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抗肿瘤生长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2019-12-20赵芳张睿王娟王建华许卫星刘静尹风雷蔡秀萍马洪玉杨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4期
关键词:回输免疫治疗细胞因子

赵芳 张睿 王娟 王建华 许卫星 刘静 尹风雷 蔡秀萍 马洪玉 杨博

(1沧州市中心医院血液一科,河北 沧州 061000;2沧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

治疗恶性肿瘤的经典方式为放疗、化疗、外科手术,但各自存在局限性,损坏机体免疫功能。细胞免疫治疗方式在临床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案例逐渐增多,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第四种方法受到肿瘤研究领域关注〔1〕。郭卫东〔2〕探析树突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选择某医院两年间治疗的9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6个周期,采用DC-CIK联合化疗治疗,统计治愈率与生存率。Van Acker等〔3〕总结普通γ链家族细胞因子在γδT细胞抗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常见γ链受体家族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2、IL-4、IL-7、IL-9、IL-15和IL-21,对于组织和维持健康免疫细胞功能至关重要。20世纪末期已经开始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3单体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等〔4〕,研究显示上述细胞均存在一定的杀瘤活性,因为细胞增殖能力弱导致杀瘤效果不显著。DC与CIK联合作用即细胞免疫治疗方法,DC-CIK联合作用在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5〕。其应用领域广泛、治疗安全性强、毒副作用少是DC-CIK的显著优势,具有明显优化机体免疫力,可增强抗瘤活性的功能,利于提升肿瘤患者生命,临床研究前景广阔〔6〕。本文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进行DC-CIK治疗在抗肿瘤生长免疫治疗中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收集病例 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肿瘤诊疗中心的临床病例26例,病理学显示均为恶性肿瘤患者,全部接受手术与化疗治疗方式。其中,乳腺癌5例、肺癌4例、肾癌3例、肝癌5例、乳腺癌转肝癌2例、肝癌转骨癌5例、乳腺癌转肺癌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例。患者及其家属签署免疫治疗同意书,自愿参与肿瘤治疗研究。上述患者排除颅内转移、重度心脏功能不健全情况,不存在重度精神病、并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状态、TNM分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仪器与材料 仪器设备为(1)低速与高速离心机分别购自北京离心机厂、德国SIGMA公司;(2)细胞计数仪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3)孵育箱型号为MCO-15AC,由日本三洋公司提供。试剂为(1)BTN无血清培养基由北京某生物有限公司提供;(2)CD3单抗与γ-干扰素(IFN)-γ由武汉生物研究所、上海克隆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3)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北京某生物有限公司;(4)IL-2由上海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5)人血白蛋白来自上海莱氏血液公司。

1.3DC与CIK鉴定 采集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利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因子诱导贴壁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为DC;利用CD3单抗、IFN-γ、IL-2细胞因子诱导悬浮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为CIK。

表1 两组一般资料〔n(%)〕

1.4细胞培养 ①DC培养:进行外周血采集,采集前准备如下:使用50 ml注射器抽取0.5 ml肝素抗凝剂、抽取生理盐水10 ml,反复多次抽吸注射器;采集患者自身外周血各65 ml后,采用血细胞分离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提取单个核细胞,数量在2.9×109个左右,淋巴细胞分离液使用量为1.066 g/ml。单个核细胞经RPMI1640洗涤(洗涤次数为2次,转速为1 560 r/min,时长为16 min)完成置入BTN无血清培养基混悬液在细胞培养瓶内,存储在孵育箱中,设置温度为36.8℃、二氧化碳含量为4.8%。计时2 h,移除悬浮细胞后置入IL-4和GM-CSF溶液各510 U/ml、1 100 U/ml,相同环境下培养。培养期间,6 d加入一次TNF-α约510 U/ml;22~3 w换液一次,IL-4和GM-CSF溶液换液量同上;换液完成与细胞回输前实施细菌与真菌培养检测。②CIK培养:将以上悬浮细胞作为基础,使用无血清培养基至2×106U/ml,此时计时为第0天,同时置入CD3单抗与IFN-γ分别为1 μg/ml、2 000 μg/ml,孵育箱培养温度与二氧化碳含量分别为36.8℃、4.8%,培养时长为24 h。第一天置入IL-2溶液1 100 μg/ml相同环境培养。2~3 w换液一次,IL-4和GM-CSF溶液换液量为510 U/ml、1 100 U/ml;每次换液完成与细胞回输前实施细菌与真菌培养检测。③DC-CIK共培养:微力磕打DC培养瓶,令细胞处于贴壁悬浮状态;倾倒DC至CIK培养瓶中进行混合培养,孵育箱温度为36.8℃、二氧化碳含量为4.8%。用以检测DC-CIK共培养生成IFN-γ、IL-12、TNF-α细胞因子的能力。

