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疫抗疫中的教育担当

2020-01-10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

谢 翌

教育是减轻疫害的中心工作之一,提高国民防灾素养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2006 年发起“减灾始于学校”活动,且破例连续两年将“减灾始于学校”作为国际减灾日主题,以推动各国将防灾减灾内容纳入普通教育课程。这说明灾害教育对于保障生命安全和减轻财产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当前有相应的安全教育体系,如:1996年国家设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规定所有中小学开展减灾宣传主题活动,但未能进入教育决策的视野;2003年“非典”之灾爆发后,国家确立了“全面依靠科学”“抗灾是人类社会共同行为”等防灾减灾理念,于2006年确立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基本框架;2008年,中央明确提出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而且自2009年起,把每年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曾经出现过前所未有的灾害教育热,但此后却“好了伤疤忘了痛”,灾害教育的落实并未得到持续有力的保障。

防疫教育应该作为灾害教育的重点。自然灾害可能是小范围内的,而疫灾则可能是全国乃至全球性的,但防疫教育一直以来没有成为灾害教育的重点。当疫情来临时,人们只能通过网络获取的碎片化信息给防疫抗疫“补课”,同时也造成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防疫信息泛滥。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于防疫抗疫知识的渴求与防疫教育资源匮乏间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协同防疫教育体系,一方面丰富人们防疫抗疫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们防疫抗疫的能力和信心,使人们以合理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去面对疫情;另一方面,形成防疫抗疫的合力,在面对灾情时迅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防疫抗疫共同体”。为此,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工作:

一、将防疫教育作为灾害教育的重点,结合区域现状进行“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学校作为灾害教育的重要主体,课程研制是关键。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防疫课程进行具有难度和梯度的一体化设计,以保证防疫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我们可以用历史上出现的疫情作为防疫课程的主题,鼓励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从病毒的生成环境、疾病传染的发生机制、国家的疫情防控机制以及个体疫情防控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角度,进行生物、化学、政治、语文等跨学科的探究。以2003年“非典”为例,可以整合当时的防疫理念、防疫知识、防疫经验和教训等,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准备水平,提出序列化、阶段化的学习任务,研制一套适宜学习的防疫课程体系,供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究。例如,幼儿园和小学重在卫生和安全意识的培养,适当进行基本的防疫防灾知识普及;中学重在防疫防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完善学生的防疫防灾能力;大学则鼓励学生参与防疫防灾课程的开发,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二、把防疫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研制面向市民的防疫课程

防疫是社区的日常工作,但是防疫教育一直没跟上,以致疫情来了,人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疫情认知和应对能力,或无视、或惊慌失措。若能提前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民众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能力或基本素养,就可以进行自主防护以减少感染和管理成本,提高防疫成效。以本次新冠疫情为例,1月31日下午,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疫情发生以来,民政部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动员城乡社区组织,减少社区人员聚集,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各类活动管理,协助做好健康观测、环境整治、病例管理等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由此可见,社区在防疫工作中大有可为,但社区防疫应该“防治结合,重在预防”,应该重视日常的社区防疫教育,使居民具备基本的防疫知识和技能。

对此,我们可以收集整合以往大疫期间全国各地的地方智慧,作为今后课程的重要内容,安排到社区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去。

三、设计家庭防疫课程,引导家长开展防疫亲子教育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基于家庭生活的防疫教育对于个体防疫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防疫教育的系统性和家庭教育的全方位性决定了家庭防疫教育应该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一次疫情都能给家庭防疫教育提供最好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契机。未来,我们可以立足家庭防疫的现实成功案例,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一些家庭成员能够共同参与且极具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网络课程、网络游戏等,引导家长利用亲子时光开展适切的防疫教育,提高家庭防疫教育的成效。如美国红十字会网站有“master of disaster”的家庭灾害教育课程,主要内容有如何准备急救包,如何制定防救计划、评价计划、通信信息、紧急行动步骤等。这可以为我们研制本土化的家庭防疫课程提供参考。

四、建立防疫教育虚拟学校,提升民众应疫能力

当大疫情来临时,协同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学等领域专家,组建临时性的应激协作虚拟学校,为民众开通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的专业渠道,重点是基于疫情中的相关主题协同研制相应的疫情课程,从而引导民众科学、自信地参与防疫和抗疫。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出现了诸多误导公众甚至引起社会恐慌的谣言,比如盐水漱口能防新型冠状病毒,口罩越厚防病毒效果越好,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喝板蓝根、熏醋可以预防感染,等等。这些谣言混淆视听,干扰了正常的防疫工作,由此可见,组建科学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疫情教育虚拟学校至关重要。这一方面可以避免非科学的疫情信息泛滥,一旦疫情出现,学习者可以迅速得到正确的信息和对策,在家科学自主地防疫、抗疫;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大家以良好的信念和积极的情绪去面对疫情。

五、建设防疫教育文化,形成多主体、全方位的防疫教育共同体

有效的防疫教育依赖于成熟的防疫教育文化。文化就是一套群体或组织共享的价 值观、信念和做事方式。防疫教育是一项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防疫教育文化的形成需要国家、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构建多主体、全方位的防疫教育共同体,以实现防疫教育的一致性。针对防疫教育的特殊性,国家应该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引领全社会形成积极的防疫教育文化,“以社风带民风促家风”。就政府层面而言,建议以历次大疫治疗的场所为基础,建立防疫主题博物馆和纪念室,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经验和教训。如把北京小汤山医院改建成“抗击非典历史博物馆”,基于博物馆资源研制面向各类学习对象的防疫课程。相应地,各个区域要将建立防疫公共教育基地和展馆纳入本地公共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以专项财政资金予以保证,为中小学防疫教育提供体验与实训平台。就个体而言,要借此次疫情,树立防疫信念,养成防疫素养。当个体认同某一种文化,就会受到相应的规约,例如,推动“拒绝吃野味”成为一种共享信念,并成为日后生活的行事原则。

总之,防疫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支持;需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共享的防疫理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以提升全民的防疫素养;需要引导疫情中民众的态度、情绪和价值观,切实保证疫情来临时防护工作的有序、统一、高质量等,这些方面才是防疫教育的旨归所在。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害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