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老大”,不愧是“煤老大”

2019-12-11陈向国,武德俊

节能与环保 2019年7期
关键词:开滦煤炭能源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之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支柱。这一特征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尤其显著。

煤炭是主导能源

据国家统计局编纂出版的《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改革开放前中国历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1949-1977)》提供的数据,1949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仅为2374万吨标准煤,1977年增长到56396万吨标准煤,增长了22.76倍,年均增长12.0%。其中,1954-1977年年均增长10.4%;195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411万吨标准煤,1977年增长到52354万吨标准煤,增长了8.68倍,年均增长9.9%。

从能源生产总量构成看,1949-1977年,原煤比重从96.3%将至69.6%,原油比重从0.7%提高到23.7%,天然气从无到有增长到2.9%,水电比重从3.0%提高到3.8%。这一阶段,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开采,使石油在能源比重得到最快的提升。

从能源消费总量构成看,1953-1977年,煤炭比重从94.3%下降至70.3%,石油比重从3.8%提高到22.6%,天然气从零提高到3.1%,水电从1.8%提高到4.1%。

以上数据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第一擎天柱就是煤炭,石油的开采为保障能源供给提供了除煤炭外另一个不可替代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后不久,我国就在水力发电上付诸行动。1960年4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安装的新安江水电站开始发电。新安江水电站1956年动工,1960年完工,装机容量84.5万千瓦。新安江水电站虽然对当时的能源供给出力甚微,但这也为中国水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做了卓有成效的探路,引导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大发展——仅就水电而言,25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目前我国已有45座。当然这是后话。

为了保障供给,他们必须翻番

作为改革开放前绝对的能源供给擎天柱的煤炭,只有拼命才能保供应。保供应,有两条途径,一是老煤矿通过挖潜、提高效率、加班加点多出煤;二是,勘探、开采新矿。前者见效快,后者投资大,出煤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在急需煤炭供应的情况下,老矿挖潜可解燃眉之急。这方面,有“中国第一佳矿”之称的唐山开滦煤矿是典型的代表。七月初,记者对开滦集团开滦博物馆文展编辑部负责人周泽天进行了采访,他给记者讲述了1970年到1975年为了保障供应,把自己的产量翻番的激动人心、回味无穷的往事。

1970年夏季的一天,烈日当头,天似流火。开滦革委会领导和解放军代表率队参加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的大会,听到鞍钢介绍老厂挖潜、产量翻番的经验后,在回唐山的路上大家热烈讨论开滦是鞍钢供煤大户,鞍钢要翻番,开滦怎么办?

事情的背景是,1969年党的“九大”之后,动乱的局面暂趋缓和,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在此形势下,1970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召开,会上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备战,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的口号。同年4月,煤炭工业部在江西萍乡召开了全国煤炭工业会议,贯彻全国计划会议精神,修订煤炭工业1970年增产节约计划。会议提出了“以临战的姿态,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老矿狠挖潜力,新井快马加鞭,实现煤炭工业的飞跃发展”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开滦的领导和职工早就憋着一股劲。国家急需煤炭,但指望建新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而老煤矿蕴藏着很大潜力。开滦人在“鞍钢要翻番,我们更要翻番,煤炭工业是先行工业,应当提前翻,带头翻,翻在各行各业前面”的共识下,开始老矿挖潜。然而,开滦煤矿毕竟是一个开采了近百年的老矿,浅部煤炭储量越来越少,矿井深达千米,巷道远至二十华里,设备陈旧,地质情况复杂,有些矿井在旧社会遭受过帝国主义国家掠夺实开采的破坏,生产条件很困难。于是,有的人提出矿井老,困难多,“肚子大”,“脖子细”,翻不了。

开滦人没有被困难吓到,开滦人说:“看到国家需要煤、全国人民需要煤、农业生产需要煤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动人景象,我们开滦工人阶级有志气、有决心,困难再大也要确保产量大幅度增长,多为国家做贡献。”

1971年初,开滦煤矿召开了党员大会,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决议”,并提出“四五”期间实现煤炭产量翻一番的口号。为了实现翻番,开滦解决了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给上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提高工作面单产;扩大了井田范围。