1.5细胞回输 DC回输:细菌霉菌检测在DC培养8、10、12、14 d后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且活细胞比重在95.5%以上。使用细胞刷提取细胞,并转移到55 ml的离心管中,以15 min、1 500 r/min设定进行离心操作。除去上清液后,在含有20 g/L人血白蛋白的生理盐水中进行洗涤,重复两次;随之将细胞悬浮存放在6.5~8.5 ml生理盐水中,生理盐水人血白蛋白含量为22 g/L。细胞回输以每次3×108~8×108U的量进行,注射位置为两侧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淋巴引流区,行皮下注射。CIK回输:细菌霉菌检测在CIK培养12、14、16 d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且活细胞比重在95.5%以上。将细胞转移到55 ml的离心管中,除去上清液后,在含有20 g/L人血白蛋白的生理盐水中洗涤,重复两次;随后将细胞悬浮存放在260 ml生理盐水中,生理盐水人血白蛋白含量为22 g/L、IL-2含量为2×105IU,(1~3)×109为每次回输细胞数量,使用输血器以静脉方式进行输注。CIK回输注意事项:(1)予患者10%葡萄糖酸钙与苯海拉明,防止出现过敏现象;(2)观察患者回输过程中是否出现寒战、发热、过敏现象,心肺功能是否产生变化,并正确记录。细胞培养与回输期间患者进行40 d疗程肌注,每隔一日进行一次分别进行IL-2 200万U肌注、α-2b干扰素300万U肌注。观察组行DC与CIK回输治疗,对照组行CIK回输治疗。

1.6免疫治疗评估 (1)免疫疗效评估:总T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3+CD4+)、杀伤性T细胞(CD3+CD8+)、NK(CD3-CD56+)及CIK(CD3+CD56+)。免疫评估指标分两次检测,一是疗程前,二是4个周期治疗后。(2)肿瘤治疗效果评估:①有所进展:患者自身症状减少20%以下,且症状始终呈现逐渐减少趋势;②稳定:患者自身症状减少20%~30%,且呈减少趋势;③部分缓解:患者自身症状减少30%以上,且该情况保持4 w;④完全缓解:症状全部消失,保持4 w以上。

1.7指标观察与检测 (1)细胞免疫表型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8 w后的DC-CIK、CIK,记录检测结果。(2)细胞因子分析:IFN-γ、IL-12、TNF-α水平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3)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发量减少、白细胞数量降低、血小板数量降低、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受损。

1.8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不良反应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发量减少、发热占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细胞数量降低、血小板数量降低、恶心呕吐、肝功能受损方面,观察组占比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细胞免疫表型 两组CD3+、CD3+/CD4+、CD3+/CD8+、CD3+/CD56+阳性细胞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n(%),n=13〕

表3 两组细胞免疫表型

与对照组相比:1)P<0.05

2.3细胞上清液中分泌的细胞因子分析 对培养7 w后的CIK与DC-CIK上清液中分泌的细胞进行因子检测。CIK的IFN-γ、IL-12、TNF-α细胞因子表达均显著低于DC-CIK(P<0.05)。见表4。

2.4肿瘤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4 CIK与DC-CIK分泌的细胞因子

与CIK相比:1)P<0.05

表5 两组肿瘤治疗效果〔n(%),n=13〕

4 讨 论

生物工程技术与肿瘤免疫学科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生物治疗方式,又称为细胞免疫治疗〔7〕。以调动宿主原生防卫机制或者给予机体特定物质实现抗肿瘤效应,本质上是采用生物反应调节剂改善患者抵抗力,令机体具备杀伤、抑制肿瘤的功能。

CIK研究显示,利用人体外周血或者单个核细胞在体外与细胞因子结合、与CD3共同培养得到异质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样T淋巴细胞,CIK占比为1.1%~5.1%。使用CIK进行抗肿瘤免疫治疗后,以往免疫疗法存在体外增殖细胞数量不足、效果不显著、副作用多的缺点得到改善,且基本不需注射IL-2〔8〕。迄今,研究未确定CIK杀伤靶细胞的原理,估计为肿瘤细胞和黏附因子结合后产生BLT酯酶颗粒,靶细胞膜被颗粒刺破后肿瘤细胞破裂;同时,IL-2、IL-6、TNF-α、GM-CSF是CIK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提升CIK诱导、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DC-CIK抗肿瘤疗效表现为:效应细胞杀伤肿瘤靶细胞的能力增强、免疫效应细胞抗肿瘤活性提升。DC-CIK存在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的优势,并且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伤害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9〕。DC-CIK回输治疗采血量少、副作用小、适用于大部分肿瘤患者,同时治疗效果显著。采用DC-CIK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与治疗反应〔10〕。已知具备最强抗原递呈能力的抗原递呈细胞为DC,在刺激幼稚T细胞活化与诱导特异性抗原免疫反应方面效果显著。免疫治疗肿瘤的关键是CIK与DC,CIK利用细胞毒功能与分泌性能因子杀伤肿瘤细胞,DC负责辨识病原并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

发热是DC-CIK在抗肿瘤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由于回输CIK悬液中存在IL-2与人血白蛋白导致患者发热。所以,使用DC-CIK进行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应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及脉搏等各项指标,并准确记录,以便后续精准分析患者病情。本文显示,DC-CIK回输后2.5~10.5 h,小部分患者体温37.3~40.0℃,较大幅度升高;大部分患者体温可自然降低,极少数患者复用降低药后体温正常,高体温患者一般持续2.5~6.5 h。采用DC-CIK治疗肿瘤时应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患者发热的症状,预防措施为患者回输前30 min左右肌肉注射苯海拉明20 mg、盐酸异丙嗪25 mg。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加量饮水,保持环境通风。若患者持续发烧40℃以上,在医生指导下药物降温。

相对化疗与放疗而言,DC-CIK免疫疗法治疗肿瘤过程中明显改善患者白细胞降低、贫血等症状,患者免疫功能不易受损。

猜你喜欢

回输免疫治疗细胞因子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1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病人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后再次成功回输的护理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自体血回输在产科手术的应用进展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深低温保存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回输的观察及护理
胆汁回输再利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