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传承,演进与发展研究

2019-12-23杨敏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东区云南昆明6505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桑植白族民族

□ 杨敏(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东区 云南 昆明 650500)

1、桑植白族及仗鼓舞的历史演变进程

1.1、桑植白族的迁徙过程

桑植白族源于大理白族,这是一次饱含历史意义的迁徙,据史料记载,在宋末元初时期,由于战争原因,远居于云南大理的白族人民不畏艰辛,来到了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此时由于一路上战争劳苦,士兵疲惫不堪,见桑植县景色怡人,且尚未被开发,桑植白族始祖决定在此安顿,休养生息。自此,桑植白族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为一体,共同发展,桑植白族带来了新的农耕方式,将旱地改水地,水稻种植等新的农耕技术,并与当地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互通婚姻,实现了真正的民族融合。

1.2、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起源

关于仗鼓舞的起源,在民间史料记载中众说纷纭,在《钟氏族谱》中有记载。在某年快过春节时期,白族祖先三兄弟正在打热火朝天打粑粑,准备过年物资。此时,一群看似嚣张跋扈冒充官差的地痞向他们走来,他们看白族祖先是外来人民,打着征收租税的名义抢夺白族同胞的粮食,白族祖先为保护同胞和粮食,拿起手中粑粑捶反抗,白族祖先曾为军人,一直有练武习惯,将恶霸打得落荒而逃。自此,每当打粑粑时期,白族兄弟便拿起粑粑捶武动一番,一为强身健体,二为庆祝成功驱逐恶霸。后族人民为了纪念祖先们的英勇行为,将粑粑捶作为工具,以舞蹈动作为要素创编了舞蹈,最初称为“打粑粑舞”,后更名为“仗鼓舞”,古人舞与武同音,仗鼓舞起源于战争,在仗鼓舞的“仗”字便有体现,仗既说明了仗鼓舞起源于战争,又在仗鼓舞的舞蹈动作中有体现。

其次,在才艺竞争中为了体现白族文化特色,在才艺竞争中,以粑粑锤为灵感创编了仗鼓舞。在白族《谷氏家谱》中有记载,在桑植县地区资源匮乏,作为外来民族难免与本地民族间存在竞争,在原始社会表现为武力竞争,进入文明社会后便开展为才艺比拼,白族始祖便创编了仗鼓舞。据说在桑植定居的第三年,土家族的摆手舞与苗族的猴儿鼓舞正风风火火的邀请白族兄弟观看,白族师祖便在芙蓉桥商量编舞之事,此时正值腊月期间,有几户民家人在祠堂门口打粑粑,便来了灵感以粑粑捶为工具,打粑粑动作为内容,结合武术动作,形成了仗鼓舞的雏形。

最后,白族人民信仰宗教,在宗教祭祀中为了祈求白族人民平安快乐,生活丰衣足食,来年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为表达白族人民的赤诚之心,创编了白族特色的仗鼓舞,以此向本主祈祷。这种说法在《甄氏族谱》中有记载,在法事活动中又称为“跳帮藏”,起初是用围绕木桩跳舞,通过木桩与神灵沟通,而后演变为仗鼓舞,广泛用于宗教祭祀活动中。

综合以上三种说法,都不难看出仗鼓舞作为白族特色舞蹈,不仅将白族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充分的展现了白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仗鼓舞不仅能了解白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更能体现出白族人民对精神对物质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3、桑植白族仗鼓舞的演进历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丰顺的,免不了坎坷和曲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会呈现与当时代紧密相关的文化特征,桑植白族仗鼓舞也不例外。

从桑植白族三种不同的起源传说经历了仗鼓舞的萌芽时期,从不完整到完整,从理想到现实,都体现了白族人民无尽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将这种能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变为现实,为白族文化增添了一笔光彩。在此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再加上闭关锁国,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开展频繁,为仗鼓舞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所以在明清甚至民国时期,仗鼓舞都得到了鼎盛发展。

在经历了这一阶段的蓬勃发展过后,随着时代的变革,仗鼓舞的发展也受到了冲击,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西方思想的引进,抗日战争的迫害,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都导致了仗鼓舞这一时期的衰落。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民族民间艺术得到认可,仗鼓舞又得以重新发展。由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是仗鼓舞一路发展至今,桑植县确立了七个白族乡。

2、桑植白族仗鼓舞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状况分析

2.1、桑植白族仗鼓舞的生存环境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社会人文环境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精神物资,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情感价值观,桑植县作为白族人民生存发展之地,为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存在与发展有不可或缺的影响。

(1)自然生态环境。

桑植县隶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复地,且周围高山连绵,较为封闭,使桑植白族仗鼓舞具有山区文化的特点,表现为舞蹈运动空间范围小,舞者体态多为卑躬屈膝,动率多为颤膝。环境的艰苦却更能锻炼出白族人民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可贵品质,使仗鼓舞动作刚劲有力。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且桑植县境内溪流纵横,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澧水的发源地,这为桑植的水路交通提供了可能,促进桑植与当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社会人文环境。

