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从大庆走向“胜利”

2019-12-11陈向国,武德俊

节能与环保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会战胜利油田石油工业

为了进一步保障能源供给能力,党中央决定勘采石油。建国初期的情况是1949年石油产量仅有12万吨。全国性油气资源勘探尚未展开,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奇迹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创造的。

实现石油工业历史性转折

石油工业既是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被称为共和国血脉。因此,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由此全国性石油普查、勘探拉开序幕。首先集中发力在大西北——1955年,在新疆准格尔盆地发现了储量上亿吨的克拉玛依油田,取得了中国石油资源勘探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初步形成了了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四个石油天然气基地。之后,中央决定勘采范围——向东部转移。1959年9月26日松基3#喷油,由此打响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大庆石油大会战。铁人王进喜等一批为了新中国早出、多出石油宁可脱下一层皮的典型人物不断涌现。1963年,大会战仅仅进行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年产600万吨生产能力的大油田,一举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转折。之后,两年多的时间,同样采取大会战的方式,在渤海湾盆地连传捷报:山东胜利油田、天津大港油田相继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二批石油工业基地由此诞生。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干扰,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人民正常生活告急。石油工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排除干扰,陆续开展了四川、江汉、陕甘宁、冀中等地区石油大会战。因此,我国原油以年均18.6%的速度增长。这在其他绝大部分工业领域几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不得不承认这是奇迹——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缓解了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万马奔腾黄河口:胜利油田大会战

建国后,我国利用举国机制,通过大会战的形式,实现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能源供给的能力。这种举国机制一直执行到1989年。大庆会战的故事,众所周知——其实,像大庆一样的会战数以十计。其中,胜利油田会战是其一。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正是从大庆走向胜利而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瞠目结舌的成绩。为了还原那段历史,记者采访了胜利油田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朱向前。他给记者再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数万人的大会战。

1964年1月25日,中央决定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并指出这是继松辽油田大会战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会战,要求有关地方和有关部门予以协助。石油工业部迅速从大庆、玉门、青海、新疆、四川等地调集会战队伍。到1966年,参加会战的人员已由会战前1963年的4600多人,增加到26400多人。万马奔腾黄河口,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石油大会战就此展开。5月,基本探明山东境内第一个大油田胜坨油田。该油田上的坨11井获日产1134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见到的千吨级油井。该油田位于东营地区胜利村一带,为了纪念石油会战的胜利,1965年2月18日,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张文彬在坨11井祝捷大会上宣布“在胜利村打出了我国第一口千吨油井,经部党组决定,这里就叫‘胜利油田’”。九二三厂(1962年9月23日,营2井获日产555吨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井,因此,胜利油田早期始称“九二三厂”)自此更名为胜利油田。1973年7月1日,油田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经山东省政府同石油部商定,不再使用“九二三厂”的名称,正式把油田命名为“胜利油田”。

胜利人急国家之所急,大打原油上产进攻仗,年年发现新油田,年年有新油田建成投产,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原油生产计划。原油产量从1966年的134万吨,上升到1978年1946万吨,平均每年以27.9%的速度增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石油职工把国家石油生产大局放在首位,排除干扰破坏,坚守岗位、坚持生产建设。胜利人仅用14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我国第二个大油田,1978年胜利油田的原油产量达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

1974年9月30日,新中国建国25周年前夕,《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我国建成又一大油田——胜利油田》为题,第一次向全国公开报导胜利油田,指出“胜利油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它的开发、建设,对于高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改变我国的燃料构成和燃料工业布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胜利油田大会战的成功,使新中国的石油领域又生长出一棵擎天大树。

2019年,胜利油田迎来勘探开发建设55周年,截至2019年1月20日8时,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2亿吨,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每人提供了0.9吨原油。

中国人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抛到太平洋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饱受“中国贫油论”困扰。中国的“地质之光”、大地之子、原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他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7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并取得当时以毛主席、周总理等为首的党中央的信任。之后,经过大会战,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中国贫油”的帽子被远远地抛到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中国以全新的面貌,搭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征途。能源领域同样以全新的面貌,继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支撑,继续见证新中国的成长。但,煤炭、石油过量勘采、粗放使用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黑能”被诟病。能源领域如何改变以便更好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从粗放向集约、可持续发展?请见下章。

猜你喜欢

大会战胜利油田石油工业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梧太公路建设大会战
访人民公社学党代会精神在交通大会战中践行“两学一做”
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利用
伊拉克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分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
资本去向决定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