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篆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访谈

2019-12-10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展名录

采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受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

骆芃芃:十年来,中国篆刻艺术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确保中国篆刻存续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后继人才教育培养方面。2007年和2015年,我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设立了全国首个篆刻艺术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自此,中国在研究生教育层面,有了篆刻艺术的独立学科。十年来,我们已培养了篆刻艺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48名,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篆刻专业人才。不仅如此,我们已经举办了四届师生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

非遗的确认、立档方面。2014年,中国篆刻艺术院作为项目申报主体,积极参与“金石篆刻”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工作。2014年,该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和我国国家名录中均得到确认,对篆刻艺术的保护传承无疑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非遗的宣传、弘扬方面。十年来,中国篆刻艺术院组织了几十场重大的篆刻艺术主题展,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篆刻艺术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尤其是在展览展示领域,中国篆刻艺术院创立了很多与时代审美相符合的展览模式。比如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恭王府举办的“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展”、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纪念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等。这些展览以超前的理念、独特的设计和策划引领了时代的审美趋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业界的积极评价。

2013年,中国篆刻艺术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方,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篆刻艺术馆——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与其他美术馆所不同的是,它是为展示篆刻艺术作品、文创产品、印章文献等量身订做的一座篆刻艺术馆。近年来,该馆承接了许多重大专业展览,成为当地宣传展示篆刻艺术的良好平台。

十年来,中国篆刻艺术院还在每次展览活动的同时,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对篆刻领域的前沿、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并出版专题性理论成果,在篆刻艺术的理论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国家非遗中心:2009年项目申报时,确立了哪些保护工作目标和保护承诺?回顾十年来的保护历程,项目履约的实际情况如何?完成了哪些既定目标?

骆芃芃:十年来,中国篆刻艺术院积极开展履约实践,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促进非遗传承

一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设立篆刻艺术独立学科。二是开展《篆刻艺术教学纲要》编撰工作。三是与中央电视台数字频道、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共同制作播出《一日一印》《篆刻基本教程》等篆刻讲座,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二)在人民大众中开展普及推广工作,扩大非遗保护传承的社会基础

在保护承诺中,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出展开“让篆刻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专题研讨和实践。2016年,在恭王府举办了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全国第一个“走向现实生活中的篆刻艺术展”,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

2017年起,中国篆刻艺术院作为专业顾问和学术指导,与国家电网合作,出版了篆刻艺术普及读物——《国网印吧与篆刻应用》和《职工篆刻与国网印吧》,起到了很好的普及推广效果。

2019年中国篆刻艺术院举办“印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展”,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以及“大众篆刻”的理念在人民大众中广泛普及和推广篆刻艺术,取得重大成功。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海外推广,加强非遗传播

十年来,中国篆刻艺术院通过一系列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其中,由中国篆刻艺术院参与策划和组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九届两岸汉字艺术节,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2012年由新闻出版署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印的世界——骆芄芄篆刻书法精品展”及学术演讲,2014年赴日本参加的第36届日本篆刻家协会篆刻艺术展暨日中篆刻艺术展,以及2019年赴英国伦敦举办的“骆芄芄篆刻书法艺术展”和学术讲座等,均有效推广了篆刻艺术,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对话。

(四)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传承保护

一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篆刻艺术院和西泠印社将“建立杭州到北京印文化网络平台”的项目调整落实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2015年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微信公众号,并于每周三或周五定期推送,反响良好。

二是与我院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合作开展“中国篆刻艺术应用软件”的研发工作,该软件于2013年成功验收,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实践。

国家非遗中心:上述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何特色做法、创新之处?

骆芃芃:我们尝试以新的思路和做法,为篆刻艺术的传播带来新的视角与体验,力求改变业界长久以来沉闷单一的展览展示方式,进一步提升非遗的可见度。在中国篆刻艺术院举办的多项展览中,我们立足对时代审美的把握和引领,弘扬主旋律,在篆刻艺术的主题展和展览展示方式上积极创新。比如2008年的“金石永寿”展开创了书斋式开放式艺术展的先河。2009年的“江山多娇”展创立了室外庭院式篆刻艺术展的先例。2010年,在我的个人展“骆芄芄篆刻书法艺术展”当中,首创了篆刻“印阵”的展示方式。这些都是十分有益的创新探索。

猜你喜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展名录
刘少宁《坚守·八步沙》
王菽一《大画西游》
戚鑫宇《待》《纪念》
叶紫《家书》
参展商名录
北京100种常见鸟类名录
现行有效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名录(2015年)
赛事
国际现代艺术展在釜山
艺术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