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母刺字的真伪及“精忠报国”的认知意义

2019-12-03李凤能

文史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刺字宋史岳飞

李凤能

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背后往往站着一位贤德的母亲。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乃有孟母择邻、陶母退鲊、欧母画荻、岳母刺字……无庸置疑,岳飞是值得歌颂的,岳飞的母亲也是了不起的贤德母亲。只是,岳母刺字真有其事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做些探究。

一、岳飞背上有无刺字

据史料记载,岳飞背上是有刺字的。岳飞背上的刺字,见于《宋史·岳飞列传》,该传云:

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改命万俟禼……

岳飞背上有刺字的叙述,又见《宋史·何铸列传》:

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宋史》是元末脱脱等人利用旧有的宋朝国史编撰而成。王曾瑜先生在其《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一书之《从南宋官私史书中的岳飞传到〈宋史·岳飞传〉》一文里论证道,元人编修《宋史》之《岳飞传》,大致是照抄南宋官史《中兴四朝国史》的《岳飞传》;《中兴四朝国史》的《岳飞传》,大致是章颖《南渡四将传》(四将为岳飞、刘锜、李显忠、魏胜)之《岳飞传》的缩写;章颖《南渡四将传》之《岳飞传》,又是依据岳飞的孙子岳珂呈交给南宋朝廷的资料和书稿中的《大父先臣飞行实编年》(即《鄂王行实编年》)撰就;而《鄂王行实编年》,则是在岳飞的三子岳霖多方收集资料、并得到南宋国子博士顾杞的帮助整理出的一份岳飞传记草稿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宋史·岳飞列传》的内容还是比较可信的。

南宋刘松年绘《中兴四将图》(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但是,无论是顾杞帮助岳霖整理的岳飞传记草稿,还是岳珂的《大父先臣飞行实编年》,抑或章颖的《南渡四将传》之《岳飞传》,都没有何铸审讯岳飞时,岳飞露出背部所刺“尽忠报国”四字的内容,只是在南宋官史《中兴四朝国史》的《岳飞传》中,才增加了这一情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曾瑜先生说,应是南宋史官修《中兴四朝国史》的《岳飞传》时,依据何铸子孙上报的行状、墓志之类而增补。

不过依我看来,这事仍有蹊跷。其一,岳飞不比那个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须知他是个须眉男子,长期与士卒共甘苦,天气燥热时或遭遇暴雨后未必不脱去上衣,他的脊背应该有人见过,刺没刺字也应该有人知道。其二,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岳飞遇害后,作为岳飞一案首任主审官的何铸不久就遭到弹劾,其中一条罪状是他“日延过客,密议朝政,以欲缓岳飞之死”(见该书卷一百四十七“绍兴十二年十月庚辰”)。假如何铸真见过岳飞背上有刺字,他既然“欲缓岳飞之死”,岂不力证岳飞之忠,把这事讲述给那些“过客”?有道是“坛子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若是果然如此,“过客”们岂不早把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的官方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天下皆知?怎么当时史稗竟无只言片语记载?其三,岳霖在搜集其父岳飞的相关资料时,岳飞的冤狱已经平反,因而他得到了朝野的多方支持和帮助;且岳霖花了很大的气力“考于闻见,访于遗卒”,通过岳飞当年的部下及与岳飞有过交集的知情者以及他们的后人的回忆、讲述来全方位地了解岳飞的事迹。其后岳珂又继承父亲之志继续从事岳飞事迹的收集整理,才撰成《金佗稡编》与《金佗续编》。为什么其时那么多人(也包括何铸等参与过岳飞案件审理的官员的后代)都没有提及岳飞背上有刺字,倒是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也就是岳珂去世14年后修成的《中兴四朝国史》,突然就多出了岳飞袒背以示何铸,背上有先前刺下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一情节?所以,这个史料的真实性,仍然值得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二、岳飞背上的字是谁所刺

