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兼论中英两所同类高校在该模式上的比较

2020-01-06周慧玲蒋亚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年校企院校

周慧玲 蒋亚军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兼论中英两所同类高校在该模式上的比较

周慧玲1蒋亚军2

(1.湖南科技学院 经管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2.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校服务社会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的突破口,值得深入探索和凝练。湖南科技学院已构建起“一理念、二驱动、三面向、四素养、五机制、大系统”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英国同类地方高校索伦特大学进行比较后发现,两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旅游类专业与企业的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成熟。不同之处表现在合作企业的地域范围、服务地方的方式以及实习的模式上,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在积极对接海外企业、选择零陵古城优势企业进行合作以及适当补充专业实习后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方面课程上予以优化。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旅游业发展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旅游业已进入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功以才成,业以才广”,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的荟萃是将旅游业办成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向旅游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内发展迅速,2016年,我国开设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等旅游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604所(其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498所),培养旅游相关专业共计约33.8万人(含当年毕业、招生和在读),其中博士研究生2074人,硕士研究生层次7490人,本科层次32.8万人(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我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和培养人才的绝对数量多,且已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在内的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旅游教育可谓是蓬勃发展。然而,旅游行业的“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是旅游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究其人才供应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庞大,但在成长过程中相互模仿,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无法匹配行业需求,行业认为大学生“不好用”,大学生觉得在行业里“干起来很苦”。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缓和这一结构性矛盾,是开设了此专业的高校尤其是数量较多的地方本科院校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旅游教育研究者们也在直面这一问题并在积极思考,一些学者“睁眼看世界”,早在1998年就开始发文比较中外旅游高等教育的异同[1],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异同也常见分析[2],以美国代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瑞士为代表的“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实践”模式以及日本为代表的“厚基础,宽口径”模式被提炼[3],这些研究无疑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高校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生源质量、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4-5],一些人才培养模式也陆续被总结,比如“国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模式[6]、“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7]等,并针对诸如工学结合和订单式[8]、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9]。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式探索,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深度不够,亟待后继研究的丰富性补充。

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开设了旅游类专业的高校与旅游类企业合作,以共赢为理念,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为主体,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企业现场指导两种方式,培养对接企业从业标准和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和深化企业人才招录改革的一种运行方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校服务社会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更是地方院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突破口,因而这种模式值得深入探索和凝练。

二 一种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永州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41年,前身为湖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2002年由原零陵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零陵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南科技学院。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被选择作为本研究的案例高校。该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隶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于2006年,学制四年,以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3+1”的教学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前三年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含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拓展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实训教学环节构成。第一学年开设通识课和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礼仪、商务沟通等专业课程,第二学年开设通识课程和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会计学原理等专业课程,第三学年开设通识课程和旅游调研统计、旅游类课程综合实训等专业课。

近年来,该专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沿着“加强实践-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推广应用”的思路,以推进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支撑,构建起“12345”模式,即“一理念、二驱动、三面向、四素养、五机制、大系统”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一理念”

即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近年来,我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先后与恒大酒店管理集团、浙江开元酒店管理集团、湖南青旅等1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学院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企业借助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弥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二)强化“两驱动”

即采取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两种方式推动校企合作。在校内建成了山花旅行社实践教学基地,并与校外旅游企业合作与恒大集团共建了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还立项建设了4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营造仿真的学生职业训练环境。

(三)服务“三面向”

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向学生、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渠道将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就业培训以及教师挂职培训结合起来,聘请了企业高层担任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委派了教师在暑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安排各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受基地企业委托培训员工300余人次。

(四)培养“四素养”

即以“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内容。一是道德素养。着重于法制、诚信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二是文化素养。重点加强市场、竞争、效益和人才观念的培养。三是知识素养。在狠抓旅游类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前提下,融入前沿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夯实学生学科专业基础。四是能力素养。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提供仿真的工作环境,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创富能力。

(五)推进“五机制”

