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发展策略探究——以“潇湘学术研究”系列特色栏目为例

2020-01-06呙艳妮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潇湘学报栏目

呙艳妮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发展策略探究——以“潇湘学术研究”系列特色栏目为例

呙艳妮

(湖南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永州 425199)

潇湘流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该流域文化已成为湖湘文化乃至于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地方高校培育科研人才的重要园地,展示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理应在着力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学报办刊特色,促进学术研究与服务地方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高校学报自身建设发展,还为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潇湘学术研究”系列特色栏目建设,对地方高校学报发展、地方文化研究和经济社会建设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潇湘文化;学术研究

地方高校学报是地方高校培育科研人才的重要园地,展示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具有展示科研成果、推进学科建设、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先进文化等功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要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通过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1]。有学者认为,服务地方是高校在教学、科研之外的第三个重要功能,作为本校科研成果展示的主要平台,地方高校学报应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立足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2]。潇湘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道德文明之源,孕育了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等,保存了大量古遗址、古碑刻、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已成为湖湘文化乃至于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科技学院的前身零陵师专就注重加强地方文化研究,并在学报开设了“柳宗元研究”等专栏。尤其是2004年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依托潇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特色栏目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开设了“虞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濂溪学·理学·儒学研究”“女书研究”“瑶文化研究”“元结与摩崖石刻研究”“潇湘稽古”“潇湘八景研究”“九疑琴派研究”等栏目,实现了特色栏目建设的创新跨越。2020年初,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近15年开设的特色栏目1000余篇论文中遴选出330篇,结集出版了《潇湘学术研究》专辑。这些探索可以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 潇湘流域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潇湘是湘江与潇水的并称,隶属于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系湖南四大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在中国古代交通方式中,水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北交通主要方式主要依靠水路实现的。据《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可见,潇湘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古代族群迁徙的必经之地。关于“潇湘流域”的地域范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按照自然水系来划分,泛指整个潇湘流域;二是按照人文地理划分,潇湘泛指整个湖南;三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狭义的潇湘是指其上游的永州地区。自古以来,在潇湘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创造了远古稻作、制陶工艺等古老文明,还有虞舜文化、柳子文化、理学文化、碑刻文化、书艺文化、瑶族文化,以及诡异神秘的女书文化、鬼崽岭祭祀遗址等,汇集一幅灿烂奇异、特色纷呈的文化长卷,凸显浓郁的地域自然特色与文化神韵。从潇湘流域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其早期族群文化遗址的地理分布在南岭山脉的萌渚岭、越城岭、都庞岭一带,在远古时期就有相对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区域文化特征。

(一)源远流长的远古文化

潇湘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主要代表性遗址有玉蟾岩遗址、福岩洞遗址、望子岗遗址、山门脚遗址等。其中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古栽培稻”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栽培稻之一。福岩洞遗址出土的47枚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表明8万至12万年前现代人已在中国华南地区出现,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福岩洞遗址、玉蟾岩遗址考古学证明,在潇湘流域存在着上万年文明起步的早期族群文化遗存。另外,潇水支流桴江西岸的望子岗遗址、潇水支流冷水西岸的山门脚遗址,属于非常成熟的早期族群文化遗址代表。其中大型的石器、陶器制品等农业生产工具的出土,说明这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早期族群聚落遗址。潇水流域这些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打破了中国原始文化源流一元论观点,它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共同验证了中国远古文化源流也是多源多流的。

(二)多元交融的流域文化

潇湘流域地处中国南岭山区北麓,是古代由中原进入两广的重要通道。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五次将“南岭走廊”阐述为中国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经南岭由北向南的主要通道有五条,其中由全(州)入静(桂林),即越城岭道,由道州入贺州,即萌渚岭道,这两条通道是最主要的也是开发最早的,是一条中原、楚地与百越交流,具有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积淀的交通路线。很早以来,成熟的中原文化通过南岭走廊向岭南传播,并在不断翻越南岭向南推进的过程中,在潇湘流域一带与楚越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多元交融的流域文化特征。上古时期舜帝南巡“德服三苗”,播撒下“以德报怨、和合共生”的仁德文化。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荆楚之地僻远凄幽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荆楚文化与作者的身世之感契合共鸣,造就了柳宗元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道州濂溪周敦颐通过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成为了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有元结、邢恕、范纯仁、黄庭坚、邹浩、汪藻、苏轼苏辙兄弟、范祖禹范冲父子、张浚张栻父子、杨万里杨长孺父子、胡安定胡寅父子等被贬或游历潇湘,从而促进了中原文化和潇湘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丰富多彩的族群文化

