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领课堂 “趣”升素养

2019-11-19张玲玲

新课程·小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关注教学艺术注意力

张玲玲

摘 要:音乐教学中,“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动”的最佳效果,提升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是音乐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以“动”引静,以“动”咏歌,以“动”激趣。

关键词:注意力;教学艺术;关注;兴趣;调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要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鼓励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

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看,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情绪带有随意性,特别是低年级孩子,要引起他们持续的注意,就需要老师把音乐课上得新鲜、活泼,使音乐课充满吸引力。音乐课堂最生动活泼的形式莫过于让孩子“动”起来,音乐教学中,“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动”的最佳效果,提升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

一、以“动”引静学会聆听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音乐是听觉艺术,如果学生不能投入地聆听音乐,就谈不上感受与体验。低学段的学生能安静地欣赏音乐的时间较短,为了让他们这种投入状态持续的时间长一些,真正体会音乐的内涵,采用简单的持续律动来融进音乐是最实用方法,律动可以是用肢体动作打拍子,可以是自主表现听到的音乐元素,目的就是激发其听的欲望,助其拥有持续关注音乐的能力,从而专心致志地聆听,这时候的“动”必须以听为基础,“动”必须服务于音乐的“聆听”。聆听是进行其他音乐活动的基础,有了基础,不管是欣赏,还是歌唱,学生的表现力都会提升,这样学生对音乐的趣味会大大增加,随之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相应提高。

二、以“动”咏歌,声更传情

歌曲教学中,歌曲蕴含的情感,歌曲的节奏等元素,都是我们要学习与表现的内容,学生通过聆听之后,借助律动、声势动作来理解歌曲,分析歌曲的情绪,体会音乐的力度和速度等元素之后再去表现歌曲,表现力会更强。

在歌曲的演唱中,情感是声音的依据,声音是情感的表现。情感体验越深刻、越丰富,演唱就越真挚,感染力就越强。而律动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音乐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象形象,有了具象的画面感,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升了学生对歌唱的兴趣,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的表现能力,使学生的歌声更传情,更有魅力。

三、以“动”激趣,创意无限

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力的有效载体,培养表现力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律动恰恰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项活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中积极运用律动来参与音乐活动,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强弱缓急变换姿态与律动,充分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创造出新颖奇特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头脑中的音乐形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头脑中的音乐形象也不尽相同,学生参与、探索、表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想象,然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沟通与协调能力也随之增强。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部分是活泼好动的,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以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肯定创意无限,正可谓:给他们一个平台,还我们一堂精彩。以“动”激活课堂目的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从中获益更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律动要服务于音乐,设计要紧扣音乐,不能舍本逐末,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关注。这种律动是为音乐服务的,要有的放矢,不能喧宾夺主,律动的设计简单优美、使用有效足矣,让孩子们一学就会,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做到即兴创作,过于复杂的动作,会占用过多教学时间,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律动的度要在老师的可控范围内,如果任由学生发挥,课堂很可能会失控,所以音乐课堂中的“动”既要开放、活泼,同时也要和谐、有序,动静皆宜。老师可提前给学生立下规矩,定出要求,安排得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音乐課堂的学习效率。比如:必须按节奏律动,或者必须按音乐进行律动,几小节之后停止等要求。这样“动”有了调控,孩子们“动”得更有乐感,孩子们的歌声也会变得容易控制、更加悦耳动听。

(三)有选择地应用课堂律动,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用律动,该安静聆听的音乐还是要静心聆听,教师在引导选择时要注意针对性,能唤起孩子的音乐本能,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以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编辑 李烨艳

猜你喜欢

关注教学艺术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