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的实验与探索

2019-12-23陈念斌

新一代 2019年24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陈念斌

摘 要:为克服“全员育人”与班主任育人的矛盾冲突,开发导师课程,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研究院;开发家长指导课程,建立家长自我发展研究院;建立多元激励评价机制,引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家长的获得感、幸福感。

关键词:全员育人导师制;学习共同体;导师课程;项目式管理

一、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回归育人本真是学校工作的重心。2017年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的举措,再次将育人目标放在基础教育发展的首位。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突出问题:在育人教育的体系构建中,全员育人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策略,纵观全员育人德育机制构建,当下,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全员育人与班主任德育功能不断强化之间的制度背离的问题,导致全员育人理念倡导多年,但根本没有落地。

(二)“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极为突出,导致关注知识大于关注育人,关注成绩大于关注成长。

(三)班主任“单打独斗”一肩挑,单一形式的封闭管控,班主任背负沉重的管理包袱,遴选班主任成为教育的痛,导致育人效益的非常低下。

(四)“导师制”只是协议和记录的标签,成为一种有名无实的形式,没有真正落地,导师的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心理指导等必备的能力十分欠缺。

(五)班级评价仅停留在成绩、卫生、纪律、跑操等具体事务性的评比中,导致学生的心理诉求、幸福感受、同伴合作等成长要素被忽视。

学校将展开针对性的实验与研究,破解全员育人这一育人难题,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我们将选择班级组织变革这一切入点,从这一最小的组织----班级变革做起,将学校组织内的各种关系链接好,减少学校内部管理层级,链接好管理者和师生关系,建立以师生为导向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链接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率先开发导师课程,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研究院,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链接好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共赢的能力。建立家长自我发展研究院,开发家长指导课程,链接好家校关系,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学校将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现从班级管控到共同激发,从单一教育到多元融合,从关注成绩到关注成长,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让班级成为同伴互助的成长摇篮,让班级成为交流合作的学习乐园。

二、主要概念

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

学习共同体: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和导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项目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信仰;指导学业、身心发展及规划,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学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提出恰当的建议,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品格、锻炼习惯、劳动习惯和艺术特长。

首席项目导师:负责项目的制定、实施,是项目导师团队的引领者、管理者;但不等同于过去的班主任和年级主任。

三、实施过程

(一)实施学校治理结构的整体变革,链接管理与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导向的扁平管理模式。

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属于科层制行政管理体制,整个学校的系统中有不同水平的决策层,组织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教师和学生个体,然后再到年级组、教研组、再到各职能科室,再到副校校长,最高层校长。为了将育人目标落到实处,建立以师生为导向扁平化管理模式,整合教导处、政教处、团委三个科室,成立师生服务中心,实施学部制管理,科级干部任学部主任,这样减少层级管理,有利于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师生教育教学的需求,有利于以生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为全员育人机制的推行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密切教师和学生关系,开发“导师”课程。

“全员育人”的内涵即学校德育工作要统筹协调,合力共育,涵盖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协同育人等多个方面,决定了德育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深度融合,共同聚力指向一个目标学生的健康成长。“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思想、心理。导师的基本素养尤为重要。

实施路径一开发“导师”课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导师的育人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教师还不能很好的胜任,育人的意識还比较淡化,育人的专业素养还比较缺乏,这就需要我们先培训后持证上岗,学校将从专业素养、教育智慧、沟通艺术、积极心理、情绪管理五个维度搭建导师课程,适应未来教育的新发展,提升导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能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让德育的首位意识真正落地,更好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

实施路径二成立专业导师团队。学校成立学部制下学生成长导师团队,建立首席导师领衔的导师团,导师将分为首席导师和项目导师,设置团队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心理导师,学部主任根据教师个人意向结合其素养特点聘任首席导师,首席导师聘任项目导师,每位导师将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制定实施规划:从目标任务、策略路径、评价导向,实现全域育人,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成长,实现全程育人,从单一班主任走向团队育人,不同的角度去关心孩子的成长,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

(三)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研究院,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链接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共赢的能力。学生自主发展研究院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让孩子们来到学校寻找同伴、寻找合作,课上组建学科合作小组,在活动课堂的共生中,进行有效的学习研究,实现学习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促进共同成长。课下从再造交流空间的角度,组建学科社团,让兴趣共同拥有者成为同伴互助的激励者,从班级一统式学习到自组织的学习体的变革,让学校成为师生共有的学习乐园。

(四)建立家长自我发展研究院,开发家长指导课程,链接家校关系,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整体设计,探寻到与学校教育同步的家长指导课程,突出思想内涵,突出融合度,提高家庭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做到家校同步,为孩子的成长携手共进。

(五)重构育人评价体系,建立多元激励评价机制,引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家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建立《导师团队评价方案》实施团队评价,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指数、学生的品德行为指数、学生的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导师的认可指数、学生同伴互助的指数展开导师团队评价,引领教师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从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家庭、我与社会、我与国家、我的学业、我的特长等纬度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他评和师评,引领学生更加关注成长中道德修养、学习动力、合作共享、身心健康。搭建每一位学生动力激励机制,开发个性化自我诊断与分析平台,随时激励每位学生。

四、效果评价:

全员育人真正落地:成立全员育人导师制,从管控到激发,链接起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关系,打通密切关系指向学生主体的通道,激发组织内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力,达到整体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注成长真正落地:努力实现传统育人模式的转变,实现关注点的转变,从只关注成绩、知识转变到关注成长,让学生在放松、安全的学校生态环境里成长,形成学校和谐的教育生态。

育人能力真正落地:全员育人导师制的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角色的改变就需要素养的支撑,导师课程、家长课程就大大提升了教师和家长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智慧,协同育人的效益也会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会增强。

五、突破点:

(一)初步建立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育人,从关注成绩转变为关注成长。

(二)建立项目导师团队,使每一名教师参与到德育管理服务体系,全员育人真正落地,提高育人效果,助推学生个性成长。

(三)通过导师课程培训,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心理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通过家长学校系列课程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初步形成和諧、恰恰的家庭学习读书氛围。

(五)建立学生成长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心理诉求、幸福感受、同伴合作等成长要素得到充分满足。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
简论中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中学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如何运用“学习共同体”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