姑且把岳飞背上有无刺字的问题放在一边。假定岳飞背上有刺字的事是真实的,那么,这字是谁所刺呢?不但《宋史》之《岳飞列传》与《何铸列传》语焉不详,就连明成化年间姚茂良创作的戏曲《精忠记》也没有说出个子午卯酉。请看该剧第十六出《挂冠》:

〔生囚服上〕[胡捣练]为国战无休,平白地把我作监囚。岳飞为朝廷征讨金酋,正在成功之际,不知为何连发十二道金牌,取我到京。又道圣旨不容朝见,将我监在大理寺。徐宁,带我出来怎么?〔众〕今日周少卿老爷勘问你。〔生〕周少卿是个正直的人,料有明白。〔见介〕〔末〕将军请起。〔生〕岳飞今日有犯,怎敢。〔末〕奉圣旨。〔介〕将军,有人飞书吿你按兵不举,虚运粮草,与金国同谋。你从实供招,免受刑法。〔生〕大人在上,岳飞从幼便以‘尽忠报国四字铭刻于身上,请大人细验。〔开衣介,末看介〕元来果有此四字……

岳飞塑像(在杭州西湖岳王庙)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熊大木在嘉靖时创作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才说岳飞背上的字是他自己叫人刺上去的。该书第七回《岳鹏举辞家应募》写道:

靖康间,见胡马纵横,宋兵畏缩,乡中好汉皆来就他入山为寇。飞谓之曰:“大丈夫不著芳名于史册,而为鼠窃狗盗偷生于世可乎?”乃令人于脊背上刺“盡忠报国”四大字,以示不从邪之意。后有人来寻他,就将脊字示之。以此相州豪杰多不从盗。

而明末由“西陵李梅实草创、东吴龙子犹(冯梦龙)详定”的《精忠旗》,则说岳飞背上的字,是他令其部下张宪刻上去的。该剧第二折《岳侯涅背》有以下情节:

〔生大哭介〕天那,国家怎么有此大变!〔南吕·宜春令〕(其三)为臣的死有余,使君王踉跄道途。我那圣上呵,是谁贻祸?都因文臣爱钱,武臣惜死,以致如此。怎教人不怨文和武!张宪,你把刀来我背上深深刻“尽忠报国”四字。〔解袍露背介〕〔末〕怕老爷疼痛。〔生怒介〕唉,我岳飞死且不惧,怕什么疼痛!〔末〕既如此,小人大胆动手了。〔作刻介〕〔生〕我已拼头颅报效朝廷,便损肌肤有何凄楚?〔末〕刻完了。〔生〕与我以墨涅之。〔末应,涅介〕〔外与生穿衣介〕〔末〕老爷固然立志报国,何苦忍此疼痛。〔生〕张宪,如今为臣子者,都则面前媚主,背后忘君。我今刻此四字于背上呵,唤醒那忘君背主的,要他回顾。你快去副元帥营前打听,他若兴师勤王,我每愿效一臂之力。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与《精忠旗》虽然都说在背上刺字是岳飞自己的主意,而且所刺之字都是“尽忠报国”(这与《宋史》所言一致,很可能受《宋史》影响),但是,二者所叙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是刺字的目的不同。一说是岳飞于“靖康间,见胡马纵横,宋兵畏缩,乡中好汉皆来就他入山为寇”,才刺字于背,“以示不从邪之意”,表明自己不愿落草为寇;一说是靖康变起,岳飞因感叹“文臣爱钱,武臣惜死”,“面前媚主,背后忘君”,才刻字于背,以“唤醒那忘君背主的,要他回顾”,表明自己忠君爱国。其次,是刺字的操作者不同。一说是岳飞“乃令人于脊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大字”,并未指明刺字者究系何人;一说是岳飞吩咐张宪“你把刀来我背上深深刻‘尽忠报国四字”,由张宪刻完后“以墨涅之”,则为岳飞刻字于背的人实际是张宪。再次,是刺字的工具不同。一说是以针之类的行头“刺”,一说是把刀来背上“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我想,仍然是因为《宋史》没有把岳飞背上有刺字的事交代明白,才给了以后的小说与戏曲作者以各自演绎的空间。

