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龚廷贤治痰以脾为先

2020-01-10杨振弢王方园彭莹莹孟静岩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土化生痰饮

杨振弢 王方园 彭莹莹 孟静岩

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世有“医林状元”之誉,提出了“气血论” “脾胃论” “衰老论”等诸多中医思想。龚廷贤阐述各种疾病认识,又往往以脾胃的认识为根本,认为脾胃为五脏六腑的大主,无论治病、防病,亦或是瘥后调理,以及养生延年,均强调重视中土的作用关系。因此,龚廷贤治疗疾病常立足于中土,特别是对于痰病的理解,他的认识更植根于脾胃理论,突出痰病当以脾为先的论治倾向,并阐析了相关理法方药的深刻见地,值得今人借鉴。所以本文试由痰与脾胃的理论联系为方向,探析龚廷贤关于痰病相关论释,以期能够对当下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痰病形成基础的认识

1.1 痰病与水液正常运行受阻密切相关

龚廷贤对于痰病的认识,首先源于前辈先人的理论积累,并由此深化相关理法方药。痰病认识的发展过程,则可谓源远流长又颇显曲折,最初的概念、内涵、涉及疾病等内容,与今日具有一定的变化,但始终与人体水液代谢密切相关[1]。龚廷贤同样有“夫痰属湿,乃津液所化”“盖津液既凝,为痰为饮”等论,阐明对于痰证的基本认识,是源于水液代谢的生理病理变化,同时所论又多属广义之痰的范畴,即由水湿津液凝聚所化“无形之痰”[2-3]。

1.2 脏腑失调导致水液运行受阻化生痰病

龚廷贤的痰病认识,是基于水液代谢的理解,而脏腑功能正常运行,又是水液代谢的重要保障,所以龚廷贤治疗痰病,又以调脏腑功能为根本[4]。但龚廷贤对于脏腑运行水液的认识,则不单是强调直接相关的脏腑,而是基于中医藏象学说,提出了“五脏生痰”的特点。如《寿世保元·痰饮》中详述云:“夺于脾之大络,壅气则倏然仆地,此痰厥也;升于肺者,则喘急咳嗽;迷于心者,则怔忡恍惚;走于肝则眩晕不仁,胁肋胀满;关于肾则咯而多痰”[5]。龚廷贤认为五脏皆有各自的生理特点,而痰病范畴无所不至,五脏痰病也均由之具有不同症状,所以论痰病,龚廷贤格外强调五脏辨证当为关键。

1.3 脾胃失运是脏腑生痰的根本基础

龚廷贤虽然重点阐释五脏与痰病关系,但更突出强调脾胃发挥的功能,并又由此确立由脾论治痰病的基本思路[6]。对此,龚廷贤首先极为重视中土的生理功能,认为脾胃是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根本保障,如《古今医鉴·病机赋》即云 “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7]。再者,龚廷贤根据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指出中土是化生痰病的根本,人体水液代谢需要脾胃的主持,方能够正常的运行与输布,所以中气健旺水津畅行,相反则水湿不化潴留,水湿停聚就会形成痰病。同时,龚廷贤又认为“脾湿动而生痰”,强调湿气属中土之气,痰湿水饮皆为水津所化,所以脾胃与痰病形成更具联系。因此,龚廷贤于《寿世保元·脏腑论》中特别指出 “脾和乃化血” “脾不和乃化为痰”,所谓“脾和”能够运化水液,不致化湿成痰,尤须加以顾护重视。

2 痰病形成病因的认识

2.1 火热导致脾胃气郁水停化生痰病

人体正常水津转化为痰,形成的原因颇多,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均是重要的致病因素[8]。龚廷贤深受河间、丹溪思想的影响,对于痰病的病因,尤为强调火热的因素。如《寿世保元·痰喘》所云“痰者风之苗,热生于心,痰生于火,火者痰之根”,龚廷贤继承河间“大热怫郁”思想,认为火热易致中气郁滞,造成水液运行不畅,并且提出中气郁滞不单化生湿邪,更可由火热的煎熬,逐渐化生痰病,对此龚廷贤强调“痰因火动,治火为先”。再有,龚廷贤又发展了丹溪“五志过极化火”的认识,主张情志的因素,与痰病密切相关,如《古今医鉴·病机赋》又谓 “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情志的变化,易造成真阴的损伤,于是便会诱发相火妄动,后火热又致土郁水停化生痰病,故此龚廷贤又尤为重视滋阴降火应用于痰病的治疗,并且与一般理论强调肾阴不同,认为脾阴为此法的关键,指出“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所谓“脾和”便有赖于脾阴的功能,即脾阴力强则化血,不足则化为痰[9]。

