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洪水时令名称及水情预报

2019-12-23薛华

寻根 2019年6期
关键词:水情宋史时令

薛华

黄河洪水时令名称的系统化,实际上是人们长期观测水情、预报水情的结果。黄河洪水时令称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到北宋时期日趋完整并系统化,明清以后形成了新的称谓体系,并与科技进步结合,形成黄河水情现代预报体系。

黄河洪水时令称谓

水情预报是防汛的耳目。我国的水情预报起源很早,先秦时期的《庄子·秋水》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孟子·离娄下》云“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实指秋汛已至。到了西汉还有桃汛的记载,《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韩诗外传》则有“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

至明清“信水”一词已被“水汛”所取代,各月的“水汛”专名,被集中概括为桃、伏、秋、凌四汛,也就是所通称的“汛期”,沿用至今。其演变过程为:宋代确定十二个月水名,金元时期沿用,明代开始有了变化。明代潘季驯撰写的《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有“伏秋修守”的说法,其中的“一水汛”仍然引用《宋史·河渠志》中的各月水名,这里出现“伏、秋”的表述,各月的水名被统一概括成了一个新词“水汛”,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伏汛”和“秋汛”。同书卷十四“奏疏”中,常居敬的《酌议河道善后事宜疏》已经出现“伏水”“秋水”的提法。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卷十一“农事”的“占候”一文中,出現“二月春水”“三月桃花水”的说法,这说明至明末,十二个月水名在向四季水名变化。到了清代,“四汛”才被明确定名。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四记载了河道总督张鹏翮谨题“桃汛”,同书卷五五提到了“伏汛”“秋汛”和“桃汛”。清徐端撰写《安澜纪要》记有“桃伏秋凌四汛”,其中“桃汛”由于洪量不大,构不成威胁,已不做防守部署,伏秋大汛和凌汛威胁较大,是防守的重要季节。

所谓“桃汛”,即三月底、四月初因内蒙古河段解冻开河,河水大量下泄,在下游形成较大的洪峰,而此时正值桃花盛开季节,故称“桃汛”;夏季形成的暴雨洪水,正值伏天,称“伏汛”;秋季形成的暴雨洪水,称为“秋汛”,而通常所说的“伏秋大汛”,则因伏秋两汛相连,所发生的暴雨洪水,合称“伏秋大汛”,也被称为“大汛期”;冬季河道封冻,当河槽解冻时,凌水洪峰并有大量凌水下泄,威胁堤防的安全,故称“凌汛”。

黄河洪水时令名称体系

黄河洪水的时令称谓,到了北宋日趋完整,人们在长期的水情观察与物候变化的基础上,对黄河来水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时令称谓,黄河全年十二个月的水情涨落,均有专名和描述。北宋沈立所著的《河防通议》就有较详细的记载,可惜此书久已失传,而在元代沙克什所编辑的同名书《河防通议》中却有其内容的辑录,与《宋史·河渠志》所记略同。

一月为信水。《宋史·河渠志》云:“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这时的预测相当可信,就称之为信水。《河防通议》认为“立春之后春风解冻,故正月谓之解凌水”。这个解凌就是春天初到,冰凌解冻,似以此说更妥。

二三月为桃华(花)水,这是因为“二三月份桃华(花)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但二月与三月还是有区别的,宋哲宗时都水使者吴安持上奏中提到“大河信水向生”,奏折的时间为三月初二日,所谓信水发生的时间应在二月。所以如果一月称之为解凌水,二月则为信水,三月桃花开则为桃花水。

四月为麦黄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

五月为瓜蔓水,因此季“瓜实延蔓”。

六月为矾山水。《宋史》有“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这是因为此时上游坚冰全融,水量加大,水面漂浮着柴火、鱼等杂物,河水腥浑色浓。所谓矾山,是指如冰如白矾,泛指黄河上游冰山消融的水。

