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家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道德滋养

2020-01-18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风培育法治

王 众 威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家风是家族代代相传和沿袭下来的生活作风、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精神涵养和鲜明的教化功能,是优质教育资源。它作为道德与文化的结合体,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良好载体,能够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提供丰富的道德滋养,将抽象和深邃的法治理论以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高校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优良家风作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丰富滋养,充分发挥优良家风的道德教育价值,使重家风、守道德、正法治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遵循。

1 问题的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1]以优良家风作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道德滋养,就要首先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宏观的把握,以增强思考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令人担忧。大学生是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群体,大学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良莠不齐,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具体法律制度一知半解,存在着严重的法治知识不足、法律意识欠缺、法治信仰缺乏、法治心理需求低、法治情感淡薄、法治思维弱化等问题。同时,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更凸显了大学生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观念淡薄,未能树立对法治的信仰,这就使得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二是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存在着法学知识专业化的倾向,仅强调法治理论的全盘灌输,淡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培育和养成,忽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三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出现“错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普遍侧重于知识教育,误将法治教育看作是行为规范教育,并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排斥甚至对立。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割裂开来,未能树立以道德滋养法治的理念,忽视了优良家风中的道德教育价值以及以优良家风滋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

2 优良家风滋养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

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典藏,充分汲取优良家风中的深厚底蕴,发挥其滋养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教育价值,能够实现法治的思想引领性、方向主导性与家风的道德感化和以文化人的同频共振,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2.1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是一项系统完备的宏观工程,这需要发挥大学生这一社会公民群体的中坚力量,通过培育和提升其法治素养,由此达到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实现由“法治群体”向“法治共同体”的转变,这是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关键环节。法治作为一种制度约束、秩序规范和统治手段,其精神的领悟和感化,需要坚持“软硬兼施”的原则,即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和道德的人文关怀来推动其落到实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2]。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期,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必须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管齐下,通过将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呈现出来、将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发挥道德滋养法律和支撑法律的教化作用,从而实现法律和道德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优良家风作为道德和文化的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内含着丰富和优秀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能够为在大学生活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优良家风对法律法规的道德滋养和丰赡,来培育大学生的良好法治品性和法治素养,进而促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和落实。

2.2 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优良家风滋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就是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和统整创新,推动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良家风是高校法治教育独特的教学资源和教育载体,其既有丰富多彩的内在意蕴,如修身治平、忠诚爱国、诚信为本、睦邻友好等现代法治思想与理念,又有形态多样的存在形式,如家训、家规、家书和家教等。这些丰富的优良家风思想内在地契合和丰富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内容,凝结着整个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体系,有效地拓展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召力。同时,优良家风形态多样的存在方式,具有强烈的理论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能够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法治教育形式,如通过倾听史实典故、阅读家书家训和参观宗祠祖庙等形式,融合时代感、参与感和现实感于一体,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内化与外化的共生,从而实现育人于“细无声”中,使大学生自觉将法治这一无形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力量。

2.3 实现高校依法治教与以文化人的有机统一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注重育人的灌溉浸濡和润物无声。因此,依法治教是高校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应坚持的首要原则。实行依法治教,就是要将法治理念贯穿和渗透至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其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轨道,营造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引领学校办学方向。民主、公平和正义是法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依据法律来规范教育行为、协调教育关系和解决教育矛盾,以法治之规矩,能够推动建立公正透明的校园法治环境,使学生时刻处于法治规则和圈层之中。同时,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涵养德行和浸润风尚的功效,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文化是法治教育发挥实效的重要依托,而优良家风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优良家风滋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使优良家风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迸发极强的渲染力和感召力,形成文化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推动以文化人的常态化、生活化,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进而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实现依法治教与以文化人的有机统一。

3 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耦合

优良家风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有效载体,其本质属性就在于特殊的教育性。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具有多维教育教学价值耦合性,即优良家风内含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价值基础,契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并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

