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2019-11-19洪志明

新课程·小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模块教学生本课堂课程

摘 要:东汉文学家、艺术家蔡邕用柯亭的椽竹做成“柯亭笛”,名扬天下。百年柯小,以传承和创新“笛扬文化”为己任,珍惜人的天赋,涵养人的德性,发展人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难得的“良材”,以人为本,以学论教,为了每一个孩子的自觉发展,是现代学校教育最有意义的思想选择,基础性前提下增加选择性的多样化教育是生本理念最有效率的路径选择。为实践生本理念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生本课堂;课程;整合推进;精准推进;模块教学;走课学习

一、从“师本”到“生本”,联动推进

(一)2007年组建“学科教学研究团队”

柯桥小学地处绍兴市柯桥区笛扬路步行街,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987年到1995年,以柯桥小学为主阵地,组织实施的教育部“七五”“八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简称“柯桥实验”),给柯桥小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思想力量。

在百年校史和“柯桥教育实验”的文化浸润和感召下,柯桥小学蛰伏着一大批个性鲜明、特长多样、风格迥异的“先锋派”教师,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人生目标、情感价值,多年来所带班级学科教学质量优秀、学生满意度高、课堂教学风格鲜明。以他们为带头人,学校撮合组建“学科教学研究团队”。“学科教学研究团队”以教学风格为纽带,由个性和知识方面相似的教师跨年级跨学科自由组合。

“学科教学研究团队”是一个朋友式的人文团队,有别于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他们自主组合,基于自己的理想,基于教学风格的打造,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平民性、平等性和平衡性,体现了一个“格”字与一个“和”字。团队构成上的最大特点是跨学科组合、跨年段组合。团队以“守住自己的、借鉴别人的”为行动宗旨,茶余饭后、郊游休闲、课间休息都是磨课程、磨学生、磨风格的机会。在学校管理上,采用备案制、推介制和服务制,定期组织“最有创意的教学成果”和“最有实效的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后来,学校又以团队研究为栏目编辑《生本课堂》校刊。

2007年9月至今的10年多时间里,柯桥小学的“学科教学研究团队”以鲜明的民间姿态,彰显个性,表露观点,形成了一支有利于学校利益和学校发展的积极力量。

(二)2009年启动“生本课堂”研究

随着一个接一个“学科教学研究团队”的组建,学校开始梳理、提炼群体风格,认为“以学论教”是柯小的气质和内涵,在明确其为教风后,于2009年2月,学校启动了“生本课堂”课题研究。

根据设计,我校的“生本课堂”以改善课堂师生关系为核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自主和合作为基本方式,先学后教,生生为师;以校本化教学文本为重要条件,在任务和作业设计上下功夫,在兴趣和习惯培养上下功夫。“生本课堂”的实践探索旨在更好地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课程问题,二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教学法问题,研究“教” 如何为“学”服务。“为了每一个孩子的自觉发展”是我校生本课堂的核心主张。

一年后,我们把生本课堂的操作模式提炼为“让学—研学—补学”。

1.“让学”。教师不急于传授,而是放手让学生先学,根据教学的内容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学习。遇到特别困难的内容,教师可先作铺垫性引领,时间上可以安排“课外”与“课前”相结合。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提供个性化目标,在目标引领下展开自学,尊重儿童独特的感受,张扬个性、提高参与意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儿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体现了契约式的特点。

2.“研学”。生本课堂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教学活动不是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单打独斗,而是靠团队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的思维向度不同,表达的内容也就不同,他们愿意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愿意帮助辅导同伴学习,愿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三学模式”下的生本课堂,老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共享课堂。“理解、质疑、问难”构成了研学的基本内涵,从教的角度而言,“赏学、导学”为其基本内涵。所以,这是对“让学”成果的理性交流、剖析和反思。“研学”体现了“反思性”的特点。

3.“补学”。在“让学”“研学”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学习内容,实现增量。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更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把问题推向课外,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这是“让学”“研学”后教师对学习进程的调控和推进,引导学生建构知识、重组知识,引领学生“自觉发展”。“以学定教”,以“多重互动”显示引导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先与文本进行互动,再加入教师的学后之导,從而促进师生共同提升。

