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自杀未遂危机干预个案

2019-12-02冯淑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个案辅导自杀危机干预

冯淑仪

〔摘要〕本文记录了对自杀未遂个案的干预与辅导过程。个案自我防御机制较强,存在不合理认知——“我不能麻烦任何人”,这让辅导一度陷入僵持局面。通过耐心与心理辅导技术,辅导老师与个案建立信任关系,有效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与情绪疏导,同时在家校沟通时为个案重新联结家庭支持系统,较有效地开启了亲子间新的沟通模式。个案的情绪问题、自伤行为仍然需要系统的后续辅导。个案也触发了辅导老师的反思:个案问题常来自家庭,在学校心理工作中,心理辅导老师总不可避免地要与家长在亲子沟通问题上进行交流,这亟须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家庭治疗方面的技能。而对于不重视孩子心理问题的家长,既需要借助学校层面的力量,也需要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各方协调。

〔关键词〕自杀;高中生;危机干预;个案辅导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8-0056-04

一、个案背景

A同学,男,高二美术班学生,患先天性双侧胆脂瘤型中耳炎,有一定的听力障碍,个性较内向。父母离异,他跟父亲生活。父亲长年痛风,腿脚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不稳定。危机事件发生一周前因为抽烟、旷课而受到处分,被约见家长。最近暗恋高一某女生。

危机事件发生前一晚,美术老师看见A同学独自哭泣,想与其谈心被他拒绝。美术专业课时老师没有看见他,到课室寻他,发现他坐在窗户飘台上,双脚已经伸出窗外。自杀行为发生前,他在朋友圈发文“是我打扰了你的生活”,配图中手臂上有多处刀痕。

二、学生心理倾诉

这不是一个主动来访的个案,个案因为自杀未遂而来到心理室。“我没事”是他说得最多的话。辅导中他提到最近心情不好,情绪比较暴躁,有自伤行为。

三、原因分析

A同学从小父母离异,父亲身患疾病,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害怕被拒绝,存在不合理认知——“我不能麻烦任何人”。耳疾对他的听力有一定的影响,这使他的个性比较内向、自卑,存在较强的自我防御机制——否认。事后我从同学中了解的信息:暗恋表白受挫,应激事件引发了较高的抑郁情绪,出现自伤行为,实施自杀。

四、辅导过程

(一)见面——如何打破僵局?

在与班主任、美术老师了解了A同学的基本信息和最近情况后,我到达五楼的课室。这是一个比较僵持的局面:他坐在课室角落靠近窗户的地上,低头蜷缩着。两名同学及老师在离他两三米的地方无奈地守着。这两节课其他学生去美术室上专业课了,课室里没有别人。

“我是心理教师,我们高一上心理课时见过。你是愿意我在这里陪你,还是跟我到心理室,我们换个舒服一点的地方?”

他依旧埋着头,微微的声音:“我没事。”我顺势坐在地上靠近他。他没有排斥,依旧低头沉默着,间断地抽泣着。20多分钟过去,他抬起头:“老师,我没事,真的没事。不用麻烦你了。”

我微笑了一下,不作声。

又过去了10多分钟:“老师,我没事,真的没事。不用麻烦你了。”

他见我没有回应,继续补充:“我只是想静一静就好,不需要心理辅导。”

“如果你一直坐在这里,待会儿下课后,同学们回来可能都会很疑惑,也会过来关心你,你就没有办法静一静了。而这两位同学也会一直守着你,他们也上不了专业课。”

他呼了一口气,身体动了一动,从地上站了起来。那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孩子,可以想象两名同学当时是如何费力才能把他从窗户上拉下来。在班主任和两名同学的陪同下,我们前往心理室。

(二)第一次辅导——建立信任、情绪疏导

“需要他们留下来陪着你吗?”他摇摇头。我示意他们离开,并安顿A同学坐下来,给他倒了一杯水。他喝了一口,一直把弄着手中的一个夹子,约5分钟过去了。

我好奇地问:“这个东西很特别。”

“没有,只是刚才在窗户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抓在手里的东西。”他把它放下来。

“现在感觉好些了吗?”

“嗯,我刚刚只是一时冲动,没事的。”他解释道。

“刚刚美术老师告诉我你坐在窗台上,他特别害怕担心。”

他喝了一口水,依旧沉默。

“好像你不是很愿意让别人担心你?”

