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对高校实验课教学的启示

2019-11-11苗桂君张静

科技资讯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

苗桂君 张静

摘  要:该文针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三条,从实践角度出发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在详细分析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理论基础上,指出该关系理论对现代高校实验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并提出几点实践教学启示。

关键词:人与环境  教育  实践  实验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b)-0095-0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third article of Marx's theses on feuerbach, this paper criticizes the old mater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in detail,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teaching of experimental course in mod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teaching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Education; Practi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以实践作为主线,将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和社会生活。《提纲》第3条批判“环境决定论”,阐明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研究证明,关于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理论对高校实验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今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甚至被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深入研究《提纲》中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理论蕴含的启示,并将其应用于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提纲》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主要针对18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旧唯物主义者进行批判,以及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罗伯特·欧文等。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改变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不能正确地解释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陷入唯心主义。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首先提出“教育可以创造天才”的观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费尔巴哈等唯物主义者认为,一切好的法律制度都是由天才建立的,英雄人物可实现对广大群众的教育,把天才和英雄人物夸大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和主导因素,从而陷于历史唯心主义。罗伯特·欧文思想基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观点,认为人的善良和高尚的性格来源于良好的环境,低下和卑微的性格来源于恶劣的环境,从根本上忽视了人在环境面前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限的片面的世界观。所以,马克思批判:“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1]。”

2  正確认识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这句话用“变革的实践”来正确阐述实践在环境改造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概括了人与环境、实践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要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既承认人受外部条件的决定,又认可人在既定条件下的能动性[2]。“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之间是双向的互相创造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环境。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从而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环境改造成为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有学者提出,社会环境的研究至关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创造能力有激发和推动作用[3]。

其次,要正确看待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由于教育的特殊功能决定,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性的影响作用,作为外部因素,教育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体现主体能动性,这样教育对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教育本身也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最后,要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作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属于相互创造的关系,二者辨证统一于实践,实践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环境,人也总是在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的认识,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实现自我改造与提升,体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同样的,对于学校变革也需要夯实实践基础,从现实层面进行全方位审视,这样的改革才能维持长久[4]。

3  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理论对高校实验课教学的启示

3.1 创建积极互动的实验课教学环境

改变传统教学中“主体-客体”对立的教学模式,创建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通过翻转实验课堂的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建情景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3.2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体系中,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以完成作业为目标,学生兴趣不浓,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就要求实验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度、适当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空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3.3 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实验课教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教师作为实验课教学的主体起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高校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主体要针对不同的客体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课教学。

3.4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最薄弱的环节。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既是人们接受教育、转变思想的基本途径,也是人们施展才能、健康成长的广阔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对于新时代人才,要克服人才评价弊端,教育改革应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5]。因此,实验课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高校要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合理进行实验课安排,建立规范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实行课堂、实验、企业实训三结合的模式,以社会所需的岗位技能为要求指导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科学应用于改善社会实践当中去。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教育总体规划,以此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结语

认真理解并正确把握《提纲》中所体现的人与环境、教育的關系及其蕴涵的实践思想,对高校教育及实验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正确处理好实验指导教师(教育者)与学生(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要营造积极互动的实验教学环境;要根据社会环境所需合理培养学生的技术才能;要在实践中把握人与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廖航,喻学林.人与环境、教育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4):63-65.

[3] 卢小驰.社会环境对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2007(6):69-70.

[4] 刘国艳.学校变革的实践基础论略[J].学术论坛,2009(8):207-209.

[5]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21254/.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