“让学”“研学”“补学”是生本课堂的三种学习形态,它们不是独立的三个阶段,而是互相交融,交替产生,犹如“课堂交响乐”,奏响了生本课堂的教学曲。在“三学”模式中,课堂呈现“充分的独立学习,常态的合作学习,丰富的学习内容”等形态特征。

二、从“课堂”到“课程”,整合推进

为实现教师团队在问题研究中的专业发展,在年末总结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实践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和当下发展的需求,每年提出一个行动关键词。下图是我校的生本课堂研究历程:

2009年,“生本课堂启动年”。以洪志明校长的2节示范课《牧童》《景阳冈》,启动“生生为师”和“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研究;邀请原浙江省教委主任、“柯桥实验”课题组组长邵宗杰等来校指导,探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成立“柯桥实验发展办公室”,取代原教科室的职能;与区内外名校联合举办“以学论教”生本课堂研讨会。

2010年,“生本课堂创新年”。以“校长看课”“田野观察”等方式,建立从校长到全体教师的常态化研究机制;汇集教师的创新实践,编辑《生本课堂》校刊;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录制4节语文示范课以及“生本课堂”专家面对面论坛,并公开发行;提出了“让学”“研学”“补学”模式。

2011年,“生本课堂发展年”。在“三学”模式下,梳理了生本课堂的3个形态特征,以更有效地指导全体教师的课堂实践;邀请省内外专家数十人、家长数百人,诊课、指导。《柯桥区报》在学校组织“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堂实景观察”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的深度讨论”;《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老学校可以不老》。

2012年,“生本课堂精细年”。根据学科特点,研制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门学科的生本课堂“三学模式”评课表;邀请了全国各地33位优秀语文老师,在柯小举行“生本语文”课堂大奖赛,省内外400多名教师观摩并参与评课;宁波出版社出版阶段性课改成果《生本课堂的构建与超越》。

2013年,“生本课堂个性年”。为鼓励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形成、巩固自己的风格特征,举办多场教师个性化课堂展示活动、与名师同课异构活动、课堂故事写作比赛活动,期间,张小燕的“小老师助学”、罗玉娟的“质疑—批注”、王越红的“自学留言板”、周雪飞的“跟进题”、冯青慧的“课前3分钟”等被推介。上海《小学语文老师》在柯小举行生本课堂“辩课进校园”活动。

2014年,“生本课堂理论年”。宁波出版社出版阶段性研究成果《生本课堂——学校管理改良之策》;研制《生本课堂“三学”模式之规程》;形成“生本课堂”的核心概念,理清“三学”之间的关系。

2015年,“生本课堂课程升级年”。基于校本实际,对拓展性课程进行了传承与拓展,重组与整合,发展与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柯小特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模式,总称“柯小good课程”。主题阅读月、书法课程、美术课程、“三棋”课程、口琴课程、小提琴课程、合唱课程、戏曲课程、魔方课程、足球课程等获得广泛好评。市课程改革现场会在柯小举行。

2016年,“生本+数字技术年”。数字技术是生本课堂发展的引擎动力,注重运用资源库、互联网、电子白板、智慧教室、平板电脑等,优化任务布置,优化课堂反馈,优化生生互动,优化研究性学习。李振宇、朱亚娜等在省、全国等活动中展示“生本+数字技术”课堂。加快校园二维码建设,由外聘专家、特长教师等组建研究团队,推动二维码上墙,突出柯小刷存在感,并以校园二维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推进拓展性课程的改革。

2017年,“生本+课程品质年”。以“学科教学研究团队”“名师工作室”“名校聯动”为突破口,强大“实践共同体”;着重研究课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走班”“走课”“拓展”“整合”“子母课表”“合作学习”“强学力行”“绿色评价”等实践行动。

2018年,“生本课堂协同创新年”着力于“深度学习”研究,着力于“基础性前提下,增加选择性的多样化生本教育”研究。

三、从“细节改良”到“结构改造”,精准推进

(一)语文教师团队创新“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

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说,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其目的是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与分化,彰显知识技能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与价值。从狭义上说,也可指学科内部、教材内容的整合和重组。这项改革,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全面改革和改进,形成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动和集成,尤其是语文教师团队的合作。

