可沟通性的重要体现。

3.2.1 人际沟通彰显城市可沟通性

可沟通城市应该能为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由于城市化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连接形态,原本由熟人关系构建的交往模式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由于陌生、缺乏信任、少有交集而变得缺乏沟通。这种情况虽说是社会发展所导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可沟通性差的表现。

河北省城市沟通体系建设中应该注重将城市组成人员的活跃性调动起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交往。在丧失原有交往基础的情况下,创造机会、场所、氛围,为市民提供可沟通平台和环境。一个城市的人际沟通活跃,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温情,抚慰居住其中的单个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不仅要健全公共活动场所,满足市民各种文体活动的需求。同时要注意设置一些小众群体的活动交流场所。这样,一方面使得城市元素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另外,各种层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人际沟通变得更加畅通。城市体验与城市形象在人际沟通中传播,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可沟通性。

3.2.2 行政互动彰显城市可沟通性

市民与行政部门的互动是城市可沟通性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危机的应对、城市公共问题的处理方面,行政部门的处事风格决定了市民与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之间沟通的顺畅程度。

城市可沟通性程度高,市民参与到城市建设的程度就高。城市发展与公共问题就会成为普通大众共同关心问题。市民的融入程度高,会产生很强的归属感。公共事务会成为每个人关心的具体事务。这样使得信息沟通顺畅、思想交流便捷,为城市发展注入巨大活力。针对城市中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关怀与帮助。比如,帮助毕业大学生建立工作平台和网上沟通平台,为志愿者服务提供顺畅的信息平台,打通普通市民与行政部分的沟通渠道,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协调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与互助。

3.3 从感知评价入手提升城市沟通水平

感知评价是一个感性标准,而我们却可以用理性的分析来找到提升的方法。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归属感、认可度、满意度等是通过大量的具体事物来体现的。其中包含以上提到的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归属感,也包含在人际交流中产生的认可度。除此之外还有城市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地球村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城市就是一个信息场,是地球村庞杂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与整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与世界的沟通成为常态。城市沟通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故事等。这几个层面的沟通,对提升大众感知评价有巨大作用。

首先,城市形象主要通过大量的城市象征和公众信息获得。城市形象沟通指的是,临近城市间要有共同发展的思路。目前来说,河北省的城市都有了自己相对清晰的形象定位,唯一缺乏的是这些城市形象的关联性。例如我们提到一些南方城市会普遍想到江南小镇,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是独特又独立的。河北省各个城市也应该通过一些方式使各市间关联性更强,使人们加深印象。例如,通过一些大型活动、节日庆典、整合各种城市元素,来形成相对独立又互相有所联系的城市形象,从而使周边城市互相依托,共同发展。也可以从相似性下手,将相似的元素进行整合。还可以从多样性入手,展现其不可或缺的多样风采。

其次,城市文化沟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网络连接世界的时代,信息连接已经变得很方便。然而,由于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城乡间文化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化不可能同化,那样就失去了文化的魅力。文化需要交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政府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城乡文化交流的最好成果是彼此的理解与接纳。例如河北省属于大运河文化圈的一部分,这是河北省与北京进行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良好平台。河北省应该大力度发展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城市间的沟通。

最后,城市故事是一个虚化的内容,却是一个难以遗忘的内容。人类生来就喜欢故事,很多宗教的传承也是以故事为载体的,以至于几千年后依然影响人类的发展。因此,城市故事的记录、传承与传播是打开城市与世界沟通之门的钥匙。用故事吸引世界、打动世界从而让世界了解这座城。河北省很多城市有着动人的故事,例如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围魏救赵、南辕北辙,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故事,如果能够用新的适应时代的方式去传播,必然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城市可沟通性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城市影响力与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河北省急需构建提升城市沟通体系的基础构架,从而提升城市沟通水平。城市沟通体系由基础设施、行为活动、感知评价三要素立体构成,所提措施也是从三大要素出发来阐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河北省城市发展与评估提供新的角度与标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完成河北省城市沟通体系构建研究,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对策建议,为践行十九大精神、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河北省体系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河北省
关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原则、策略和机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