3.1 优良家风内含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价值基础

优良家风的形成是家庭精神内核与社会价值观念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内含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价值基础。第一,优良家风是感性教育与理性约束的统一体,其内在的“规矩意识”是家庭成员信仰法治和遵守法制的标准,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优良家风通过道德教化,对违背伦理操守的行为进行道德惩戒,而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则是通过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使其承担有形的不利后果。因此,尽管二者调节方式和作用形式具有明显差异,但本质上都是通过对人的教化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价值指向。第二,道德与法律相互交融,道德即为人们内心的法律。优良的家风能够通过道德教化来减弱犯罪动机,从而达到从精神高度严于自律。同时,优良家风还能够引导人们依照内心的道德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弥补法律功能上的空缺[4]。第三,优良家风作为一种规则惯性思维,其规矩意识和边界思想在家庭成员中具有深远持久性和长期稳定性,而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文化在大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成为其社会交往的规范遵循。因此,以优良家风作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道德滋养,能够将现实法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遵循,并长期贯穿于其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之中。

3.2 优良家风契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

家庭贯穿大学生由稚气到成熟的全过程,是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塑造的源基场域。优良家风是依靠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的“细胞”,为个人走向社会生活提供“试验场”。它通过将社会文化习俗、规范要求和价值取向中所内含的公共理性精神,在家庭成员中进行日常生活的道德引导、协调、熏陶和教化,使其得以认同、接受、内化和外化,从而将家庭中的“现实的个人”培养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人”,将社会成员公共理性精神转化为个人理性。公共理性不是理性的公共运用,而是个人理性在公共领域的重叠、交叉和运用[5]。因此,社会规范和要求好比家庭发展的“纲领”,家庭则是社会规范与要求的传递者、接受者和践行者,优良家风则是家庭成员实践化和生活化的表现。而大学生法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将法律本身所附有的公共理性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并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也即依托高校这一载体,将社会和人们所信仰的法治理念、法治价值和法治文化,通过大学生的自发体认、情感认同和躬身实践而逐步深化,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敬畏感和责任感。因此,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法治教育,从形式上看,遵循家规家训和遵纪守法都是以规矩、规则为人处世之本,从本质上看,都围绕着人的教化为核心要义,遵循着由社会意识→个体认知→社会实践、由现实的个人→社会化的人的传导过程。

3.3 优良家风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

优良家风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价值独特,能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提供丰富资源。第一,优良家风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内容提供了丰富资源。优良家风重在“养德”,内含有调节个体和社会行为方式、权益关系的准则要求、秩序规范和价值理念,与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是不谋而合的,如,“人而无信,百事皆虚”之于民法的诚信原则;“不受无功之禄,不取不义之财”之于物权法的财产所有理念;“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于刑法中的个人生命及财产安全理念[6]。因此,优良家风内在地包含和滋养了作为价值观的法治对公平、正义、权利和平等等精神的保障。第二,优良家风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方法提供了丰富资源。优良家风中拥有众多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能够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方式添砖加瓦。如,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他用说服引导的方法教导庞涣修身立志;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注重以榜样示范启发引导,收录大量“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教育后人[7];司马越在《世说新语·赏誉》中曰:“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8]他用实践锻炼的方法告诫自己的儿子要体验历练,才能深知。因此,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方法互通、互融和共生。

4 优良家风滋养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

优良家风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在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和教育方式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相贯通。要将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之中,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开发和拓展,以增强实效性。

4.1 深化认知,转变观念

优良家风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高校在家风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其内含的深刻教育价值,增强建设意识,充分挖掘和加以利用。一是高校要树立正确认知,深刻领悟优良家风的现代教育价值。优良家风作为家庭精神内核和社会价值缩影的共同体现,可以提炼出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人生价值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体系[9]。因此,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通过对优良家风的内涵注入时代语言和时代精神,能够充分发挥优良家风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二是高校要重视优良家风中的道德价值和文化精髓。优良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沉淀,其与社会主导的善良风俗和道德价值是相辅相成的。而任何外在的刚性的法律只有诉诸人的内心情感,获得人们自觉的道德支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10]。因此,高校要重视优良家风中的道德价值和文化精髓,并充分挖掘和加以利用,以实现优良家风在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塑造中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三是高校要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道德教育是实现个体情感体认、价值认同和实践外化的基础和有效形式。从大学生法治认同的路径来看,启发、引导、熏陶、规范和协调等是实现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优良家风具有的重要功能和特质;同时,大学生在践行法治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的反映。因此,高校要实现法律在大学生中被认同和信仰,就必须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使道德教育成为涵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重要抓手。

