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师生对话铸造真实语文课堂

2019-11-06邹一军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师生对话自主探究

邹一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教师要在师生对话、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保障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提升学生的语言核心能力。

【关键词】确立目标;自主探究;宽容悦纳;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85-01

一、精准考量学情,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就是要保障课堂教学的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学策略的运用贴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归根结底就是在认真、精准的前提下考量和把握学生的基本学情,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依照学生原有的起点将语文学习落实到位,保障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如在教学吴伯萧的经典游记《早》一文时,很多教师都将借物喻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但这一写作策略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在前面《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就有所体现,在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中也曾经有过正式的接触。为此,教师就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对这一写作策略进行重新考量,对于什么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究竟有什么特点等浅层次的教学板块就可以少涉及,甚至不涉及,而应该将教学的关注重点落实在借物喻人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究竟该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如果将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完全删除或者改用直接表达的方式,那在表达效果上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呢?通过这些问题来让学生认识到借物喻人表达的效果。

二、搭建多维平台,落实自主探究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保持真实性,教师就不能以脱离学生内在的学习方式组织学习,而需要在顺应学生内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设活泼的氛围情境,搭建多維扎实的活动平台,为学生真实、扎实的语文学习保驾护航。

如教学《三顾茅庐》这篇经典小说改编的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着“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作为核心问题,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首先,从自主性层面出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核心语段入手,紧扣刘备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来感受人物特点,并初步感受关键性词语所形成的表达特点;其次,在学生自主性学习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分别围绕着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分析内在个性,并在想象中补充再现人物的语言,从而在更加立体化的方式中进行对话与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彼此吸收、自我调整,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丰富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三、契合认知规律,宽容悦纳学生错误

有很多公开课,师生对话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没有任何的瑕疵和磕绊,但遗憾的是这种看似流畅的课堂更多的是一种虚无,并不是真正的课堂。为此,教师要能够宽容并悦纳学生的错误,甚至要意识到学生的所有错误,其实都是他们真实学习状态的反应,是检测自身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信息,更是课堂教学进行调整的重要资源。

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在理解花儿和儿童之间关系时,很多学生能够粗略地认识到花儿就是儿童,但其共同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从课文中并没有深刻体悟到,这就反应出学生对于描写儿童和花儿的语段,其感知尚停留在机械的层面中,而对于其内在意蕴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关注。为此,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缺陷进行及时调整,将描写儿童和花儿的语句进行统整对比,感受两者之间的区别,使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得到基本保障。

四、针对不同层次,践行多元评价标准

在具体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如在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场景,教师就运用了想象场面、摸准线索的方式,而在学生进行复述之后,教师就从他们的准备过程、复述效果、语言组织和表情动作等,分别对学生的表达进行了评价,让学生有了更为直接地体验,为保障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评价是贴合学生内在学习规律和认知能力的,正是这种运用评价的方式激励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就需要在搭建多维对话通道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课堂教学始终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

师生对话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高效对话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大学师生交往的伦理旨趣与对话建构
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