2.2 气机失调导致水液留滞化生痰病

龚廷贤在指出火热致痰的基础上,又特别强调气机不调的致病因素,更是生痰的重要原因,如《古今医鉴·痰饮》所谓 “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实质上,龚廷贤强调火热的因素,亦多源于火热常致于中土之气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无疑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精、血、津液无不随之运行,方能够濡养周身,而后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才能够正常[10]。相反,或因于外感,或因于内伤,均常易造成气机失常,导致气化不利,进一步则水液代谢障碍,水湿留滞凝结为痰。同时,由于气能够行津,推动水液的运行,所以龚廷贤又指出痰病的化生,多“随气升降,遍身无处不到”,与之相关疾病众多,并且常难以治疗。另则,龚廷贤又强调痰病的形成,同样也反致气化功能异常,可以说气与痰二者之间,当属于相互为病、彼此影响的关系,所以治疗痰病更要由此抓住扶正祛邪的主要矛盾。

2.3 气火致痰病因根源于脾胃虚衰

关于痰病的成因,龚廷贤虽然突出火与气,但其中所涉的脏腑因素,无疑又以脾胃最为重要。脾胃是人之中土,为气机升降之枢,所以无论气郁、火结,均与脾胃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龚廷贤论治痰病以脾为先,旨在保证中土的健旺,交通心肾,不致心火下移,且又能促进气机的畅通,使水液流通的运行,如此痰病无化生的基础[11]。同时,中土本身运化的功能,又为水液代谢正常运行的中转,所以若脾胃气虚,则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便不能上输养肺,向下滋助于肾,导致肺难行津,肾难制水,从而加剧痰病化生。因此,龚廷贤格外强调脾胃之气,因为中气衰而不畅,总属化生痰病的主要病因,所以如《寿世保元·痰饮》所指出 “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然脾胃气盛,饮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气恼劳碌,惊恐风邪,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龚廷贤指出脾胃问题是痰病诸项病因的前提条件,所谓气、火的病因,如果没有脾虚的基础,也难以导致痰病化生。

3 痰病致病特点的认识

3.1 痰病致病复杂需要重视病性与病位

《古今医鉴·痰饮》云“内外奇怪疾病,非止百端,皆痰之所致也”,龚廷贤认为痰病的致病特点十分复杂广泛,如癫狂、关格、眩晕、惊悸、口噤、喉痹、肢麻等,皆可能与痰病密切相关。对此,龚廷贤又指出痰病的属性、病位,常具有变化多端的特征,如关于痰病属性,龚廷贤认为便有“湿痰、热痰、风痰、老痰、寒痰、食积痰”的不同,包括新久、轻重等病情,黄、黑、赤等色泽,清稀、稠凝等性状,以及酸、辣、腥、臊、咸、苦等气味,只有对之明确辨别,治疗方事半功倍。再者,痰病病位系龚廷贤关注的重要焦点,如《寿世保元·痰饮》又云“有流于经络皮肤者,有郁于脏腑支节者,游溢遍身,无所不至”,龚廷贤认为痰病常变动不拘,且居不同人体位置,便有诸不同之症,如咽干口燥常为痰涌上焦,咽膈不利多属停于胸背,体麻肢木常滞于经络等,这些都尤需加以关注,对于把握痰病的辨证,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12]。

3.2 痰病范畴广泛本质多源于脾胃基础

痰病特点的多样,与之属性、病位等联系紧密,但由于气、火病理,以及水液运行等关系,龚廷贤强调的致痰因素,均与脾胃有联系,故龚廷贤对于痰病特点认识,实质仍以中土最为突出,认为无论痰位于脾胃,亦或是位于其他脏腑,中土的生理、病理,均为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8]。具体言之,对于痰与脾胃直接相关的疾病,龚廷贤论述诸多举隅,并阐析二者关系紧密,如嘈杂多由于痰因火动,渐至中脘导致;便浊多系中气不足,湿痰下流造成;反胃常属情志伤脾,气郁升降不转产生。再论二者间接为病,龚廷贤的见解则更具启发,如咳嗽当辨有痰无声之嗽,与无痰有声之咳,前者并非仅源于肺的原因,实质更由脾为湿困化痰,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健忘是以气血虚衰为开始,而后诸脏腑难以为养,便致水液停而生痰,从而困阻心神加重病情;眩晕每由上盛下虚所致,下虚多在气血,上盛则往属痰、风与火,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属气机升降之枢,故应该重于脾胃调治。

3.3 痰病同样损伤脾胃导致产生各种疾病

脾胃虚衰是痰病发生的重要基础,同样痰病的致病过程亦常会影响中气,龚廷贤十分推崇东垣的脾胃认识,认为中土是内伤疾病的关键,提出“气血论”“衰老论”等理论,实质亦多源自对于脾胃的理解,即所谓“脾土一亏,百病由是生焉”。如《古今医鉴·病机赋》言“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痰病的形成与气、火关系密切,而后亦可以反致气郁、火甚,因为痰病总属于水液代谢障碍所生,痰湿水饮能够相互转化,脾虚生湿而湿盛亦困脾,痰病又常为脾湿煎熬所致,故又阻脾升胃降,中土气郁化火,气血生化无源。再者,龚廷贤认为脾胃作为后天之本,能够滋养先天元气,为人体延年的保证,痰病困于中土,则先天无以滋养,相火易浮越妄动,君火又感而下移,化生虚热更伤脾胃、盗元气,致大热怫郁愈甚,后痰病愈重中土愈亏,百病亦由之不断产生[13]。因此,龚廷贤指出正是由于痰与脾胃的紧密联系,易相互加剧为病的特点,造成了痰病多怪病难治,所以治疗痰病务要以脾为先。