“潇湘流域”原始社会末期属三苗之地,夏商至西周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之南境。居于潇水流域一带的瑶族等族群,其主体应与“蛮”有着渊源关系,溯其历史可上溯到更远的“三苗”“九黎”,乃至于更远古的蚩尤部落。其中蚩指苗族先民部落,尤为瑶族先民部落。蚩尤先后与炎帝和黄帝部落发生战争,败北后的一部分向南流亡而形成三苗集团,主要活动在江汉、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洞庭彭蠡之间的广阔地域。此后,三苗集团又与尧舜禹部落集团激战,最后被禹彻底击败。除部分臣服之外,大部分联盟成员在洞庭、彭蠡一带形成荆蛮集团。秦汉之际,以长沙、武陵为居住中心的蛮族,被称为“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从东汉末年至三国、魏晋的数百年间,长沙蛮、武陵蛮中的相当部分沿资、湘二水南徙,在史籍中便出现“零陵蛮”“桂阳蛮”“邵州蛮”等族称。此后,南岭潇湘流域一带成为瑶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地。各族群在长期的迁徙、分化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族群文化。

二 “潇湘学术研究”系列特色栏目创建及发展路径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素有锦绣潇湘之称的永州,其前身零陵师专所主办的学报《零陵师专学报》创办于1980年。自创刊以来,该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地方文化研究,开设了柳宗元研究等特色栏目。2002年升本以后,学报由《零陵师专学报》更名为《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7月,零陵学院更名为湖南科技学院后,学报随之易名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此后,开设了“虞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濂溪学·理学·儒学研究”“女书研究”“瑶文化研究”“元结与摩崖石刻研究”“潇湘稽古”“潇湘八景研究”“九疑琴派研究”等栏目,刊发了关于潇湘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达800余篇。其中“柳宗元研究”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理论栏目、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这些栏目的学术论文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并从三个方面探索特色栏目发展新路径。

(一)探寻虞舜文化渊源流变

潇湘流域是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前面谈到在潇湘流域主要有玉蟾岩遗址、福岩洞遗址、望子岗遗址、山门脚遗址等。还有“黄田铺石棚”据考证为距今2万年前的石器时代遗物,被考古学者称之为“世石文化”。这些遗址遗迹都是古代人类生活痕迹的证明,也是研究潇湘文化的起点。尤其是“九嶷山舜帝陵”,自夏朝以来历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官方对舜帝的祭祀活动从来没有间断,显示出潇湘流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近年来,“虞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栏目围绕舜葬九疑的古史传说、经史典籍、考古发掘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上古文明的发展源流。诸如李学勤探讨了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时空位置,在对道德文明的建树以及对中国礼乐、礼制文化的贡献,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思想源头、道德源头审视了虞舜及舜文化的价值,充分说明了虞舜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曾长秋认为追寻湖湘文化的源头,还得从湖南上古时代的舜文化说起;挖掘湖南精神的内涵,可以从舜文化那里找到源头。陈仲庚提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追溯其渊源,探究其精髓,无疑要到被称为“中华人文先祖”的舜帝那里去寻找答案,或者说,舜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本”之所在。周甲辰认为“天下为公”代表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而尧舜禹则是实现了这一最高理想的代表人物,舜帝时代是“大道御世,天下为公”的时代。潘雁飞、杨增和、沈德康、宫长为等学者分析了舜帝的德治与法治思想以及对国家治理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华文明始祖之一舜帝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丰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一直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虞舜文化的渊源流变,还是从微观上研究虞舜文化的精神实质,都是对虞舜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拓。考古学的实践和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都能推动对虞舜文化渊源流变的深入探讨。