七月“菽豆方秀”,故称豆华水。

八月“华”,为荻苗水,就是初生的荻,此时正是荻苗花开季节。

九月因重阳时节,谓登高水,也有称此时有霜降,霜降水落。

十月为复槽水,这是因为“水落安流,复其故道”之意。

十一月、十二月为蹙凌水,所谓“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蹙,是外物聚集而成,也就是杂冰因天气寒冷再次封冰,《河防通议》称十一月为噎凌水,十二月为蹙凌水,两者意义差别不大。《宋史·河渠志》将这两个月合称蹙凌水。《宋史》中还将“非时暴涨”的水叫“客水”。还有所谓上源信水(别名黑凌),是河水上游远在西域国,三月间冰雪消融,浑浊的冰水泛着黑色的飞沫流淌而来。

黄河水情预报

随着人们掌握了季节水文变化规律,报汛制度也就应运而生。我国水文预报已有悠久的历史。在黄河流域,殷商时期就有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金璋《甲骨卜辞》一书即有“癸巳,贞今岁亡大水”;秦朝开始建立观察雨情并及时呈报制度,这在《秦律十八种·田律》中有明确规定;东汉还要求各地上报降雨,《后汉书·礼仪志》规定“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北宋,对黄河引水渠汴水提出测报水情的要求,《宋史·河渠志》记载“六月诏:自今后,汴水添水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明清两朝,传报水情更进一步,据明万恭《治水筌蹄》记载,万历元年(1573年)已仿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的办法创立了快马传递水情的制度,上自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节,以一昼夜驰五百里的速度向下游接力传递水情,并按照“凡洪水消长,必有先兆,水先泡则方盛,泡先水则将衰”的洪水涨落规律,进行洪水预报。清代还在青铜峡、皋兰城铁索桥两岸立铁柱,刻痕尺寸以测水。凡河水高出刻痕,规定用“羊报”先传警汛,之后准备“羊舟”(将大羊挖空其腹,密缝浸以麻油,使不透水),选卒勇壮者,缚于羊背,腰系水签,至河南境沿途掷之。汛紧时,河卒操舟等候,拾签知水尺寸,以备防范,并且还在河南沁河武陟木栾店、黄河干流陕县的万锦滩和洛河巩县相继设立水志桩,记载涨落水位,如陡涨二三尺以上,即驰报河道总督,再上报朝廷。

冰情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逸周书·时训解》中记有:秋分时,“水始固”;立冬时,“水始冰”;大寒时,“水泽腹坚”。至东汉文献中记录有冰情的变化过程。宋时,《谈苑·收冰之法》记有“黄河亦必以冬至之前冻合,冬至后虽冻不复合矣”。至明朝,在《金台记闻》中,记有天文与冰河的关系。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冰情消长规律的知识。如黄河下游有“天冷水小北风托,弯多流缓易封河”“三九不封河,就怕西风戳”“一九封河三九开,三九不开等春来”等有预报性质的谚语。由于农业生产等需要,历史文献也多有记载一些预报旱涝和冰情方面的经验。清代末期,开始用电报,同时架设电话,更方便又及时地传递水情。民国年间,开始设立水文站,传递水情的技术和手段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总的来说,此阶段发展缓慢,时而徘徊甚至停顿。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了不间断的水文预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防洪、防凌科技水平的进步,水文站由初期的十几处,快速发展到黄河流域各地,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水文站网,报汛方法、传递手段、服务范围、拍报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已实现水情电报自动翻译、存储和打印的功能,并建立了自动测报系统。水情预报方法,由开始采用简单的洪峰水位相关法作为黄河下游干流站的短期洪水预报,逐渐发展到全面进行流域内干支流洪峰流量预报、降雨径流预报、水库河道洪水演算、冰情预报,以及中、长期径流预报,并结合防洪、防凌的需要开展了降雨和气候预报。水情信息传递已由电报、电话、人工发送,逐步向实时遥测系统过渡。几十年来已建成了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情报预报系统,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大洪水和严重冰情年份的预报都比较及时,并且精度越来越高,为上级的防汛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广了电子计算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模型研究,从而使黄河的水文预报迈向国际水平,为中央和地方经济建设等部门提供了各类水文情报,在黄河防洪、防凌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作者单位:黄河博物馆

猜你喜欢

水情宋史时令
孝母
时令湖——艾尔湖
用时令美味开启清凉一夏
赞大棚栽培技术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基于Zigbee的水情监测系统的设计
夏日么么茶
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