还有一说,是岳飞背上的字是其母姚氏所刺。这个问题我将在下文中具体阐述。

三、岳母刺字的出处及其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凡说岳飞背上有刺字的,都载明其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并且都没提及岳飞背上的字为其母所刺。岳母刺字的故事最早见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抄本《如是观传奇》,该剧第九出有岳母的说唱:

起来!我将“精忠报国”刺入你皮肤了,你当日夜牢记。念君奋力把胡酋退,念亲及早把捷书寄。

《如是观传奇》为明末清初戏曲家张彝宣所撰(一说作者为明末的吴玉虹),从“靖康之难”落笔,一直写到岳飞直捣黄龙府,取二圣还朝,山河恢复,秦桧被明正典刑。由于作者全然不顾历史事实地大做翻案文章,故该剧又被人称为《翻精忠》或《倒精忠》。剧中许多内容都无所本,说岳母把“尽忠报国”刺入岳飞的皮肤,这事大概也靠不住。

其后,钱彩、金丰的《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即《说岳全传》),也出现了岳母刺字的内容,而且情节更为丰富具体。其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有这么一段:

安人即便带了媳妇一同出来,在神圣家庙之前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然后叫孩儿跪着,媳妇磨墨。岳飞便跪下道:“母亲有何吩咐?”安人道:“……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但愿你做个忠臣,我做娘的死后,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道:‘好个安人,教子成名,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矣!”……岳飞道:“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就将衣服脱下半边。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后将绣花计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的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各自回房安歇,不表。

该书题“仁和钱彩锦文氏编次,永福金丰大有氏增订”。金丰在《序》中说:“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可见构建此书的材料,虽有一些史实在内,但也不乏虚构的情节,故不可拿它事事当真。书中有关岳母刺字的描述,应该也是作者为“动一时之听”所作的虚构。

那么,岳飞背上的刺字,为什么又由“尽忠报国”一变而为“精忠报国”了呢?这多半跟《宋史·岳飞列传》所载的如下史实有关:

(绍兴三年)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授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又改神武后军都统制,仍制置使,李山、吴全、吴锡、李横、牛皋皆隶焉。

这应该就是“精忠”的出处,也是姚茂良《精忠记》特别是李梅实、龙子犹《精忠旗》名称的由来。或许可以这样说,“尽忠”,是岳飞的明志,“尽”有极力做到的意思,故自律的成分重一些;“精忠”,则除了明志之外,显然还包含了他人对岳飞的评价,“精”有惟精惟一的意思,故褒扬的成分重一些。《如是观传奇》与《说岳全传》的作者之所以要弃“尽忠”而取“精忠”,必然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我想,或者是出于塑造岳飞的高大形象与歌颂岳飞的高尚品格的双重需要吧!

把岳母刺字说得煞有介事的,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行的《唐门岳氏宗谱》。其卷二有明万历间彰德府推官张应登节录的《忠武王传》,传中叙述:

飞至孝,靖康初,始见高宗,母涅其背曰:“尽忠报国。”既而飞留妻养母,从高宗渡河。

张应登字玉车。他在《忠武王传》前的“玉车张氏曰”中说道:“惟《金佗稡编》载章尚书颖所进传,详记后先,综缉王生平忠孝、战伐、勋劳,以至被冤受祸首尾,条贯烂然较著。盖章尚书原本于亦斋先生(指岳珂,珂字肃之,号亦斋)《行实编年》,而传之者其详且实,宜也因取而裁之。”可见《忠武王传》的取材,大都依据《南渡四将传》之《岳飞传》与《鄂王行实编年》。但是,《南渡四将传》之《岳飞传》并无岳母刺字的只言片语,而《鄂王行实编年》则连岳飞背有刺字的影子也找不见。