(二)展现永州地方传统文化

潇湘流域地处南岭北麓,在历史上是由中原进入两广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汇交融地带,本土和外来各种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古时期虞舜由此南巡苍梧,秦朝大军溯江而上远征岭南,汉武帝时刘贤在此建立泉陵侯国,唐代宗时元结经此出任道州刺史,永贞元年子厚被贬于此写下千古诗文,天熙元年理学鼻祖周敦颐降临濂溪,绍兴二年岳飞千里奔袭道贺荡寇,大德九年瑶人从千家峒举族逃离……这些故事与潇湘结下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古到今,潇湘流域出现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将黄盖、蒋琬、刘敏、刘先,唐代草书家怀素,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近现代的周崇傅、王德榜、李达、陶铸等,政治、军事、文化名人辈出。其中柳宗元、周敦颐就是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中成就最高的,也是对永州地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为此,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依托本校优势学科,主动对接科研基地,开设了“柳宗元研究”“濂溪学·理学·儒学研究”“女书研究”“瑶文化研究”“潇湘稽古”“潇湘八景研究”“九疑琴派研究”等栏目,汇聚学科科研力量,形成学科集聚效应,着力展示地方文化研究成果,形成了自身的办刊优势和特色。其中“柳宗元研究”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三)整理研究摩崖石刻文献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位于潇湘流域汇合处的古城零陵地理位置较特殊,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两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和军事要地。自秦汉以来,经由潇湘水路的湘漓古道、潇贺古道已成为从中原进入南越的主要通道之一。尤其是唐宋时期,岭南与中原的交往十分密切,轮流到岭南各州县任职的官员、戍边的军队、贩货的商贾、赴考的文人、游方的僧道,大都选择这条水路往返。而潇湘水路两岸风景秀丽,怪石嶙峋,历代文人骚客在此题碑作诗,由此留下了江南具有特色的文物遗存形态——摩崖石刻。近年来,以张京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倾力于潇湘流域摩崖石刻研究,学报开设了“元结与摩崖石刻研究”专栏,对永州地方石刻进行了全方位挖掘、整理和研究,涉及朝阳岩、浯溪碑林、月岩、淡岩、拙岩、阳华岩等地石刻,在全国摩崖石刻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提升了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 “潇湘学术研究”系列特色栏目发展路径的价值意义

为总结特色栏目建设,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扩大潇湘文化影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特精选出10个与地方文化相关的特色栏目,编辑出版了《潇湘学术研究》专辑。其主要内容就2004年以来对潇湘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约300万字,分为6卷本结集出版。这既是对近15年来地方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全面总结。无论对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还是对地方文化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借鉴意义

当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能否把握发展机遇,深入推进特色栏目建设,深度参与本校学科建设,是凝练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特色,提升地方高校办刊质量的重要前提。为此,地方高校学报需依托地方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科学确立学报办刊定位,汇聚学科科研力量,形成学科集聚效应,积极策划建设特色栏目,进一步凝练学报办刊方向,从而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办刊特色。湖南科技学院所在地永州,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该校学报依托本校特色优势学科,主动对接科研院所,明确特色栏目及其发展方向,重点扶持永州地方文化研究,为展示相关研究成果开设专门栏目,并依托这些特色栏目,将学报打造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其中“潇湘学术研究”系列特色栏目,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地对潇湘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为人文社科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起到导向和促进作用,从而助推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成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根植于地方,立足于地方,在“地域性”“有特色”上做文章,将特色栏目建设这篇文章写在大地上,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这为地方高校学报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的推进作用

地方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的永州雅称潇湘,为湘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永州市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充分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知名优秀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加速推进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地方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开设了多个地方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大力支持相关学者倾力于地方文化研究。诸如陈仲庚教授领衔的舜文化研究、翟满桂教授领衔的柳宗元研究、张京华教授领衔的摩崖石刻研究、潘雁飞教授领衔的瑶文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团队在推进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开创性成果,为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些年来“潇湘学术研究”系列特色栏目的发展过程,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文化研究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三)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推动价值

潇湘流域位于湘粤桂三省交接之地,在创新发展上定位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协调发展中位于湘粤桂交界的重要联动区域,在绿色发展中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域,在开放发展中着力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桥头堡”。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因此,对于该区域内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主动对接地方,以推进地方文化研究为突破口,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诸如张京华教授领衔的摩崖石刻研究团队与永州潇湘意文化公司合作,筹建了永州市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馆;陈仲庚、张京华、杨金砖、潘雁飞等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与零陵区档案局开展合作推进历史文化档案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些研究为蘋洲书院、东山景区、零陵古城、潇湘古镇等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由此可见,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在挖掘整理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探索地方文化研究在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价值。

[1]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19.

[2]殷红蕾.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学报特色研究[J].北方经贸,2010(3):103-104.

G232

A

1673-2219(2020)06-0125-04

2020-09-05

呙艳妮(1980-),女,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与外国文学。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潇湘学报栏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人间最美是潇湘
贺国中:誓灭豺狼,血沃潇湘
栏目稿约
一水成潇湘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