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读懂鲁迅

2019-11-27刘兰芳

江西教育B 2019年9期
关键词:孔乙己鲁迅笔者

刘兰芳

导  读:

如果把学习语文比作登山,那么读懂鲁迅就是一条必经之路。然而孩子们对鲁迅、鲁迅作品究竟了解多少呢?有调查显示:80%的初中生读不懂鲁迅,60%的初中生对鲁迅作品不喜欢或者没感觉。可以说,读不懂鲁迅、不知如何读懂鲁迅是当代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难题。通过“找准文章切入点,无形之中亲鲁迅;把握关键虚词,透过文字品鲁迅;师生共读,读写结合学鲁迅”,学生可以真正走近鲁迅,进而读懂鲁迅。

一、找准文章切入点,无形之中亲鲁迅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去品味鲁迅作品的深度与内涵,就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作品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以此为支点,缩短作品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之中喜欢鲁迅,乐于亲近鲁迅作品。

在教学《社戏》时,因孩子们很少有看戏的经历,课前笔者这样导入:“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这是阿Q在准备“投降革命党”时演唱《龙虎斗》中的一段唱词,我让学生试着用京剧唱出来。虽然孩子们很少有会唱京剧的,但是课前的“得得,锵锵!”“得得,锵锵,得,锵令锵!”却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堂课就在“得得,锵锵”的热闹气氛中展开了。在课文的朗读分析过程中,笔者又让学生找到文中对笛声、戏台的几处描写,让他们体会鲁迅先生对声音体察之入微、描写之精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社戏》,喜欢上音乐,喜欢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戏剧,也喜欢上了鲁迅。

在教学《故乡》时,笔者先由风靡网络的一首《闰猹抄》引入课题,这首根据《锦鲤抄》改编的关于闰土与猹之间的爱情歌曲,更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项圈陪伴着闰土刺猹,月光照着猹默默啃着西瓜。被清辉笼罩的那些瓜,承载猹的泪花,啮齿轻啃着西瓜的秧……”学生因对这首歌的喜爱而喜欢上闰土,因为爱上了闰土,而爱上了《故乡》。学生对活泼健谈的闰土变成中年时麻木迟钝的闰土产生深深的同情,也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鲁迅、对《故乡》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钱理群教授在《钱理群中学讲鲁迅》提到,他在讲解鲁迅时,没有以权威的身份去讲鲁迅有多么伟大,他只是一个导游,在这次旅程中,他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去认识一个叫“鲁迅”的人,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关系,在学生面前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自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唯有在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消除作品的年代感、距离感,才能减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陌生感,从而亲近鲁迅,读懂他的心声。

二、把握关键虚词,透过文字品鲁迅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海林教授说:“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基本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越难掌握。”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作为遣词造句的大师,鲁迅的作品中巧妙而娴熟地使用了大量虚词,例如“虽”“犹”“还”“大约”“大概”“的确”“无非”“而已”“竟然”等等,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看似抽象无意义的虚词,用心体味、咀嚼品味虚词背后的深意,就能较容易地理解他的感情与处境,体会鲁迅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先播放了视频资料《先生鲁迅:歧路彷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鲁迅在日本期间倍感耻辱的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在对这两个片段进行重点品读时,笔者重点抓住三个句子的三个关键副词进行引导。“也无怪他们疑惑”“呜呼,无法可想!”“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通过“无怪”一词的品读,学生读出了作为一个弱国国民,在日本受到的“特殊”待遇时的愤懑,也读出鲁迅对这种悲凉处境的强烈不满。通过“无法”一词的品读,学生感受到鲁迅对于国人的奴性、麻木不仁的那份耻辱感,更读懂了深藏于文字背后那份伟大的爱国心,也明白了鲁迅弃医从文抉择之坚定。在充满悲愤感与耻辱感的朗读体验中,学生也自然读懂了开头第一段面对烂漫樱花时,“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鲁迅的反感与厌恶心态。通过三个否定副词“无怪”“无法”“无非”的品读,结合文章内容,学生也很容易就能透过文字,读懂了在这种境遇之下,一个没有民族歧视、没有狭隘民族观念的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之大,也读懂鲁迅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孔乙己》时,肖培东老师就是通过对“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中的两个“又”字的品读,读出酒店伙计对孔乙己的幸灾乐祸、冷嘲热讽,读出冷眼旁观、恶语相向社会的冷漠,更读出了孔乙己对自身悲哀命运的不争与无奈。而李镇西老师在讲解《孔乙己》这节公开课时,用“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个问题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这两个副词大做文章,展开热烈讨论,通过“大约”“的确”的探讨,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都被顺势牵了出来。

可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尤其是关键副词,透过文字来理解鲁迅的处境与心境,深刻体会鲁迅作品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达到“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三、师生共读,读写结合学鲁迅

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是不惑年。笔者年少时,读《藤野先生》中的一句:“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当时笔者对此“优待”很是不解,直到多年以后,才渐渐明白了这种所谓“优待”的痛楚与无奈。许多人年少读不懂鲁迅,作为语文老师,又有多少人能够读懂鲁迅?

作为语文教师,实在应该好好读一读鲁迅,读一读他在铁屋中那振聋发聩的《呐喊》,感受一下他来自灵魂深处对国人命运的《彷徨》,体悟他在《野草》中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爱与不爱之间力量的抗争,窥探一下那把可以打开鲁迅心灵秘藏总钥匙的《两地书》……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学生聊一聊那个喜欢音乐与书法、曾梦想成为一名医生的鲁迅,聊一聊他因家道中落而感受到的人情世态,聊一聊他与原配妻子之间无奈的婚姻,聊一聊他与同时代的文人胡适、老舍之间的故事……这才是将鲁迅还原为一个真实的平凡人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最佳途径,这样的师生共读境界才是美好的境界。

当然,我们也可以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让孩子们写写《我眼中的鲁迅》《闰土,我想对你说》《杨二嫂,我想对你说》等,也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作中的精彩片段与同学分享。记得在教学《雪》这篇文章时,在赏析了鲁迅笔下江南雪、朔方雪的特点之后,笔者与孩子分享了我眼中北方的雪:“在鲁迅眼中,雪是孤独的,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我眼中,雪无论何时都是相约着出现,那六角的结晶体那样小心地一寸一寸地接近,张罗成了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美丽壮观。她们从不单独出现,一片雪花只能在手心里流下一颗伤感的泪,而千万朵雪花如降落伞似的接连降落,却能雪扬成雾,百里茫茫。她们不是江南水乡的柔弱女子,她们是朔方孔武有力的水手,却凝结在一起,落下了最柔情的眸,将一份份诗意、一颗颗冰心拥围……”当笔者将鲁迅眼中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我眼中北方的雪和孩子们眼中家乡的雪结合起来形成文字,再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孩子们争相品读着,欣赏着,也许他们仍然无法深刻理解朔方雪所代表的豪迈战争精神,但是这份共读、共写、共品雪景的经历却引起了他们心灵的激荡,激发了他们尝试了解鲁迅、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强烈愿望,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王晓明教授曾在《百家讲坛》中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除了金钱和时尚,别的都没有兴趣,不读诗歌,不习惯沉思,不读那些深奥的东西。稍微抽象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明白,甚至迎面遇上了美妙的事物,他都毫无感觉,这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在今天的社会中非常普遍。”而袁明教授则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提高民族精神高度的问题,其中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是提高我们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如何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高度,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语文老师从现在做起,潜心读书,重读鲁迅,感悟鲁迅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我们教师就是引领学生、影响学生读懂那颗伟大“民族魂”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

猜你喜欢

孔乙己鲁迅笔者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孔乙己(下)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