岳母刺字铜像(在山东青岛海趣园)

“飞至孝”这段文字,是否存在于张应登的《忠武王传》原文中,其实很难说。清光绪举人钱汝雯编《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的该传文字,又有所不同:

王至孝,靖康初,始见高宗。母涅其背曰:“尽忠报国。”趣之行,遂从高宗渡河。

有不同,则表明被人动过手脚。從明万历间张氏节录《忠武王传》到清光绪间《唐门岳氏宗谱》刊行,时间约有300年之久,宗谱几经编纂抄誊,显然已非原貌。据今人研究,该书有部分事实显系捏造。或者上述文字竟是由他人杜撰添改的也未可知。

应该说,岳母刺字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传说。岳飞出身农家,他的母亲只是一位农村妇女,是否识字都很难说;就算她识字,可她到底不是专门工匠。何况那时使用的是繁体字“盡忠報國”,笔画甚多,搞不好就会弄得血肉模糊一片。因此,她要在儿子背上完成刺字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她请人来为岳飞刺字的呢?如有,则岳珂所撰的《金佗稡编》与《金佗续编》,也不可能不记载此事。

四、“精忠报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有牢不可破的爱国情结,为抵御外侮而毁家纾难之事在历史上可谓层出不穷。即使是普通百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懂得大是大非,在紧要关头知道何去何从,知道作出义与利的正确取舍。

岳飞是由士兵做到将军的。邓广铭先生在其《岳飞传》中给了岳飞极高的评价,称赞岳飞是“起而以武装抵抗女真的铁骑,阻止其蹂躏破坏,以求避免整个社会被拉向倒退浩劫的人物”,“理所当然地应被称为民族英雄……不只是属于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民族英雄”。

尽管岳飞背上是否有刺字之事扑朔迷离,尽管岳母在儿子背上刺字之事子虚乌有,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精忠报国”不仅是岳飞精神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体现,也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审美需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然也符合岳母对儿子的期望。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通过戏剧与小说的传播,岳母刺字的故事才那样深入人心,不可磨灭。而岳飞的“精忠报国”,又的确与岳母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有关。

关于靖康初岳飞“从高宗渡河”之事,岳珂是有记载的。《金佗稡编》卷九《遗事》云:

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沦失盗区,音问绝隔。先臣日夕求访,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之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乃窃遣人迎之,阻于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後归。先臣欣拜且泣,谢不孝。

又,《金佗续编》卷十九录章颖《鄂王传》,也有类似文字。不过,两处文字都没有“母涅其背曰:‘尽忠报国”的内容,这也可以反证《唐门岳氏宗谱》之《忠武王传》“岳母刺字”的情节是后人的添改。

虽然历史上岳飞的母亲不曾为儿子刺过字,但这并不有损她的高大形象。从她在山河破碎之际命儿子“从戎报国”、在儿子不忍舍弃娘亲犹豫不决之时又多次催促儿子动身、以及其后自己身处沦陷区生活甚至生命都毫无保障的情况下还托人带话要儿子“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的表现,也足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其舍家为国的那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著名的史学家史式先生生前讲过:“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人物千千万万,但是名声最大的首推岳飞。不管是海内还是海外的中国人,对于岳飞,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800多年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祖国有难,敌骑踏进中原,大家就会想起岳飞来。……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就是同时唱着‘怒发冲冠,‘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而勇敢战斗的。”(转引自何晶茹:《为什么说中国不可无岳飞》)

今天,人们一提起岳飞,就会联想到“精忠报国”。可以说,在我们民族的词典里,“精忠报国”俨然成了岳飞的专属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幼时读《岳母刺字》故事时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载《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4日)的确“精忠报国”已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溶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成为爱国主义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刺字宋史岳飞
孝母
岳母刺字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古人刺字为哪般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岳飞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岳飞故事稗钞·序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