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探索
——以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2020-01-02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技园复旦复旦大学

赵 岚

(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20043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大学是创新策源力的重要源头,大学科技园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向“十四五”,要进一步激发高校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到上海发布关于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对大学科技园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复旦科技园”)按照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杨浦区“双创”示范建设要求,努力打造一流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国家大学科技园,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技术转化优先”的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范本。

1 复旦科技园发展概况

复旦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0年,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2001年联合认定的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复旦科技园”)作为复旦大学科技园区的运作载体,初始注册资本1亿元,2017年增资至2亿元,由复旦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为主的七家股东组成。截至2019年底,园区拥有空间载体20.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726家,上市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5家,约有5家企业正在准备科创板上市。2019年园区完成区级税收4664万元,优势产业是软件和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以及文化教育。

复旦大学为复旦科技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是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其中12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三,18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入选ESI前1%的研究领域从2010年的11个增加到2017年的17个,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数学、药理学等学科进入全球前50。此外,复旦大学在信息技术、生命医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也有较大的发展,科研能力极强,这将有效促进复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园区“双创活动”提供创新动力。

复旦科技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将“创新策源浓度”转化为“技术转移转化高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2 以人为本,技术转化优先,构建大学科技园发展新模式

2.1 以人为本,增强生态创新创业浓度

坚持以人为本,紧扣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焦点来吸引和留住创新创业人才,创造学习生态系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是复旦科技园始终作为企业价值追求的重点工作。

一是创造学习生态系统,助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建设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复旦科技园进修学院,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项目团队孵化、联合举办赛事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区校联动培养模式、加强海外交流与合作、发挥创业校友表率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源头活水”的质量和规模,为科技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复旦科技园进修学院已举办各类培训班近1000期,是上海市委组织部局级干部自主选学承办机构之一,合作单位已覆盖全国二十九个省、近百个地市,成为区域创新体系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是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打造活动品牌。举办多场线下沙龙,邀请行业大咖、资深投资人分享产业观点、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创业经验、深入解读行业变化。开展创业项目路演,邀请投资机构、上市公司高管,行业专家作为评委,筛选项目。举办以创业者为核心的论坛,海内外权威专家行业会议等。2017年全国“双创”周活动期间,共举行路演、沙龙、讲座等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11场,其中以复旦科技园作为主办方的活动场次就有10场。其中第四届复旦之星—科技之源创业大赛的系列活动,作为复旦大学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在历时近一年的时间里,组织实施启动仪式、双创周赛事以及总决赛三场阶段性大活动,以及六场京、沪、杭、深各地初赛,为创业者提供了高层次的交流展示平台,同时极大提高了复旦科技园的品牌影响力。

三是依托复旦知名度,发挥人脉优势。与各地校友机构及PE/VC同学会取得深入沟通,建立合作渠道。撰稿、组织发布多篇大赛宣传社交媒体文案,与近百个复旦系科创企业和创业者建立了互动联络。

四是瞄准国际前沿科技,抢夺高端人才。打造上海杨浦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建立“1+2+15”的海外引才渠道,即成立上海杨浦硅谷创业中心,设立杨浦驻硅谷首席代表处、驻德国澳大利亚招才引智工作站,加强与15家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的联络。创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园,把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园作为复旦科技园的“园中园”,以专业的服务吸引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目前,园区中集聚了19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国家和地区级创业团队近70个,并且发展势头良好。

2.2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团队支撑力度

为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复旦科技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推进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力当好园区大管家。

一是坚持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明确权责与考核指标。针对各板块和部门的工作实际,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作为考核标准。严格执行奖惩措施,鼓励员工积极作为。针对重要工作,灵活运用临时激励机制,发动全体员工集思广益,高效攻克难关,有效调动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强化团队高效协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主动适应公司业务拓展,对外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提升园区整体的服务水平,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共同建设复旦科技园。同时团队协同是部门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园区竞争力提升的保障。注重团队建设,有效提升团队成员每个人的工作能力。牢固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团队沟通交流,充分激发团队每个人的活力潜能。

三是提升五大能力。全面提高公司的“创新孵化力、品牌影响力、产业集聚力、资源产出力、综合服务力”,进一步满足股东、国家部委、大学、城区、企业等多方要求,实现科技园区发展能级的提升。

实践证明,复旦科技园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完善“创客空间—苗圃—孵化—加速器”创新创业培育链,加强科研转化能力,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创业孵化载体,提升增值服务品质,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园区新增企业数、企业税收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落户园区,为复旦科技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区域经济稳健增长做出了贡献。