指推进校企合作五项机制,确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性。一是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建成校企合作安全机制。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各环节管理,制定企业反馈制度和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建成校企合作过程控制机制。三是有计划、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师带徒培训,建成校企合作师带徒机制。四是与企业共同制定操行考核、综合考评奖惩制度,实施学生自评、学校考评和企业评价的“三方评价”,建成校企合作评价激励机制。五是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省里和学校项目经费支持,接受企业横向委托,初步形成“财政拨款+项目申报+学院自筹”的模式,建成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六)构建“大系统”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和努力,将校企合作思想全面渗入到教育教学和学科专业建设中,完成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的目标,使校企合作主体在这一生态系统中能和谐共处、互利互惠,最终构建一个大型的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三 中英两所同类高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英国的索伦特大学(SOLENTUniversity)坐落于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海港城市南开普敦(Southampton),是一所公办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这与湖南科技学院有着类似的性质,两所学校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该校开设有国际旅游管理和旅游管理两个旅游类专业,学制3年,有4年的弹性,以下将这两个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开阐述。索伦特大学的国际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质、技能和知识使其能迅速融入国际旅游产业,并在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里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在第一个学年里开设旅游导论、世界旅游透视、休闲营销、语言训练、学术和就业能力、财务计划和报表、休闲服务中的组织行为导论,为第二个学年实践技能训练打基础。在第二个学年里,学生可以在该专业的海外(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荷兰等国家)合作企业那里进行为期全部或一半学年的学习,另一半学年时间进行工作实习,学校提供了三种选择,一是整个学年(5个小学年单元)都在海外机构学习国际旅游研究技能;二是利用学年中的2个小学年单元学习国际旅游研究技巧、邮轮运营影响和游客吸引管理,用3个小学年单元进行工作实习;三是在第二个选择的基础上,用海外研究代替工作实习。在第三个学年里学习旅游业的当代问题、自然和文化遗产旅游管理、学位论文或是文献研究、跨文化管理或旅行和旅游国际市场(或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旅游与媒介、语言等)。该专业聚焦于国际旅游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由行业专业人员参与进行课程开发,确保课程能融入业内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还邀请主讲嘉宾讲演业界的当代问题。经过培养后,学生有望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以及IT技能等关键的职业技能。

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旅游及相关学科如商业和管理知识,并学会应用管理理论到产业中去,尤其要在南开普敦的优势产业——邮轮产业中进行应用。来自皇家加勒比国际和地方旅游景区的业内嘉宾会定期跟学生们分享他们的经验,课程导师积极地融入到产业研究网络中去。在第一学年开设邮轮产业和旅行、旅游导论、世界旅游透视、休闲营销、财务计划与报表、休闲服务中的组织行为导论和就业技能。第二学年开设旅游实地考察、观光吸引物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和规划、旅游和邮轮管理、工作实习和研究方法。第三个学年开设旅游当代问题、自然和文化遗产旅游管理、毕业旅游或是文献研究、旅行的国际营销或是旅游和邮轮的跨文化管理、旅游与媒介或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包括了海外实地考察、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为期6周的工作实习,实习点包括美国的企业、国家信托和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等。经过培养后,学生可望获人际交往、组织、交流、解决问题、讲演、领导、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和IT技能(数据来源于索伦特大学2016年招生简章)。

由此可见,中英两所高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上的相同之处在于在办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接产业或企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邀请业内人士授课,都有为期数月甚至是整个学年的专业实习,这说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与国际接轨。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合作企业地域范围不同。索伦特大学旅游类专业倾向于选择国际连锁集团进行合作,在地域上已经实现迈出国门,而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类专业的合作企业虽然有部分虽然十分知名,但这些企业不是以经营旅游业见长,目前还未能在国际合作上有所突破。第二、服务地方企业的模式不同。索伦特大学位于海港城市南开普敦,邮轮产业是其的优势产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该校旅游类专业不仅安排学生到邮轮产业中去实习,还开设了邮轮管理等课程,以邮轮产业为切入口服务地方的路径十分明确。湖南科技学院位于千年古城零陵,零陵古城旅游项目投资70多个亿,但与该专业合作的地方企业是诸如旅行社等普通的旅游类企业,对接零陵古城特色企业的力度不够,有关古城旅游的相关课程也没有专门开设。第三、专业实习的方式略有差异。索伦特大学旅游类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学生实习完毕后,还要回校修完学分方能毕业,实行的是“理论+实习+理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实习结束后返校分享实习心得,再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虽然实习完毕后也要返校完成毕业论文,采取的是“理论+实习+毕业论文”的方式,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将实习心得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结论与启示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12345”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高校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高校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对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中英两所同类高校在旅游类专业办学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不同的是英国高校的合作机制更灵活、合作企业的地域范围广以及紧紧围绕本地优势产业进行合作,这些都是值得中国高校旅游类专业吸收和借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勃发”,对于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而言,可拓宽合作企业的地域范围,选择主营旅游的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积极对接海外企业。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可以零陵古城旅游相关企业为优势合作对象,在课程体系中融入适当有关古城旅游的内容。在学生专业实习结束后,可加入有关经验分享的课程,以便于学生查找自身问题,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职业素质。

[1]杨雁.中外旅游高等教育的差异比较[J].旅游学刊,1998 (12):50-53.

[2]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S1):26-30.

[3]谢春山,赵莹莹.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4(10):86-91.

[4]程晓丽,胡文海,左促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池洲学院学报,2015(3):141- 143.

[5]潘利.新时期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11):78-80.

[6]唐纪平.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海南大学, 2014.

[7]何剑波.“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9-11.

[8]周兴,黄佳.基于“1234”创新教学模式视角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农机,2014(8):88-90.

[9]程晓丽,胡文海,左仲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5(3):141- 143.

G646

A

1673-2219(2020)06-0108-04

2020-08-27

周慧玲(1975-),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旅游市场。

蒋亚军(1975-),女,湖南永州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学年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第二届星火学年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