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清洁供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六点建议

2019-12-11陈向国

节能与环保 2019年7期
关键词:热源余热供热

文 本刊记者 陈向国

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近些年来备受关注。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北方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那么,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的怎么样?如何更好地发展?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在《发展清洁供热产业大有可为》的文章(简称文章)中给出了答案。本刊经摘编整理,以飨读者。

成绩值得肯定

文章说,清洁供热作为一个新兴的万亿企业,已经吸引了清洁供热企业、产品设备生产商、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工程设计公司、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产业链相关的七千七百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文章指出,发展清洁供热产业是一个涉及热源多元化、输配高效化、用户集约化、管理智能化、成本可承受、群众要满意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北方地区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编制专项规划,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工业余热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取消散煤取暖,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快老旧热网改造,提高建筑节能低碳水平,以打好蓝天保卫战、让群众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散煤取暖替代取得积极进展。

六点建议

刘燕华在文中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些地方推进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促进清洁供热产业可持续发展,他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一是准确定位清洁供热产业。清洁供热工程具有公益性,应发挥市场配置供热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指导性作用。保证供热安全是政府和企业提供准公共物品(服务)的要求,避免出现管道破裂、居民因采暖发生煤气中毒等问题。要消减煤炭特别是散煤的使用,降低供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以便“蓝天常在”。要优化供热热源结构,推进工业余热、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提高供热热源利用效率,增加低碳能源利用,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依据用户信息、室内外温差等因素自动调节室温,促进供暖行业节能低碳减排和管理智能化。在满足居民生存需求的同时,也要不断满足居民改善性需求,为居民提供冬暖夏凉的室温,满足居民群众舒适化、个性化需求,因此,供暖方式要因地制宜。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虽然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政策、规划,但代煤思路、热源占比、技术路线等重大问题并未形成共识。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供热系统应当成为代煤工作的目标。安全,要求供热减少或尽可能不出事故;高效,要求供热节能低碳或能源效率利用最大化;清洁,要求供热产生的环境不利影响最小化;经济,要求以居民可承受的成本温暖过冬。热源选择应遵循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各地推进过程中,应做到多能互补、梯级利用、品味对口、洁净煤技术有效运用、供热智能化,以技术可行、能耗较少、环境友好、经济合理的途径为用户提供所需热量。

三是采取正确方法推进代煤工作。应统筹规划,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余热供热、热电联产、水源气源热泵等可作为清洁供热的优先选择;垃圾发电余热利用,不仅可以“变废为宝”,也是变“邻避”为“邻利”的重要举措;实现热源供应—智能化管理—建筑节能低碳一体化,是提高供热节能低碳减排水平的重要保证。利用现有电厂(包括燃煤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余热为主,辅以钢厂、化工厂等工业余热,可收节能减排之效。据清华大学的有关估算,对“2+26”城市50亿平方米供热需求,电厂余热供热25亿平方米,工业余热供热3亿平方米,燃煤热电联产供热5亿平方米,天然气调峰供热8亿平方米(20%燃气调峰),可比原来规划方案运行成本减少72%,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物78%,减少天然气用量320亿立方米。

四是增强电供热的科学化。一方面,电直供热的效果是“先暖房后暖墙”,升温降温均较快。空调、电热缆等直热式可以用于更小面积(如一个房间)的供热,实现按需供热,也只适合于分布式供热。另一方面,电直供热不应该也没必要采用传统的大型集中供热方式,尤其是在农村。电驱动热泵(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等)能源转化效率较高,热效率经过发电和供热效率COP=3的两次转化,一次能源利用率在1.2左右甚至更高,更适用于分散式供热。此外,煤制气用于供热并非好的选择,因为增加能源转化环节,势必增加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五是重视协同效应。不能“一刀切”地推进煤改气,农村可以从型煤和高效无烟燃煤炉供热入手,并对散煤流通和使用严加监管。代煤工作应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为目标。推动清洁供热或散煤替代工作,势必要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也会增加群众负担。既要蓝天白云、空气质量好,又要室内灰尘少、温暖过冬,实现节能环保的有机统一,增加支出是可以理解的,但应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让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六是完善相关政策。完善最低价中标政策。例如增加约束条件,最低价由成本加一定利润构成;禁止转让,工程建成后,在明显位置标注施工单位,防止短期行为。分户热计量虽然可以提高热效率,但我国将国外的按幢计量改为按户热计量后,不少居民买了热表却没用上。可以按楼、按单元进行热计量,以减少希望温暖过冬却又不愿付费的“蹭热”行为。对自我调节室温的家庭可在基础热价不低于一定比例下核减。供热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应拓展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对于炒作供热工程而不运行,甚至导致运行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的情形,应加强监督管理,以确保供热工程的可持续运行。

猜你喜欢

热源余热供热
烟气余热二次回收节能效果探究
近期实施的供热国家标准
自然对流条件下圆柱体热源构形研究∗
供热一级管网水力计算及分析
长沙地区办公建筑空调冷热源方案比较分析
基于FY3系列极轨卫星的中国东北三省秸秆焚烧热源点时空变化分析
空压机余热回收用于生活热水
浅谈直埋供热管道施工工艺
热源循环泵流量对热电联供系统优化运行影响
铜冶炼多段余热三级叠加高效利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