4.2 注重家风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和时代性

高校要深入挖掘优良家风的深厚内涵,整合和深化家风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和时代性,发挥其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的涵养作用,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活水。一是高校要整合家风建设内容的系统性。高校在优良家风建设过程中,可结合课程教学安排,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家训家教、家书家信、宗祠寺庙等为主线的集文字、典故、人物和精神于一体的融合法治教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同时,也可按照模块化教学和专题教学,将课程内容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连接成线,使其系统化。如家训家教中的法文化、法律角度解读家书家信和透视宗祠寺庙的规矩思维等专题。二是高校要深化家风建设内容的时代性。一方面,要实现优良家风的时代性转换。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下,高校要立足于时代语境对传统家风家教文化中合理的、有益的、稳定的成分做进一步阐发[11]。如传统家风中的平等友善观念,在新时代语境下,既可以从人伦情感的维度来说明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理念,还可以从法治建设角度来说明宪法中的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民法中的友善和睦原则。另一方面,要将优良家风蕴涵的丰富内涵,与新时代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齐家以德、廉洁修身和勤廉节俭等在内的家风思想相衔接和贯通,使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性的优良家风成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丰富滋养。

4.3 构建“三位一体”的家风建设教育合力

以优良家风滋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统整工程,需要形成学界、高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家风建设教育合力。一是学界要加强对优良家风的理论研究和价值挖掘。学界要加大科研力度,组建一支基础扎实、理论性强和专业水平高的学术队伍,积极开展家风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系统整理和深入挖掘优良家风的优秀思想。如,张建云编写的《中国家风》、中纪委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和翟博编写的《中国家训经典》等著作。二是要发挥高校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角色。一方面,高校要坚持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挖掘地方优良家风,积极编写相关的校本教材和辅导读物。如江西赣南师范大学依托客家家风,编写了《客家学概论》《客家赣州》等多部校本教材。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适时开设家风家训选修课,使优秀家风文化走进课堂[12]。高校要积极开发和建设家风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内,这对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学习优良家风的内涵具有深刻意义。三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是将出生和成长于“小家庭时代”的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人”的源基场域,因此,家庭要扣好大学生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一方面,家庭要树立家风建设意识,将新时代的诚信、明礼、崇德等社会的规范与要求融入立家训、重家教、正家风之中,以此认同新风气、内化新要求和传播正能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化与熏陶。另一方面,家庭要注重言传身教,在为人处世中自觉树立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和文明谦让等道德典型,以率先垂范的良好榜样,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以教化和领悟,实现将教育落到小处、细处,形成常态化、生活化的家庭教育和家风育人氛围。

4.4 拓宽家风建设平台

拓展家风建设渠道、更新家风建设载体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有效衔接的利器。一是高校要坚持校园家风活动、校外家风体验和校外家风实践协同推进。高校要积极开展家风主题校园系列活动,如,“扬家风、述家训”家风故事会活动、“写家书、品家训”主题征文、书信作品征集活动和“传家风、言家训”朗诵大会等,积极引导大学生注重家风家教,充分发挥优秀家风的育人实效。同时,高校要强化校外家风体验活动,使大学生深入历史名人故居、宗祠祖庙等亲身感受,实现理论认知与情感共鸣的协调,加深体验认知和情感。另外,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外家风寻访、家风调研和家风宣讲等家风实践活动。如,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桐城家风家训调研团”暑期前往桐城文庙、枞阳方氏祠堂等,通过对桐城俗语与故事专题采访,深化了学生对家风家训的深刻认知。二是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作为优良家风宣传的新载体。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和论坛等,通过开设公众号,以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理论性和生活性相统一的形式,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宣传,使学生通过“点赞”“转发”和“留言”等形式得到熏陶。如,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开设的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优秀家训和典型人物故事,并在留言栏与学生互动交流。同时,高校要积极构建红色资源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开设家风主题网站和网络共享课程,扩展家风教育空间。如,池州学院通过建立数字池州家风文化馆,全场景立体化呈现池州家风文化;湖南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 上开设了《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网络共享课,打造网络精品课程,方便了教学与学习。三是高校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充分挖掘遵规守纪的爱校典型,树立校园典型榜样和典型事迹,强化角色意识,开展常态化育人机制。如,可将家风标语在教室、宿舍和校园内重点位置悬挂横幅,制作橱窗、展板等,建设校园“家风家训文化长廊”,为校园增添一抹亮色,使学生于无形之中得以熏陶和陶冶。

猜你喜欢

家风培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