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好外貌描写中的 三个“台阶”

2019-11-27谢今

江西教育B 2019年9期
关键词:外貌台阶学生

谢今

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它一般包括神态描写与肖像描写两个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应该在外貌描写中得到体现,也就是说,要写出人物的神韵。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彰显个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凸显一个人的性格,尽量不要写得过于老套,不要模式化地去写人物。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搭“台阶”,给予学生“梯子”,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中循序渐进地学会对人物进行有层次性的外貌描写。

[一、外貌描写要在简洁中凸显人物的外在特征]

首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通过外貌描写来解决人物外在形象特征的问题。外貌描写首先建立的是读者对文中人物的第一印象,因此第一印象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会第一步,即对人物进行简洁明了的外貌描写。如何做到简洁?可以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围绕人物的年龄特征、穿着特点、职业特色、外在特色等进行描写。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寿镜吾老师的外貌描写:“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寥寥几笔 ,一位封建私塾老先生的形象便赫然面前。“须发花白”表明先生已近花甲,“戴着大眼镜”暗示先生是“渊博的宿儒”。这些描写不仅点出了先生的外貌特征,也为后面表现先生读书入神的可笑又可敬的神态、动作描写奠定了基础,才能让我们在不断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时发出会心一笑,寥寥几笔交代了老先生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勾勒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可感形象,可谓高妙。

外貌描写最基本的要求是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简单的描写,不必太过详尽,不必言过其实,学会“留白”和“写意”,让外貌描写成为作文中的点睛之笔,而非大张旗鼓地进行铺陈式的描写,不仅暴露了学生观察不够细致、词汇不够丰富的缺点,也大大提升了写作的难度。其实,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以叙事为主体,将描写能力作为“锦上添花”的手段,这样在清晰的叙述过程中,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外貌描写,并且使外貌与情境相结合,其效果要远胜于对人物孤立、静止的外貌描写。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的经典片段:“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此处对少年闰土的描写,是放在了一个如梦境般的特定背景中进行的,而对于闰土的眉眼这样的细节却进行了故意的“忽略”和“留白”,为的就是使读者在头脑中定格少年闰土充满了生命活力和冒险气息的外在形象,从而与后文中中年闰土的恭谦和麻木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虽然学生在进行模仿创造的时候,很难刻画出如此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是如果能使其领悟人物描写的“留白”艺术,可谓是迈出了写好、写活人物的第一步。

[二、外貌描写应在修辞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外貌描写的进阶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外在特征,更重要的是能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如,刘绍棠先生的《蒲柳人家》中对何满子的描写:“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这段关于“小顽皮”何满子的描写,可谓是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个片段,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这样一个梳着背头儿、光着屁股、皮肤黝黑的男孩儿,在夏天里无拘无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凸显了出来。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夸张,人物的性格品质便在这修辞的运用中展现了出来。

再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同样也是抓住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来对人物进行略带夸张式的描写,贝多芬坚忍的、沉默的、倔强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段描写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因此,在外貌描写中,有很多时候并不是对自己要刻画的人物进行简单的“画像”,应该是带有非常强烈主观色彩的个人品质刻画,比如名家笔下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林黛玉、猪八戒、关羽、林冲、范进等形象,都是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描写。我们在教学生进行对人物精神品质式的外貌描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先理清自己要塑造一个怎样的性格的人物,只有对自己要塑造的人物在一开始就有了“符号”化式的感知,才能在接下来的写作中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和夸张式的词汇,对自己要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符号式描写。如果他含蓄内敛,那么可以试着多描述一下他的眼睛和神态;如果他夸张搞笑,可以选择对他的嘴巴、鼻子以及说话的神态进行夸张式的描写。

[三、外貌描写在细节中为作品的主题服务]

外貌描写的最高阶段应该是人物为主题服务,所谓人物是为表现主题而设立的,而主题也决定了人物性格的走向。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并不会太严谨地要求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想着写正在进行中的或者是已经完成了的某一件事情,然后再加以文艺化的表述,全然不记得,也不去规划自己的作文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主题,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那么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也就流于形式,显得千篇一律了。

如,杨绛的《老王》中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此时杨绛先生是带着对已故老王的无限歉意,在回顾他最后一次登门拜访时的样子,她自我反省式、自我批判式地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的剖析——彼时,我就是把老王当成了一个普通的、有过交集的人,所以没有亲近感,这样的不够亲近的感觉,在看到他的颜面时自然就是嚇一大跳的。这样披露式的描写,为课文最后主题的呈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做了很好的形象联系,这个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凸显主题、拷打我们的内心世界而存在的。

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若瑟夫眼中的于勒叔叔的外貌:“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所以若瑟夫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此处通过若瑟夫对于勒外貌上的观察和暗记,也暗示了菲利普夫妇在金钱和亲情之间天平的失衡,而这种失衡,令人感慨和忧伤,既是对生活的无奈,更是对金钱至上从而抛弃亲人的道德的拷问,文章中对于于勒就这么一处细节化式的外貌描写,集中体现了莫泊桑对于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物质关系至上的批判。所以,一篇好的文章,外貌描写是应该为主题服务的。

外貌描写是人物塑造的重要环节,人物又是记叙性文体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让学生领悟人物塑造的三个渐进的层次,这对于学生的写作应该是有极大帮助的。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中滨江分校)

猜你喜欢

外貌台阶学生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学生写话
77级台阶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