桑植县虽地处偏远地区,却非无人管辖之地,根据记载,桑植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处于各朝各代的管辖范围内,受各时期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之后又由于战争的影响,人口的流动,桑植人民不断将儒家、道教、佛教文化移植到桑植文化中,形成了存楚风,纳相韵,融儒、道、佛、巫为一体的桑植文化。桑植县地处湘西,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散杂居居住,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构成了桑植县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海洋,各民族由于竞争,政治、婚姻上的往来逐渐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2、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发展状况

(1)走进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白族人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注重教育,注重传承,注重发展,在桑植县麦地坪白族乡设立了专门的仗鼓舞学校,由当地仗鼓舞传承人担任校长,传授专业仗鼓舞技术,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个示范动作。除此之外,桑植白族乡镇的部分中小学还实行了仗鼓舞进校园,采用课间操,课间活动,音乐舞蹈课,体育课等多种形式,学习仗鼓舞原始套路动作,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加民族自豪感,牢记祖先,牢记历史。

(2)走进生活,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白族人民劳动之余,在白族文化站呼吁下,白族人民自发组织民间艺术团,学习民间武术,民间舞蹈,民间歌曲。每逢文艺比赛或节假日,人们便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扩大了仗鼓舞在民间的传播范围,加大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旨在传承中华传统艺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为自己所在团队争取荣誉。并仗鼓舞在每年的游神活动中从未缺席,在游神过程中进行仗鼓舞表演,游神源于白族“本主信仰”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游神目的为纪念,祭拜,感恩本主,并向本主表达祈福,远离灾祸的愿望,具有独具特色的体育传承价值,进一步扩大了仗鼓舞的传承路径。

(3)走进文化,各式各样的文化保护方式。

在桑植县各政府部门,文化馆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凭借白族文化自身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被列为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非遗保护名录,引导桑植文化走出山村,融入社会,辐射生活。不仅如此,桑植县文化局还出台一系列文件,保护桑植文化的完整性,保护桑植文化传承人的专业性,保护桑植仗鼓舞的传承性。首先,在政府部门引导下,将仗鼓舞的相关曲目,动作套路,相关故事进行收集整理并修订成书本,搜集仗鼓舞相关实物,舞蹈视频等,组织建立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其次,自2012年起,桑植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非遗项目传承人座谈会,考察传承人工作,评选优秀传承人等,以政府扶持的方式,促进对桑植白族仗鼓舞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仗鼓舞的影响力,提升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3、桑植白族仗鼓舞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桑植文化的汉化效应

汉化效应指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化现象,汉文化对包括白族在内的冲击现象,白族人民迁入桑植之后,不可避免要与当地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在与当地各民族尤其是汉文化的长期磨合过程中,逐渐“入乡随俗”,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汉文化的文明成果,以至于在仗鼓舞的动作创编,音乐选取上不可避免的融入其他民族的元素。

3.2、电子科学技术的影响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时代来临,人们逐渐受电视,网络媒体等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再加人们视野的开阔,思想的开发,审美能力的提升,桑植白族仗鼓舞缺乏舞蹈技术创新发展,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导致现代年轻人对仗鼓舞失去兴趣,更注重于现代化娱乐方式,造成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传承危机。

3.3、传承桑植文化的外部支持影响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文化传承人方面,由于桑植县地处张家界市,和湘西交界,经济较为落后。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念的转变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桑植县有较多外出工作或求学的青年人,导致桑植县人口老龄化现象偏重,给当地的文化传承造成冲击,虽然在重大节日会赶回家乡,但可能会逐渐遗忘本民族传统文化,在多元化的文化社会中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其次,从桑植白族资料的深度挖掘,整理,存档建库,到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创新创作都需要一笔资金费用的支持和一批专业人士的指导。

4、桑植白族仗鼓舞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1、推进桑植体育旅游发展

桑植县隶属于张家界市,张家界市又以“国际旅游城市”而闻名,张家界可借助这一平台,开展民族特色旅游,即可促进桑植文化传播,又可促进当地人口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更应注意民族旅游开发的整体效应,在保存民族完整性与独特性的前提下,获得民族经济利益的基础上,适度对桑植民族特色旅游进行开发。

4.2、推进校园与社会同步发展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终身体育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意识,引导仗鼓舞进校园,并大力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不只是简单学习仗鼓舞简单动作,更需要了解在它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培养仗鼓舞传承人打下坚实基础。在社会层面上,在全民健身背景下,设立专业舞蹈教室,配备专业仗鼓舞教师进行教学,不仅能增强体质,娱乐身心,还能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传承与保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4.3、推进仗鼓舞与其他文化传播交流

桑植县临近湘西,而湘西作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受各少数民族文化交错影响,可以开展各式各样少数民族交流活动,如民族舞蹈竞赛,民族文艺汇演等,增加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还能吸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取长补短。

猜你喜欢

桑植白族民族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桑植白族文化的汉化效应与保护研究
探析苏区红军歌谣在旅游业中的发展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