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

2019-11-28杨小成

名师在线 2019年20期
关键词:德育过程数学

杨小成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初级中学,甘肃庆阳 744517)

引 言

我国提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理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中[1]。在中学教育中,教师为学生创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尤为重要。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将德育与数学教育融合在一起,深化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更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以此来彻底贯彻德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多,一些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过于单调、枯燥,机械化程度大,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无法在课堂上完美融入德育内容。有的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一度难以继续,数学课堂的德育更是无从谈起。应试化教育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看到成效,教学与学生相脱离,无法真正完成教学目标,德育必然搁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深化学习,采用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但多数情况下这些改进仅限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贯彻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的青春期,是学生塑造正直人格、形成良好三观的重要时期,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学生的心理建设应摆在首位,然而目前的教育体制使德育课程形同虚设。学校、教师、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和学生的感受。学校务必要将德育贯穿教育始终,这是教育教学中最核心的方面,大力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缓解学生的压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各科教学都要与德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让学生思维意识变得丰富而立体。

三、数学教学和德育相融合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前提。对于教学目标,教师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技巧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标准进行设置,将德育融入教学目标体系中,在后续的课堂活动中灵活把控,收放自如,构建数学课堂和德育相结合的高效课堂[2]。

(二)整合教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做到教材和实际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掌握德育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机会,在教学内容中升华情感,穿插德育内容。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检验课堂水平的标准之一,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课堂主导,师生的良性互动贯穿始终,德育离不开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份关心,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初中生敏感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意见,放弃专断性教育,这是顺利开展德育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模式,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质疑,扩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力开展德育。

(四)全面评价,鼓励多于批评

多数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就必须客观看待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个性,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表扬为主,鼓励多于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勇于表达,善于沟通。例如,在测验成绩出来后,教师要多鼓励和赞美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并对学生的总结行为表示赞赏。这样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以成绩为标杆,真正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

(五)实践为先

传统的课堂教育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已被时代所淘汰,若想贯彻德育,学生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用“先做题后讲解”的教学形式取代“先讲解后做题”的形式,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此时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疑难点教学。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树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正确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德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

四、德育和数学教学相融合的策略

(一)榜样作用

最好的教学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做到言行一致,让学生对道德产生正确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德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习惯作用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将学科学习和道德学习融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将在数学课堂上体悟品德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三)集体作用

青春期的少年性格叛逆,较为敏感,缺乏集体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将集体的荣誉感与个人荣誉感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会将集体行为、道德作为自己行为、道德的评判标准之一,这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思维作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采用系统的“理论—练习—讲解”教学模式,数学知识点教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习数学理论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后,便能在做练习时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寻找更多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科学观,促进学生道德习惯和数学习惯的养成。

结 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期,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心理素质都在这一时期慢慢成形,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学生心理尚未成熟的这一阶段,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最有效,因此,教师应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努力贯彻德育,将德育真正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数学课堂更加全面立体,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使良好的道德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德育过程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