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步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19-12-09梁妮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运用

【摘要】本文论述“四步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情境创设,激趣导入”“学文感知,明辨事理”“学以行动,育情导行”“根植信念,铸就品质”等情、知、行、质四个环节切入教学,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四步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026-02

道德与法治教材于2016年正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起始年级开始使用,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认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使道德习惯转化成道德行为。道德与法治课在小学每个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年段的法治教育体现为规则教育,中、高年段的法治教育则要求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法律条文,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相比之前的思想品德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门学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该法严格遵循课程标准,从课堂实际出发,通过“情—知—行—质”四个教学环节,落实学科教学目标。

一、情——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情”是指情感、情节,“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洋溢在“境”中,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所谓“教学情境”指教学活动中有意营造的氛围或环境。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与丰富的想象,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强化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而缺乏教学情境,则会让课堂丧失活力与生气,学生理解知识容易遇到阻力,不利于其内化知识、深化认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有问题情境法、活动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诗歌名言法等。方法的选用,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的需要而定。

(一)问题情境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会缺少“问题”,因为“问题”是推动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道德与法治是解决一些道德领域、思想领域、生活领域以及法律领域问题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创建一些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能感受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特别在课的一开始,就有高质量的问题作为引子,更易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课堂伊始,笔者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祖国妈妈也有生日,你们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2)今年2019年,祖国妈妈多少岁了?(3)关于祖国妈妈的故事,你们还知道什么?这些问题虽然很简单,但“生日”这个话题与学生生活贴近,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一听到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七嘴八舌抢着回答,课堂氛围一度十分活跃。

对于问题而言,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笔者先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每个人都有家乡,关于“家乡”的话题,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有许多的“问题”:(1)我的家乡在哪个省?这个省有几个市?(2)我的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有什么特点?(3)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可以通过哪些行动赞美家乡、建设家乡?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这时,笔者再带着学生、带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媒体情境法。教学媒体包括音乐、视频、幻灯片等。这些媒体能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使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媒体情境法适合在新课导入环节使用,通过形象生动的影像或音图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小水滴被污染”的视频短片,短片中大量引用图片、數据展示我国当前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形势,从中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环保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又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时,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歌舞视频《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激昂的音乐,震撼的舞蹈,更快、更直接地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浓情感,进而激发其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知——学文感知,明辨事理

“知”是指知道、感知。“知”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更易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事实上,道德教育更多不是“教”的问题,而是“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或探究中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可以避免道德教育陷入说教的僵局。一堂入心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满足儿童化、生活化和活动化三个标准,并且教师要端正自身定位,要作为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存在,积极将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看、多议、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感知知识。

(一)个人感知。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绘本作为一个教材的特色,画面生动、内容丰富、道理简单,并留下足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主感知、自主思考。另外,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教材中设有“阅读角”“小贴士”“相关链接”等课外知识和法律知识板块。但是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有限,很少能自主完全理解教材知识,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个人感知。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步骤:(1)学习插图看一看烟酒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2)想一想生活中无节制地抽烟喝酒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后果;(3)读一读相关链接,了解国家权威发布烟酒对人体各种器官、对人体寿命的科学论断;(4)展一展手上收集到的关于吸毒危害与法律条文。如此清晰的引导思路,启发着学生一步步进行自主学习,避免教师单纯进行知识满堂灌的行为,也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思考空间。

(二)小组感知。小组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学习、小组体验、小组学习汇报交流为形式,运用模拟、表演、游戏、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设身处地去参与、去实践,从而触动他们的心灵,形成自我的价值体系。例如,在教学《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一课时,笔者设置了几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1)同桌二人组讨论关于烟、酒、毒品自己所了解的种类;(2)四人小组结合课本三种错误认识,选择其中一种阐述正确的做法,并演一演;(3)六人小组讨论拒绝烟、酒、毒品的方法有哪些,并用本组最喜欢的方式在班上交流汇报。通过不同形式的小组感知学习,学生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更迅速探究到问题的核心,同时生生间互助互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想学、乐学,把教材知识变为己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行——学以行动,育情导行

“行”是行动、行为。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宗旨。知行合一的课堂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展开,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学生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教学实效为根本,最终落实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场地的限制,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把教学小课堂变成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程度达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一)解决问题。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理解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哪些行为是真的、哪些行为是假的,并懂得用正确的方法纠正错误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态度的改变、方法的获得、习惯的养成、行为的落实都是“行”的体现,而“行”的最终目标是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笔者出示课本的四幅配图,让学生辨一辨每一幅图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假如认为是错误的,说一说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浪费水资源是错误的,从而产生珍惜水、爱惜水的美好愿望。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好点子,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品德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行动兑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最重要就是看行动,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的融合:一方面,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深化、拓展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框架整合学校的日常德育内容,以此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通过家乡的美食、家乡的美景、家乡的建设等,体会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心中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在“知”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认识名片的意义和功效;再让学生四人小组选择家乡一种美食、一處景观或一位名人制作成一张名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唱歌、跳舞、诗歌、画画等表达对家乡的赞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让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获得表达的机会,也见证学生“赞家乡、爱家乡”的具体行动。

四、质——根植信念,铸就品质

“质”是品质、素质。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影响人、感化人、塑造人的铸魂课程。它不仅教会学生做事,最重要是教会学生做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内化、吸收的漫长过程。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质”这一环节很重要,它是在学生有了行动的基础上,把行动提升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品质和素养。

(一)情感升华。一种丰富的情感能涵养学生的心灵、洗涤学生的灵魂。情感升华是在学生认同、认可某种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思想再一次得到洗礼,信念更加坚定。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笔者在“质”这一环节,让学生观看快闪节目《我和我是祖国》。在充满激情的歌声中,学生边看边唱,边唱边跳,跟随着节目一步步深入对祖国的赞美之中,自然而然地萌发爱国、爱党、爱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得到了升华。

(二)铸就品质。“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是国家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具体而言,道德与法治课肩负着提高学生素养、健全学生人格以及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时,在最后“质”这一环节,笔者设置了三个步骤:一是全体师生举行“传承美德,从我做起”宣誓活动;二是全体师生进行“做美德继承人”签名活动;三是布置后续作业,以“美德在我身边”为主题,制作一幅手抄黑板画。通过几个教学步骤,增强学生的品质感,使他们争做美的使者,把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让每个中华儿女都能形成终生受用的美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发展人、成长人、进步人的德育课程,它从课程标准出发,从学情出发、从课堂出发,向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前进。“四步教学法”遵循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从情、知、行、质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教学环节清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显著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梁妮(1974—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对象,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小学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运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