目前,从策略层面,整本书阅读进课堂有了三种形式,一是教材整合;二是“师生共读”;三是“主题阅读月”。

1.教材整合

我们在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基于单元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整合”“一篇带多篇(整本书)群文阅读”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整合经验。其中,打破单元主题的教材重组,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更加有效,可以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并积极地选择新的教学突破口。这是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结点,与其他思路联动,有利于推进改革。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我最好的老师》与《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编为一组,主题是“科学精神”。教材中,另一个专题“难忘的小学生活”,以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有《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等近10篇文章。两个主题本不相关联,但《我最好的老师》更适宜与“难忘小学生活”联盟。认真思考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习作教学的目标和毕业教育的需要,本课选择“综合复习”中的《名碑荟萃》,与《我最好的老师》整合教学。

《我最好的老师》与《名碑荟萃》贴近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时,删繁就简,凭借阅读材料,设计创意缩写和从课文“怎么写的”这个角度写批注,旨在锻炼和检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扎实到位。

“学什么”与“怎么学”联动改革,团队研制了语文课堂的“三学”模式规程。

2.师生共读

师生共读的实践形式是走课和走班。教师走班:一位老师带着精心准备的共读书目,依次到不同的班级,与班上的孩子进行共读。学生走课:同一年级(也可不同年级)对本周共读的书目感兴趣的,规定时间自发到阅读中心与该老师进行共读。

每学期初,每位教师把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常读的经典书籍开发成自己的“师本课程”。这样的“师本课程”,每周推出3~4个课时,供学生选择参与。共读活动开展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就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让已经看过本书的学生来说说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与书本有关的内容来考考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常交流读书心得,说说他喜爱的地方或情节;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受感动的故事,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或教育……总之,用不同形式的共读方法,一改平时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督促与激励并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喜爱读书。

3.三大主题阅读月

三年级的儿童诗主题阅读,五年级的陆游诗主题阅读,六年级的鲁迅作品主题阅读,让全体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老师身上、从作品之中汲取智慧和开拓视野。此三大主题阅读课程,现已成为优秀校本课程。

“主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的问题。同时,由于在短时间大量阅读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加深记忆,从而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最重要的好处是当完成阅读之后,可以有效地形成框架性思考,非常有利于将实用性书籍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来。

我校“语文课程”中的“三大主题阅读月”,即“陆游诗主题阅读月”“鲁迅主题阅读月”和“儿童诗主题阅读月”,每年分别在五年级的罗玉娟等学科教研团队、六年级冯燕等学科教研团队和三年级的周国萍等学科教研团队中开展。

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三年级组织开展儿童诗阅读活动。活动前期,收集中外儿童诗作家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在班里进行交流,营造“诗意校园”的文化氛围。然后进行家校聯系,开展“亲子阅读儿童诗”活动。继而推荐儿童诗阅读书目,确定三年级学生必背及选背儿童诗目录,进行儿童诗擂台赛活动、评选“十佳小诗人”,开展“班班有诗声”的朗诵比赛。接着开展班级读书会,每班语文老师引领孩子欣赏必背或选背目录中的儿童诗。最后结合拓展课时间,指导学生开展儿童诗仿作和创作,进行原创诗歌大赛,开辟“童心写真集”,展示儿童诗活动初期成果,并开展儿童诗吟诵展示活动。

每年的10月下旬,为期一个月的五年级“陆游主题阅读月”活动持续进行。来自五年级各班的“小老师们”组成小讲师团,在体艺楼带领着五年级的全体学生踏上了陆游寻访之路。“寻访陆游足迹之‘仕途‘爱情”的微课活动,让学生再次走近陆游。接着来自五年级各个班的书写小精英们,集坐一起,开展了陆游诗词的硬笔书法比赛。最后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来一次刻骨铭心的“沈园”之旅,结束了整个阅读月活动。