2.3 技术转化优先,提升全生命周期创业服务高度

坚持技术转移转化优先发展,针对技术转移转化过程的重点难点,提供精准有效服务,是复旦科技园始终作为企业价值追求的关键所在。

一是针对发展需求,打造全生命创业周期的创业服务模式。复旦科技园按照“创业种子—苗圃—创业孵化—创业加速发展”这一完整的创新创业培育链,创立“寻找创业种子—搭建“互联网+”创业苗圃—创业加速器”全生命创业周期的创业服务模式,形成“众创空间(“复翼互联”)—孵化器(“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杨浦)”、“技术创新基地(虹口)”)—核心园(主园区)—产业园(海门分园)”完整的产业服务链。园区立足杨浦、面向上海、辐射长三角,已运营载体空间19.8万平方米,集聚企业1700余家,其中上市(挂牌)企业13家,创业公共服务机构31个,累计转移转化科技项目1000余项。复翼互联众创空间于2017年正式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专向服务高校师生及校友创业,提供创业导师、天使投资、活动对接等服务,致力于打造全要素、低成本、高效率、便利化、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2017—2019年,复翼互联众创空间累计为超过200个创业团队提供了创业孵化服务,其中,复旦师生创业团队119个,在孵项目约40个,平均入驻率超过80%。创业团队累计获得社会融资逾亿元。园区内众创空间创业苗圃与上海大学生创业中心复旦分基金合作,参与复旦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到园区众创空间等载体创业。

二是着力科创企业痛点解决,强化平台资源对接。搭建完整的服务体系,服务内容覆盖企业入园整个流程,协助入驻企业进行相关政策对接,向入驻企业提供融资中介与咨询对接服务,提供相关专利咨询服务、协助入驻企业对接复旦大学优势资源,如相关联合实验室、科研攻关项目、人才资源对接等,构建与大学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园区与区内工商、人社、银行等政府部门和机构充分沟通,挂牌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点,切实解决创业项目和企业的实际困难,协助入驻企业办理工商及户管登记等工作。规划建设市人社局工作服务点,服务点将为园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服务、户口申报及居住证办理咨询服务、社保账户开户及相关业务咨询服务、人才公寓咨询办理等服务,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揽子服务。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如服务高校MBA创业的“创客100”、投融资撮合为特色的“一点咖啡”等服务机构等。

2.4 技术转化优先,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广度

坚持技术转移转化优先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进产业集聚,是加快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加强复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立“复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组建完成张家港、太仓、徐州、诸城、扬中、苏州、临海、海门等分中心,基本形成服务长三角的技术转移网络,成为大学及大学科技园对外服务的重要渠道。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园区设有国家级的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市级的创新基地孵化器、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将高校教师的技术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转化到园区,进行科研孵化。向外提供技术转移输出服务,落实与太仓、扬中、泰州、蚌埠等地签订的合作协议,通过园区平台输出大学的科研服务,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二是强化“复旦科技园”品牌运营。2017—2019年,复旦科技园虹口创新基地、外高桥创新中心、昆山分园、浙江创新中心等项目顺利开园,新增园区面积9万平方米。完成“复之硕基金”设立并完成第一轮1亿元的募资和投资,被投企业发展情况良好。聚焦复旦创新走廊建设,引导要素向园区汇集;创新走廊汇聚区校资源,充分利用大学特有的品牌资源、校友资源、科技成果资源、先进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资源以及国际交流资源等优势,通过创新走廊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汇集,提高园区发展能级。组建“复旦科技园投资公司”完成新一轮的募资,园区打造的“基金MALL”初见雏型。集聚多方优势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加大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投入力度,整合高校、科技园、企业多方的优势资源,园区内累计落地复旦-新再灵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复旦-上药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等校企联合实验室项目15个,合同金额共计2.49亿元。同时争取吸引大学有关院系将部分实验室、研发中心迁移到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有效解决了市场需求与原始创新脱节、物理空间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科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园区正倾力打造以联合实验室、基金MALL等为标志的“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依托复旦大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优势学科,积极谋划面向全国的产学研工程中心建设。借助工程中心建设东风,引导创新资源落户园区,助力“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建设。

三是强化科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园区户管企业1700余家,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80余名。成功引入德恒医院管理、复绿企业管理、益好纳米科技、卿云复研、浦秀苑文化发展、沁景消防检测、林云医疗、新视界照明、泓济环保、东海生物等重点企业。园内企业60%与复旦相关,共有各类上市(挂牌)企业13家。园内企业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教育培训等五大类。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数量占50%左右,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氛围,核心企业包括复旦微电子、安硕信息、宝存信息、复旦通讯、赛特斯、智子、清鹤、普迪飞、慧国等。园区成为高校知识溢出、服务实体经济、主动融入社会的重要纽带。

四是建设复旦创新走廊产学研联盟。复旦创新走廊产学研联盟是在复旦大学、杨浦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由复旦创新走廊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科技服务组织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组织。科技园承担联盟秘书处的工作,负责日常事务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每年联盟开展“走进联盟成员单位”及“走进复旦各学院或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业沙龙”“创业学堂”等活动,累计举办各类联盟活动49场。“数动未来——大数据下的人工智能”、“走进复旦——大数据学院”、“走进复旦——外文学院”等院系合作活动广受联盟单位的好评,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00人次。此外,举行联盟工作会议2场,并建立了复旦大学与易保网络的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

3 总结

复旦科技园紧紧围绕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以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为着力点,注重以人为本,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集聚辐射带动等核心功能,塑造品牌、形成特色,提升能级,将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载地,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对创新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科技园复旦复旦大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复旦大学历史空间综合分析实验室简介
今在红楼第几层?——复旦《红楼梦》课程中的文化与人生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2014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复旦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