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系统改革刍议

2020-01-06张学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闻学课程体系时代

张学知

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系统改革刍议

张学知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全媒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教育和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适应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新闻专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类课程培养是新闻专业学生强化专业认同、认知,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增进社会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改革的目标是系统化,科学化,循序渐进化;健全实践课程体系,并将其培养过程具体化、细化到考核与评价,强化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传媒技术、手段的认知、掌握和实际操作,培养适应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全媒体;新闻学;实践类课程;系统化

一 引 言

1994年,中国开启了网络时代,标志着中国迎头赶上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地球村”节奏,完成农业时代,跨越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弯道超车直接进入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来临真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传播,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根本方式。

1992年底至1993年春,邓小平南巡,1993年中国在两会之后,正式向全世界宣告: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庄严的履行了中国的国际承诺。这改变了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生活。

也是在1992年,新闻学从衍生于汉语言文学这一国家一级学科,发展壮大,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蜕变成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一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闻学被称为“致用之学”,就是说它与社会紧密相连,时代的日行千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决定了高校新闻学专业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尤其是媒介更替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信息海量的背景下,作为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指挥棒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不断改革,面向社会、面对传播技术、面对“信息爆炸”,与现实生活相对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存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实施以来,高校也不可避免的逐步被推向市场,时至今日,高校成为市场主体的角色不可避免,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源定专业的招生模式更决定了培养必须有高校自己特色、且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相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能提供学生在传播手段不断信息化、数字化、区块化、小众化背景下,掌握新闻与传播行业个体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具有强劲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实践类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巩固专业知识,检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掌握传媒基本技术手段的重要环节,几十年的专业培养发展来看,在不断地修改中培养方案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一直在增加,课类也在持续增多,课程与时代对接的强度也在不断加大,应该说,取得一些预期的效果,但信息技术传播日行千里,瞬息万变,截止2019年,信息时代下全媒体传播、“自传播”已经成为常态,大数据、5G出现,人工智能铺天盖地,这些大的社会背景下,本就相对落后与社会生活现实的专业培养方案必然会提出更新的要求和目标,新闻学专业唯有不断改变、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代紧紧相连,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也就成为必须。这也是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 高速发展的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一)社会急剧变革,市场爆炸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扩张

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

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4年发展和多番实践,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业界对于媒体融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2018年6月26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其标题是以“智能互联·数字中国”为主题,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到2017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85亿,占总体网民的62.9%,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获得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为44.0%。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3569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34827个,公务人员微博38742个。

如同2002年被称作博客元年,不到两年,微博涌现,博客很快就被取代一样2016年被称作是“网红”元年,2017年,网络直播与短视频发展进入“下半场”,新产品样态层出不穷且更替频繁。等等更突出的现象是,直播与短视频呈现向全民平台发展的趋势,用户生产内容、专业生产内容与社交属性成为平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98亿,预计2019年用户规模将突破5亿。截至2017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至2.42亿,2018年有望达3.53亿。在政策监管、激烈竞争、观看需求理性化的前提下,网络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依然乐观。2018年3月5日,继2017年后,人工智能第二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被称为是中国的“5G元年”。

上述数据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媒介大数据化,社会生活人工智能化、传播格局小众化,信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使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数量会剧增,人才格局会激变。人才培养格局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小众化、个性化已经成为必然。

(二)专业蓬勃发展,但与社会需要并不对接

至2018年,全国有500余所各类高校开设有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在校学生达到150000余人。但,市场调查发现,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在新闻与传播业领域中令人尴尬地呈现出新闻写作与评论、影视创作、创意策划这些带基本和根本性质的人才更倾向于从传统的文学和思政专业学生中招聘,而图片处理、视频制作、后期整合、网页和平台的建立和运营等技术人才更钟情于理工科的学生,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反而得不到市场青睐,有鸡肋的窘境。究其原因还在: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不强,文学的根基、写作方面根底没有文学的学生厚实,掌握媒介技术手段不如理工科的学生这种尴尬局面,这就是以己之短,对他人所长。

就不了业就招不到生的市场铁律,要改变本世纪头十年的时候,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还是高等院校的特殊专业,重点专业,但因为上述问题的出现,很快就波及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新闻学专业的就业与招生尴尬,这不是专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要做出与时代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改变,依据新闻专业本身的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层次与办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根本上说,还得在实践类课程体系上下功夫,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1.层次性、地方性、多样性不明显,同质化问题突出。几百所开办新闻学专业的高校中,从职业院校到普通高校,到一流大学,特色不同,层次不一,师资力量更是千差万别,但从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除了必要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之外,其余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尤其实践类课程几乎大同小异,缺乏有特色、有方向课程系列,没有反映培养层次,有其形,不具其质。另一方面,服务地方意识不足,课程体系中能够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现实,有地方特色的方向课程几乎没有,就算有,有时也是形同虚设,再次,全媒体背景下,“自传播”是社会生活的方式,小众化、个人化意味着个性化传播是信息传播的发展方向,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兴趣、特长培养新型的传播人才将是以后长期的目标。