实现产量翻番,最重要的是依靠焕发工人阶级主人翁的精神。在翻番的过程中,开滦每年都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双先”单位与个人,都是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老工人、劳动模范激昂地表示:“大庆是干出来的,大寨是干出来的,我们挖潜增产,就是要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我们要学铁人王进喜的革命骨气,用冲天的干劲多出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新贡献”。开滦党委还组织了吴旭芝、商玉东等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经验传播队到各厂矿做巡回报告,给了广大职工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很快在全矿区掀起了学大庆、赶林西,学铁人、赶吴旭芝的群众运动新高潮。井下的劳动竞赛热火朝天,工人们下班时间到了也不走。有的干脆背着一口袋干粮下井,在井下一干就是两三个班。地面职工也动员起来支持井下夺高产。生活后勤人员在做好后勤服务的同时,“三个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人上一线”。医务人员送医送药到井下,既管看病,又帮工人师傅干活。家属老大嫂组织起来,在井口敲锣打鼓、送水、递烟、缝补窑衣,迎接下井归来的矿工。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知道开滦搞翻番,在阿姨的带领下,到矿上表演节目,慰问矿工叔叔。

矿山铁汉侯占友,一不要加班工资,二不要下井津贴,三不要劳动补助粮,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又到采区干一班义务劳动,人们说:“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他上三个班。”“矿山老愚公”吴旭芝,以矿为家,当好矿山主人,二十四年不走样。人称“出煤没够的宗振铎,只要一到井下,一刻也不闲,班班都是满负荷。开滦职工和家属在翻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开滦人的辛勤付出结出硕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1973年,开滦党委到北京向原燃化部康世恩部长汇报工作,汇报完后,康世恩部长亲切的说:“你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增产了煤,关内吃紧靠开滦,关外吃紧靠开滦,上海要煤还靠开滦,先念同志时常讲起开滦,你们如有什么困难,支持你们。”周恩来总理表彰开滦煤矿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开滦煤矿职工在这最艰难的时刻,发扬国家主人翁精神,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保证了全国重点钢铁、电力、交通运输和城镇人民生活用煤的需要。

1973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他们特别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高度评价开滦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通过挖潜革新改造煤炭产量连年大幅度增产。这是引用了毛主席的话:“特别能战斗”,第一次见诸于中央党报。

1975年12月26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消息,公布开滦实现了产量翻番。截至到12月23日止,全矿生产原煤2520万吨,比原设计能力整整增长了一倍,一个开滦变成了两个开滦。这期间,开滦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百分之三十七。五年多来,开滦煤矿挖潜增产所花的资金,只相当于新建同样规模矿井所需投资的六分之一,在所花的这些资金中,国家投资只占百分之四十五。实现增产所增加的劳动力,也比新建同样规模矿井所需的劳动力少得多,而且花的时间短,见效快。五年多来,开滦煤矿上交国家的利润,超过同时期国家投入的八倍多。

开滦翻番为我国工业,特别是采掘工业提供了技术改造的宝贵经验。从此后,全国掀起“学大庆、赶开滦”的群众运动。开滦,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又一次站在引领中国煤炭工业前进的潮头。

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贡献

据开滦集团开滦博物馆相关干工作人员介绍,改革开放前,城里做工的,每月只有三十几元的工资,而开滦旷工每月收入七八十元。如果是八级工人,工资比县委书记还高,因而能在开滦某个旷工的差事,也成了农村人的向往。至此,不由得使人想起著名作家路遥名著《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孙少平为了能谋到一个大牙弯煤矿工人的工作而不惜动用身为市委书记女儿、自己女朋友的关系走后门——这还不算,到煤矿体检时,由于太在意城里人不愿干的这份又脏又累又危险的挖煤工作,心跳极速加快——过于紧张导致血压太高而险些被退回去——如果被退回去,那他只能再去打零工,去挣那卖命的、不连续的每月四五十元的血汗钱!还好,他得到体检大夫的帮助,让他在第二天复检前喝点醋——他喝了半瓶——终于控制了那蠢蠢欲动的紧张的心脏,使血压正常。他终于得到了这份在他看来很不错的工作。那是怎样的一份工作?三班倒,在深深的、阴暗潮湿的矿井里工作的时间比在地面时间长得多,很难见到太阳。不仅如此,那时的煤矿时常出现人员伤亡,他的带班师傅为救工友当场死在矿井里,他也因为救工友险些丧命。如今,煤矿工人既没了往日的苦涩,也没了改革开放前的“风光”。但今天,我们的煤矿工作者仍然是为共和国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生力军——煤炭行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支柱。

猜你喜欢

开滦煤炭能源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开滦股份37亿元中期票据注册成功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绿色完全开采不再是梦
从民国36年开滦矿务总局一封信看公文管理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一份珍贵档案透视的日本帝国主义狼子野心
煤炭开采Ⅱ个股表现
珍视那些带神秘字母的老开滦缸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