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审辩性思维 打造生动历史课堂

2019-11-28

名师在线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定式史料历史

林 军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福建福鼎 355200)

引 言

审辩性思维已被普遍确立为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的存在,审辩性思维的培养成了历史教学的短板。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课堂,培育学生审辩性思维,逐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刚需[1]。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在建构学生审辩性思维方面的教学思考。

一、重视学生提问

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应从学会提问入手。从2017年开始,考试大纲在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这一具体要求。可见,发现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重视学生提问,并利用提问契机进行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曾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什么是临时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很具有代表性。教师通过合理的追问,既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开拓其视野,提升其审辩性思维能力,由此,师生之间展开了对话。

师:课本中除了《临时约法》外,还有哪些是“临时”的?

生:除此之外,还有临时大总统、临时参议院以及南京临时政府。

师:总统、政府、国会、宪法依照程序是如何产生的呢?

生:应该是通过选举产生。我知道了,当时还处于革命时期,国家还未统一安定,不具备普选的条件。

师:对!那你是如何看待革命党人这些“临时”的提法呢?

生:这些“临时”的提法体现了革命党人遵守法律程序,具有法治精神。

生:那我们之前在课堂上讨论过,为限制袁世凯独裁,革命党人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存在因人设法,缺乏宪政精神的问题,这二者矛盾吗?

师:你很善于发现问题,这正好体现了平常对历史学习的要求,我们要看到历史的多面性,学会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

这样的师生互动,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有利于审辩性思维的培养和历史素养的提升。在日常历史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立足于学习目标,利用“预习任务单”,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有效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抓住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就地取材,创设问题情境,创新问题角度,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审辩的意义。

二、培养质疑意识

培养审辩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历史的记载和撰述都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选择性,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也存在不同的解读。审辩性思维表现为不唯上,不唯书,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不论对别人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观点,都要有质疑的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即便是历史教材,编写者受认知水平、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也难免有一定的偏颇性。因此,教师也需要运用审辩性思维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理性质疑,从而架起历史教材与真实历史之间的桥梁。

例如,人教版历史教材在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时有这样一段叙述:“迫于形势压力,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既然是“幌子”又如何为革命准备了条件呢?在此,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史料,介绍清末新政在法制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和奖励实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对新政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于是,学生会认识到:尽管新政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它并不是“幌子”。

所以,培养质疑意识必须破除思维定式。思维定式会造成学生思维的习惯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其学习视野的拓宽和审辩性思维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困于思维定式,常常将历史事物脸谱化(如北洋政府等同于黑暗统治),将历史概念固定化(如帝制等同于封建帝制),将历史发展进程简单化(如认为在《马关条约》之后才有资本输出),还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等等。因此,教师要积极克服自身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树立多元教材观,然后启发学生多视角看待问题、审视历史,打破思维定式。

三、鼓励多元意见

历史发展是复杂的,历史评价是多元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用不同视角的史料,引导学生以新眼光回眸历史,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从而培养其审辩思维。

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孙中山为什么让位于袁世凯”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查找史料,提炼观点,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引用《大总统誓词》中“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的内容,认为孙中山以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为革命目标,淡泊权位,功成身退,体现其高风亮节;有的学生收集了孙中山的一些言论,“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提出孙中山让位是为了尽早结束国家动乱,减少流血牺牲,“以和平收革命之功”,以让位换取清政府统治和帝制的终结,体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还有学生从袁世凯的角度出发,认为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卓有成绩,拥有北洋新军,还得到立宪派、旧官僚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实力远超革命党人……在不同观点相互争锋、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其中的观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达到了培养审辩思维的目的。

可见,鼓励多元意见需要教师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运用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多视角性。这种鼓励多元意见既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独特见解,又能使学生以开放平等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观点。

四、引导理性求证

培养审辩性思维,仅有问题意识、质疑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理性求证。教师鼓励意见多元,不是简单地让各种意见并立,不分对错优劣,而是要通过理性论证,得出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史料这一基本要素,进行史料的收集、整理、运用和辨析,以史料为桥梁,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和史料实证能力。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观点对立冲突的史料,或与教材表述相悖的史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与鉴别,做出理性的判断,从而培养其重证据的意识。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是否合理”“有别的看法吗”,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互动中收获更多的思考与认知。

结 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引导他们全面分析、理性求证,使学生逐步形成审辩性思维。我们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打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高中历史课堂。

猜你喜欢

定式史料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史料二则
高中物理中一种常规题型的解法判误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要克服思维定式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