4 痰病治法方药的认识

4.1 痰病辨治首先要以顾护脾胃为基础

对于痰的治疗,龚廷贤首先即重视脾胃的根本作用,认为“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后辨痰的属性,如“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再辨痰的病因,如“虚宜补之,火宜降之,气宜顺之,郁宜开之,食宜导之,风寒湿热,宜发散清燥以除之”[14]。因此,龚廷贤论治痰病的方剂,首推二陈汤,旨在强健脾气以消痰湿,并指出“治一切痰饮化为百病,此药主之”,并且根据痰病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加减化裁,如湿痰加苍白二术;热痰加黄连、黄芩;风痰加天麻、枳壳、天南星、白附子等,且俱用姜汁;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黄、细辛、乌头之类;食积痰加神曲、麦芽、山楂、枳实;血虚有痰加天门冬、知母、栝蒌仁、香附米、姜汁;气虚有痰加人参、白术等。

4.2 基于顾护脾胃辨析火热特点消除化痰因素

在顾护中土之气的基础上,龚廷贤针对痰病多由火动,强调治火的意义,并提出实火可泻,虚火宜补,火轻者当降,火重者从其性升散等。如治疗由实火顽痰引发的痰病,龚廷贤便强调应予滚痰丸,方由大黄、黄芩、礞石组成,此三味皆归于脾胃之经,意在以寒凉之药攻下坠痰,清中土陈莝无令壅滞。同时,龚廷贤用此药十分重视剂量,以适火热轻重,如见口舌生疮、咽喉糜烂者,当每服五六十丸;遍身体痛不可名状者,当每服七八十丸;瘫痪中风痰涎壅塞者,每服八九十丸;精神错乱癫狂等症,当每服百丸。此外,该方的服药方法,龚廷贤尤为讲究,如时间务要在临睡之前,需饮开水一口,送过咽喉,而后仰卧,使药物在咽膈间缓缓而下,同时半日内不要饮食、起身、语言、行坐,待药力达到上焦,使痰滞通过胸膈入于腹内,实质亦是恐该药力甚,有伤脾胃之气。

4.3 基于顾护脾胃化痰还需适度调节气机运行

中土气郁化火为痰,是痰病形成的重要病理,所以龚廷贤在阐释脾胃及火治法的同时,又尤为突出调气的作用,如《万病回春·痰饮》即云“治痰者,兼治气,气顺则痰利”[15]。关于理气的重点,龚廷贤更指出应注意气微者宜调,气甚者则根据病因而散,气升者多属火,故顺气又在于降火,务使气火相宜。其中,理气治痰的方剂,龚廷贤以清气化痰丸为例,有顺气化痰、开郁清热、止嗽平喘的功能,方中黄芩为君泻肺实火,陈皮、枳实为臣,理气降逆,调节脾胃枢纽,瓜蒌、半夏、茯苓、苦杏仁等,顺气除湿化痰,显示龚廷贤对于中气步步顾护。再有,龚廷贤又提示治疗痰病,尤不可以顺气太过,恐使脾气虚弱,此反会导致痰易生且多,所以面对已脾虚生痰者,须健脾燥湿,宜顺补兼用,辅以陈皮、白术等药,方能达到治气而不伤气的效果。

5 结语

龚廷贤据痰以津液运行为基础,探讨与津液关系密切的脏腑,并由此提出五脏生痰的见解。但龚廷贤的认识又更重于脾胃,强调其为水液运行的根本,故由此首先确立了治疗痰病,当以脾为先的理论基础。关于导致痰病的病因,龚廷贤在继承河间、丹溪的火热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气与火系致痰的重要因素,同时二者又皆与中土密切相关,即火热易使脾胃生湿,气滞更促脾胃停运,进而又均导致痰的形成,可见脾胃同样又是痰病的关键。再有,面对“百病多由痰作祟”的痰病特点,龚廷贤认为与病性、病位复杂密切相关,但对于所患疾病,其指出均与脾胃联系紧密,并且中土一亏则百病由生。对于痰病的治疗,龚廷贤表明务要立足于中土论治,而后根据其所强调的气火认识,提出诸多具体的方药应用,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由脾治痰的理法认识。

综上所述,龚廷贤对于痰的认识,虽不是十分全面周详,但颇有自己的医理特点,并非从一般角度泛而论痰,而是据己心得,始终围绕着水液运行,火、气的病理影响,并总以顾护脾胃正气为重点,形成了清晰的治痰思路。

猜你喜欢

中土化生痰饮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魔戒”再现,重返中土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三)
“肠化生”一定会癌变吗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治失眠,先补“中土”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