每年的11月中旬,六年级的“鲁迅主题阅读月”隆重登场。手绘画活动、“走近鲁迅”的大课展示、手抄报比赛、鲁迅故里的实践,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观看影片,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从粗浅到深刻,从而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与敬意。

语文主题阅读涉及三个年段语文学科教研团队,如高铁时代的“动车组”,三个语文学科教研团队都有自己的“动能”,一起推动我校语文主题阅读快速驶向前方。

(二)体育教师团队创新“模块教学”和“足球育人”

2013年12月4日上午,绍兴市校园阳光体育工作现场会暨阳光体育展示活动在柯桥小学举行。首先亮相的是近两千名学生的冬季长跑锻炼,整齐有序的跑操,嘹亮激昂的口号,全员参与的热情,使观摩的领导、老师啧啧称赞。紧接着室外的大课间活动热火朝天地组织着,室内“三棋”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着,这因地制宜、动静结合的大课间组织安排让大家耳目一新。

最令同行称赞的是模块教学,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跳绳、乒乓球等课程同时进行。这边的篮球场上,教学的是篮球模块的第2班,青年体育老师郑老师正开始点名,来自五年级三个班的39名学生悉数到齐,紧接着进行队列训练,讲解课堂常规,然后就是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以及对篮球运动的指导。39名学生在郑老师的指点下,学得尽兴,学有收获。那边的塑胶场地上,体育胡老师用娴熟的技巧,正在传授花样跳绳的技法……五花八门的体育项目,既动感,又富有美感和趣味,既有身体运动的统一训练,又有专业技能、学生兴趣的生本选择,令人大开眼界,直呼精彩,一改以往人们对传统体育课的印象。“这个模块教学令人欣赏,学生玩得开心,体育课真的是有味道了!”来宾们纷纷予以赞许。

“模块教学”是柯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亮点,根据培养目标之“运动兴趣”来设计。我们把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等内容作为基础,以每个行政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把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体育项目组合成新的教学班。我们把体育模块纳入我们的课程表,并安排好相应的模块教学老师,在开学初制订好教学计划,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并在期末组织好学生的考核工作。

体育模块教学,既优化了运动项目内容,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体育潜能,同时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竞争合作意识、发挥体育老师特长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柯小特别重视“足球育人”工作,充分体现体育在教育工作中应有的位置,发挥体育在综合育人、立德树人方面所起的基础性,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有“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有基础性、不可替代的功能。

柯桥小学自2015年始,定期编辑《足球育人报》,还收集整理学生看球评球的习作、摄影、美术作品等,每年整理一本集子,有《定格2012:我眼中的浙江省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逐梦2013:看绍兴县第三届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星光2015:“我”眼中的“希望杯”小学生足球联赛》《追梦2016:校园足球综合实践活动》。这些个案,展示了全校学生对足球的理解、赞赏、成长。这些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的成长足迹,更彰显了校园足球推动全面发展的极大魅力。

根据研究,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足球比赛开始前要和对手握手,足球比赛结束后要感谢裁判、观众,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2)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足球场上的艰苦训练很能磨炼学生的意志。(3)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不管是足球训练还是比赛都需要队员的相互合作,所以交流沟通必不可少。(4)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必须齐心合力才能取得好的结果。(5)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指对事情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通过足球这一载体,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6)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优越的生活和来自身边过分的溺爱会导致学生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而足球比赛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增强抗挫折的能力。(7)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性本领,创造力的培养是开发右脑的一种方式,也是足球训练的目的。(8)培养学生的预判能力。足球场上,你需要预判同伴的跑动来进行传球;你需要预判对手的意图进行防守。(9)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足球场上瞬息万变,有时候需要学生在零点几秒之内做出决策;有时候需要学生做出射门、传球还是突破的决定。(10)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足球训练不光是培养上面的所有能力,最主要的还有强健学生的体魄。

同时,柯小体育教师联动其他学科老师,开发了许多关于足球的综合性微课程,如:

“足球+德育”微课程建设。足球运动是集体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足球运动又是同场对抗性项目,激烈的对抗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拼搏、奋进的意志品质。足球运动的比赛时间长,需要良好的体力和耐力,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另外,足球运动还能够教会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方,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足球+习作(演讲、数学)”微课程建设。足球运动具有智育功能。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要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对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以及人和球的快速运动做出分析判断,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动作,因而可以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思维敏捷性,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和时空感知能力。另外,通过反复训练,运动记忆不断发展,技能分析评价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够沿着这条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他所说的道路,就是体育与智育的结合。

“足球+美术(音乐)”微课程建设。足球还具有美育功能。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的技术动作是临场发挥的,很多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堪称艺术,观看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实际上是在享受足球运动的魅力。所以,观看足球比赛,开展足球运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运动的审美能力。

近年来,柯小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校足球队在市、区赛,在浙江省、全国大区赛、全国夏令营中,每年都获得优异成绩。

(三)艺术教师团队创新“走课学习”

艺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我校的艺术教学,普及型和提高型相结合,现已成为柯桥小学艺术拓展性课程的重要组织形式。校园持久发展的艺术教育精品课程有书法、美术、舞蹈、摄影、室内乐、戏曲等。基于“学生本位”,重点落实毛笔书法、口琴课程、戏曲课程、陶艺课程、合唱课程的普及。

6年前,书法老师周俊友老师率先研制了“书法走课学习”规则。二到六年级,每个年段30名学生,组成5个书法班,分别在周一到周五的下午,用2~3节课时间学习书法。时间的相对固定,老师的专业指导,让这批教学班的学生在书法学习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书法走课学习,推广到其他艺术学科,我们有了不同模式的小提琴走课学习、美术走课学习等。

学校持续推进四年级章晓明老师的口琴课程。采用师走生不走的形式,连续第7年推进,四年级学生人人学会吹口琴,每年6月,四年级班班口琴展示。到了五年级、六年级,口琴进音乐课,成为课堂特色。

自2015年4月创立的“星光大道”,现已成为柯小艺术育人的一个特色舞台。一周两次,每次12点准时开始,演出者从六年级到一年级每班学生轮流分担,可以一个班合作,还可以跨步合作。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由孩子自主开展,活动形式不拘一格,角色也相当自由,导演、编辑、主持、摄影、音控等,学生个个踊跃参加。“星光大道”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小舞台成就大大的梦想!

与星光大道一样的大众舞台,还有校史陈列馆的“校史故事讲述”以及队长室里的“柯小朗读者”。

艺术走课的学习和多门普及性课程推广,为柯桥小学争得诸多荣誉。学校的室内乐团已经连续三届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近年来,我校有4个节目荣登全国、省中小学艺术节颁奖晚会的舞台,包括舞蹈《茴香豆》《涂画》,小提琴协奏曲《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还有一个是融戏曲、舞蹈、小提琴于一身的《童心蝶梦》。成名于20世纪90年代的快乐音符舞蹈团,创作并表演了许多可以镌刻校园记忆的优秀节目,如《快乐音符》《茴香豆》《涂画》《触摸春天》等舞蹈节目,五次荣登省级以上舞台,《茴香豆》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三大奖项。“小梅花”戏曲社是绍兴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越剧教育基地,“小梅花”年年绽放,连续五年获得区小梅花戏曲评比一等奖,学生三次登上央视戏曲舞台。合唱团于今年7月获绍兴市艺术节一等奖。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我们认为,课堂的“生本”更在于学习活动的差异、精准、高质量,为了学生,基于学生,在学生中,这需要教师改变备课习惯,下更多的功夫读懂学生。走班走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生本”的基础性条件,拓展整合、生生为师、顺学而导等“生本”的关键性行为,子母课表、绿色评价、数字技术等“生本”的策略性管理,需要全体教师整体跟进、内化和优化,并有高水平的合作机制。课程的“深度学习”与学校的内涵品质紧密融合,用课程表达核心素养,柯小的“生本”探索,还有很长的路。

作者简介:洪志明,男,生于1966年12月,籍贯:浙江绍兴,就职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小學,职称:高级,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生本教育。

编辑 王 敏

猜你喜欢

模块教学生本课堂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体育模块教学开展的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