2.实践类课程体系内部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强,学生难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实践类课程的能力培养涵盖两大类,一是属于专业必须的采写编评和与之相关的摄影、摄像的基本能力;一是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与媒介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的技术操作,可统称为“后期制作及延伸。遗憾的是,在一系列的变革中,更多强调的是对技术手段变革的追逐与适应,基础的本质的东西就走了过场,也就是说“厚基础”成了口号,“宽口径”成了根本,抓了芝麻,可是却丢了西瓜,也真正落入了上个世纪3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决定论”的怪圈。[1]对学生成长而言,这时代根本性的问题。

3.实践类课程体系重形有余,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湖南科技大学2017版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学生在大学四年要求的学分为165,实践课学分占40;如果按学习周算,四年学习周为161周,其中实践周54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实践中度过,这其中还不包括各类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实验、实践课时,如果将这些累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必将超过这个基数。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所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160位前后的正在争取“双一流”的普通高校,在全国500余所办有新闻专业的高校中处于中上游,其培养方案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其他高校也大同小异。40学分的占比,达到总学分的将近25%,54周的实践周,占比更高达33.5%[2],问题在于,整体而言,课时、课程数量、实践课门类诸多都有涉及,但体系松散,实际上操作中往往会各自为政,合力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相对都有比较完整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而实践课程除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这类核心的课程外,其他的课程,无论是系列的,还是单一的,都缺乏严谨的执行过程:课前引导、课中指导、监督,课后反馈、评价和检验等环节,走过场现象不可避免。难以产生与现实要求相符的质变.

三 完善体系,强化过程,突出特色

1.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课程体板块,做到既能与专业理论对照、印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又能与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相对接,形成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环环相扣的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其一,低年级(一二年级)阶段,结合专业基础理论相关课程开设“专业认知”、“专业初级实习(1)”“专业初级实习(2)”“专业初级实习(3)”[3],这些分别对应专业认知、专业思想巩固,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夯实作为专业培养最基础的部分,大三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课程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新闻调查”,再对已经进行的实践内容进行回炉、加深和巩固。其二是大三期间开设方向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各类前沿课程,了解传播新手段、新技术、新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可能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方向,其三是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如微视频、微节目、广告大赛等。其四是鼓励学生有意识的结合专业实习,将毕业论文与实习相结合,解决现实生活的具体额问题,为职业未来做准备。

2.强化实践过程,建立实践类课程评价机制,整个培养过程从引导、指导、监督、评价全过程落到实处。其一是强调老师的责任范畴,引导是基础,监督是责任,指导是本职。虽然会加大所有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学生从中会得到必然的好处。其二是建立建全考核机制,这种考核以班级考核为基础,利用各种平台落实包括签到机制、过程量化机制等,老师根据原始记录和学生上交的作业(作品)进行有效评定,避免走过场。

3.以自身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服务地方出发,结合学生层次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学校特色、地方特色、学生个体特长,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分得出”“适应快”,办出特色,办出层次,办出既能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更能接受当地社会新闻人才需要的检验。其一是找准学校的办学层次定位,有效地将办学理念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年之中,以自身特长为办学支撑,办出特色,强化优势,不做“千人一面”培养方式的附和者。其二是积极响应国家“千人计划”,多方向、多渠道参与高校与地方共建、共发展工程,一方面高校教师积极到地方媒体挂职锻炼,地方媒体高级职称传媒人才参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导师指导,兼职高校硕士生导师工作,另一方面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地方媒体发展科学研究,指导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有意识思考地方媒体研究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工作等,紧密与地方对接,形成专业学习研究和地方事业发展新格局。其四是鼓励学生在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具备相关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主动探寻与专业相关且适合自己特长的个性鲜明的发展方向,适应“自传播”“微时代”传播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1][加拿大]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胡泳.理解麦克卢汉.国际新闻界[J].国际新闻界,2019(1). 81-98.

[3]湖南科技大学培养方案(2017版):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Z].湖南科技大学,2017.

G210

A

1673-2219(2020)06-0129-03

2020-01-25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施‘11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6〕400号-394)。

张学知(1965-),男,湖南宁乡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写作学、新闻写作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新闻学课程体系时代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