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2019-12-13邓娟娟

文教资料 2019年28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邓娟娟

摘    要: 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进行研究,是推动产教融合活动深度开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别从系统论和社会系统、教育生态理论、社会伙伴关系理论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基础理论

对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与探索,首先应当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提出该理论基础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的体现,以探索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全新视角。

一、系统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一)理论综述

从社会系统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产教融合”可以认为是社会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种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产教融合与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产教双方之间全方位的深度合作、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过程之间在具体层面与结构方面的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应充分发挥系统论与社会系统理論的理论基础作用。

产教融合以系统论及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其中系统论为1936年由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L.V.)提出,最初的系统论以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为基础进行系统一般运动规律的研究。贝塔朗菲的经典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中对系统进行了定义,认为系统为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并以数学描述公式为基础进行系统特征的归纳与总结,提出系统具备的整体性、机构性、同型性等特点。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认为,系统具备整体性,是系统要素按照特定规律与方式进行组合与演变发展的产物,在与其他事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体现自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

社会系统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为卢曼(Niklas Luhmann),他提出通过社会系统理论以实现“系统/环境”观察,并认为系统所具备的结构及其体现的过程是与环境相互关联的,需要基于环境关联性对系统结构与过程进行考虑才能对其加以理解。或者可以理解为,系统即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社会系统理论研究的核心思想就体现系统的开放性,将系统与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看待。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体现

在社会系统理论支撑下,可将教育视为一种“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可认为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组成的重要子系统。在社会整体系统当中,会受到其他子系统的干扰与影响,并与其他子系统发生关系,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教育环境。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开展产业融合,可以以系统论和社会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基于其理论框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覆盖范围较为广泛,涵盖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系统构成十分复杂。由通论系统论与社会系统论具备的整体性特征,可以发现职业院校难以独立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当充分结合社会系统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的重要功能。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本身具备机构化和中心化特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当以中心任务为核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并开展工作[1]。

系统具备层次结构特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考量结构优化与要素协同,逐次考量相关要素,可以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顺序加以考量。在社会系统领域中有一个概念,即“稳态”,这一概念是从生理学领域援引过来的,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引申到社会系统领域就被认为是整体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平衡状态,是整体系统内部不断运动与变化情况下形成的响度平衡。综合这些相关理论,职业教育产业融合过程中,应随着产业结构需求侧变化,促使职业教育供给侧的变化,确保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两种因素之间相互适应,体现系统反馈性特征。除此之外,系统的反馈性特征要求建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评估反馈机制。

二、教育生态理论

(一)理论综述

在不断推进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较长时间,并且在不断发展与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具备不少失败的教学案例。这些失败案例存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的问题,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之间并未形成紧密联系与顺畅合作,导致职业教育校企融合过程中教学效果不佳,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不足等。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背景,利用教育生态理论开辟了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全新视角。

所谓理解教育生态理论,应对生态系统内涵有所掌握。所谓生态系统,即在固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涵盖能量、物质及信息的整体。生态系统重点突出不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这些系统联系的原理在于“联系”与“共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家克雷明(Cremin L. A.)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原因生态学领域中的教育生态理论,并创造了“教育生态学”,对教育生态理论进行探讨。克雷明认为,教育事业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且具备时空层面的开放性,且共同形成生态系统。克雷鸣提出,可以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探索教育方法。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体现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中,可结合教育生态理论,探讨生态环境因素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生态体系进行探讨,通过促进职业教育环境的优化,逐步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产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会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产教两方面来说,可以认为这种系统为内部环境,但从产业及教育任何一方来说,这种系统都是外部环境,并且会对产教双方产生影响[2]。

为深化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应促进产教所形成整体系统时刻处于良性的共生状态,克雷明将系统的这种状态视为一种生态。立足于教育生态理论分析,产教融合过程中无论哪一方,都应当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实现对于其内在动力的有效激发。但目前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失败案例及内在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建设教育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规避产教双方任何一方由于短期利益诉求而冲动行为,切实推进多方利益共赢。立足于教育生态理论,对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进行思考,从学校、教师、社会、企业等多个层面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量。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多层面与多主体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产教融合政策措施的制定,吸收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讨论,并主动接受公众监督,通过观点与意见的不断采集、不断碰撞与不断整合,达成共识,全面促进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三、社会伙伴关系理论

(一)理论综述

所谓“社会伙伴关系”,可以从宏观角度加以理解,将其视为发达国家对其社会利益集团之间关系进行有效协调的一个理论工具。社会伙伴理论全面整合了价值理念和制度规范,可适用于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新型关系的构建。社会伙伴关系理论研究中,博古斯拉夫(Janet Boguslaw)提出,社会伙伴关系是由利益相关方共同形成的共同体,社会伙伴关系具备协调功能,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开发等多方面的相互协调。哥本哈根中心在理论研究与过程中对社会伙伴关系加以界定,认为社会伙伴关系是一种公共机构与组织关系,通过组织内部的资源组合与配置,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

社会伙伴关系理论研究认为,社会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在社会活动中精心策划并共同参与,以实现合作目标。社会伙伴关系理论认为,传统社会伙伴关系的建立更加强调制度的作用,会建立一种制度化关系,新的社会伙伴关系则更多地表现为多元素形成的共同体。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体现

考虑到社会关系理论的内容组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当充分考量职业教育及产教融合工作中社会伙伴关系的作用和功能,主动构建社会伙伴关系,实现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对接。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利益方包括利益群体及利益个体。在社会伙伴关系理论支撑下,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行拆解与分析,认为“融合”是对利益各方关系加以处理;“伙伴”强调社会伙伴合作工作中的性质问题,即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平等相处、共赢互利。互利共贏是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的基础和目标,也是开展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大力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表面与形式上的结合,更是一种深入融合,强调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利益诉求与价值诉求之间的合碰撞、协调与整合,进而形成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现代意义上表现为共赢共生、互利互惠、文化包容、价值多元、目标一致、共同治理、富于生态、共同治理、卓越绩效等特征。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制度建设与完善,以优化伙伴关系,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实现产教各方的利益诉求和价值[3]。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可以发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活动涉及多理论与多领域,理论逻辑较为独特,理论基础研究具备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实际研究与尝试中,可以不断探索更加先进的理论认知与教育方法,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张国宗,兰宇时.PPP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用中的风险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235-238.

[2]袁洪博.中国机器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机器人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在黄河水院举行[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2):2,105-106.

[3]薛丽红,李晓宁,卓丽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553”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04):96-100.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