“习惯了,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解决。”他继续沉默着,手把捏着纸杯,“我真的没有事。”

“如果你不愿意说太多,你可以在这里坐一坐,静一静,这里是你可以经常过来坐的地方。”

“让我一个人待一会儿就好。”

我盘算了一下,心理室在二楼,沙发就在窗户旁,还是放心不下:“我在旁边坐着就好,不打扰你。”

沉默10多分钟后,他的手依旧把捏着纸杯:“我真的没有事,真的,真的没事。”

“刚刚在你身边的人都很紧张,你跟我说你真的没有事。我有点糊涂了。”

“他们太紧张了。”

“你跟他们挺哥们儿的?……”我从哥们儿谈起,谈到他为什么选择画画。他告诉我虽然画画有时会很烦,但是画完后看到自己的作品会感觉很爽。

他再次沉默,几分钟后他说:“我真的没事,你告诉他们我没事,等会儿那些主任老师跟我爸说什么,我爸又要担心我,我不想让我爸知道。”

“你好像很担心你爸。”

“他要是知道这事,首先会向我发脾气的。”他谈到了他与父亲平时的沟通不好,父亲只是期待着他能读好书不惹事就好。

“其实,我不想读书……我想做纹身师,可以看见自己的作品呈现在别人身上。”

我们谈到了他对未来的设想,他开怀地跟我介绍这个特殊的职业、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与目前学习的关联以及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等。从他的谈话中,我发现他对未来是有一定规划的,对自己的定位也比较清晰。

“你父亲同意你做这行吗?”我尝试转向他与父亲沟通的问题。

“我跟他沟通得不太好……”在他述说的过程中,我保持着共情。

“小时候,我常自己一个人。我心智可能比同龄人成熟一点,但总是会做出一些幼稚的事情,像今天这样。”他感慨道:“我后来想了一下,还是幼稚啊!”

“这是你第一次做幼稚的事情?”

他笑了笑:“不止啊,很多次。小时候,割腕,不是,是割手。但是其实我是怕死的,但今天,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你真的打算跳下去吗?”我开始试探性地询问自杀过程及感受。

“我刚坐上去没多久,打算跳下去了,当时头脑一片空白,好像生无可恋,又好像挺怀念这个世界的。感觉想了很多,但是又不知道想了什么。突然被几只手拉住,我吓了一跳,然后我就失声痛哭。”“其实很后悔,他们拉住我后,我就清醒过来了。”

我查看了他的双手,新旧伤口有十多处。他给我介绍其中一个比较深的伤痕的来源,那是他初中的一次自伤行为留下的,那时他跟父亲的关系特别不好。

“有时感觉伤害身体很爽,有时感觉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后续的谈话中我对他的自伤行为进行一步澄清,他清楚了自己的行为是为了缓解焦虑、烦躁、愤怒的情绪,不是以自杀为目的。他谈了对精神障碍的理解,他同情这些人,知道班上有同学患有抑郁症,也非常关心他们并有意保护他们。他在平时是同学的知心哥哥,但是自己的情绪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情绪爆发的原因是情感问题,具体起因他拒绝透露。

我提出了辅导计划,期待能定期对他的情绪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他当场拒绝了。

为了他的情绪稳定,我决定由班主任陪伴他,并等待与家长的沟通。

(三)与家长沟通——改善支持系统

在校级领导、年级主任及心理教师等人在场的情况下,我与A同学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他不给我惹事就好,我都自顾不暇。”这是父亲坐下来的第一句话。

年级主任向家长汇报了A同学在校的异常表现及危机干预过程。在了解了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后,校级领导提出了对家庭教育的质疑,要求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学生存在自伤行为及情绪问题,建议去医院诊断。父亲表示接受,但也表达了对孩子教育的困惑。

我给父亲分析了A同学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父亲的爱的渴望。同时,我感受到了父親在与A同学的沟通中缺乏自我感受的表达,便尝试引导父亲做一些感受上的连接,以便父亲更好地与A同学沟通。

“当你听到A的行为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没有,没有什么感受。这,可以怎么样?……”我感受到父亲开始进行理性的评价,便打断了他的话:“我们尝试一起去改变。假设你在现场看到孩子快要跳下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啊……我不在现场,如果他真的要这么做……人各有命。”

“我感受到您在说人各有命的时候,内心震颤了,我想你是不愿意的。”

“是啊,不愿意啊。但是他这样做了,那又有什么办法?”父亲的眼圈泛起了一阵红。

“其实,我感受到您是很在意孩子的,从小到大您都在乎A,只是您没有表达。A也一样,他也很在意您,今天的事他很担心您知道,感觉对不起您。”

在后续的沟通中,我向父亲提出了与A同学沟通过程中注意的语言细节及教育的建议,父亲表示会努力尝试去做。

(四)亲子沟通

一开始,A同学拒绝与父亲沟通,感觉自己对不起父亲,不知道怎么面对父亲,很害怕让他失望。他希望老师转达给父亲:“我没事,让他先回家。”

经过一番沟通,A同学同意了见父亲。在心理教师的推动下,父子进行了一次较生硬的沟通。父亲并没有能够做很大的语言上的改变,但还是努力表达了对A同学的担心与期待。虽然表达有点生硬,但是我感受到他在努力。A同学默默地听着,没有很多的回应。离开时,A同学主动搀扶着父亲一同离开,父亲欣慰地点点头。

(五)第二次辅导——信任关系有待进一步发展

事发三天后,美术老师告诉我A同学独自待在画室,不说话也不作画。当我到达画室时,他抬头看了看我:“老师,我没事。”依旧是沉默良久。我只是坐在他附近,没有回应他的话,我也沉默了很久。

他终于开口:“其实,我只是想静一静,心情有点烦,不想画,静不下心来。我不会做傻事的。”

“我知道。”我大胆地说了一句,给了他暗示:“如果你要做傻事,行动前你会来心理室联系我的。”

他笑了笑。

“那天跟你爸回去有发生什么事吗?”

“没有,跟平时一样。”他抬头看了看我,“但是他有时说话有点奇怪,不过大部分时间跟原来差不多。你是跟他说了什么吗?”

我尝试让他猜猜看,以引起他的兴趣。他猜估计就是一些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之类的话,他强调爸爸是爱他的,他懂得,只是不会表达而已。我继续跟他探讨情感的事情,他表示自己调节过来了,但拒绝透露更多的信息。我再次提出辅导计划,并提醒他去医院诊断,他表示有需要的时候再去。

(六)后续的跟踪辅导

在后续的跟进中,A同学并不愿意来心理室。班主任与A同学谈心沟通反馈的信息:他认为那只是自己一时冲动的傻事,不会再犯了。这次经历让他真的感受到了父亲的爱。虽然父亲很难改变,但是他的心已经暖和多了。对于情感、情绪的事情,他自己会调节,感觉不需要心理辅导。

在后续每周一次的跟进中,班主任反映A同学的情绪比较稳定,学习比较积极,没发现自伤行为。在一次与班主任的交流时,他主动谈到网络上盛传的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让他感到害怕、内心不平静,回想起他自己的自杀行为,真是幸亏没有成功。班主任提议他到心理室进行更好的疏导,他依旧说“我没事,我现在好多了,能自己调节”,并表示如果真的有需要他会到心理室去。

五、辅导效果

A同学的个案辅导实质是一次危机干预事件。从危机干预的角度看,这次辅导有效对危机事件进行了干预与疏导,也较有效地开启了亲子间新的沟通模式。从班主任反映的信息看,A同学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了。但从心理辅导个案跟踪的角度看,未能很好地进行跟进与辅导,个案的情绪问题、自伤行为并未得到系统的辅导。对于个案的“我没事”,我的理解是由于信任关系还没建立好,个案使用了自我防御机制——否认,同时他存在不合理认知“我不能麻烦任何人”。

六、个案反思

在个案处理中,信任的建立尤为重要。自杀未遂后,打破僵局是情绪疏导的重要环节。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20多分钟的沉默其实也是给学生一个自我整理的时间,过急切入不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对该个案的处理,我选择了默默地在旁守着、关注着,伺机而动。但也需思考其他能较快打开局面的方法。

信任的建立,功夫在平时。在平时有限的心理课里,心理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理教师的安全、可信、可亲,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平时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必不可少,要让学生不抗拒与心理教师的接触。

本个案的跟进比较难实施,高二年级不开设心理课,且学生本人求助意愿不高,心理教师较难主动出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安排了学生监护小组,班主任、科任老师密切关注,让他们与心理教师每周沟通,遇到异常情况主动干预。

关于与家长沟通的问题,在实践中我发现,有自杀念头和行为的学生的问题都根源于家庭,家庭关系是人最大的一个心灵支持系统。约谈家长时常会遇见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家庭,这些家庭尤其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需要由校级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及相关老师一起与家长面谈,通过学校层面让家长明白问题的重要性,加上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改善亲子沟通,从而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心理教师不可避免地要与家长在亲子沟通问题上进行交流,这亟须心理教师加强家庭治疗方面的技能。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海实验高级中学,佛山,5282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个案辅导自杀危机干预
请你们关心我
我真的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吗?
女性主义视角下留守女童问题的个案辅导介入 模式初探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自杀”的教授
高中生涯测评系统在生涯个案辅导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