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性与乡村振兴的实施

2019-11-06潘晓飞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潘晓飞

[摘 要]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得益者,而农村则陷入贫困落后的境地。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农村的贫困落后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短板,乡村振兴的实施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企业等非农群体被更多地关注到,很少有人关注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群体的存在,以及对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本文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困境入手,分析乡村振兴中增强农民主体地位意义与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在尊重农村主体地位与激发农民参与性方面提出参考意见,旨在培育乡村建设主体的自觉性,完成乡村建设由“外部催化”到“内部发动”的转化。

[关键词]农民主体地位;农民积极性;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獻标识码]A

201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4644元,已经跨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地区不管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产业发展人均收入等方面与城市都有很大的差距。为防止城乡之间差距再度拉大,造成社会的撕裂,党的十九大报告前瞻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诸多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很多学者侧重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与路径的研究,重点放在乡村振兴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上。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对农民参与乡村振兴主体的研究。徐勇在1999年就提出农民参与背后的动力主要是为获得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个人私利也可能是集体利益或者团体利益。黄祖辉认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应该是农民,其他的社会主体只是乡村振兴的辅助性力量,农民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应该仅仅作为旁观者和追随者而存在。张天健等认为只有充分尊重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参与其中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现有的文献对农民主体地位以及农民参的积极性的研究较少,对如何激发农民主体的自觉意识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和作用,提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的措施,培育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1 乡村振兴需要激发农民主体性的背景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5.8%、第三产业增长7.6%)。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速从2014年开始持续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农村地区支柱产业的农业增速降低直接影响农村社区的发展,2018年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822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9251,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仅有1461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接近3:1,这是我国长期实施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低,第三产业附加值低且增速缓慢,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村劳动人口外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地区发展前景堪忧。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利用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隐秘的拿走农业剩余而补贴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之间资源流动的藩篱逐步被打破,但是加速了农村资源向城市的流动,逐步形成了农村的 “人财物”等资源全面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的格局,并且这种趋势俞演俞烈。部分学者认为农村是没有希望的,农村是城市的附属,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消灭农村。随着资源的流失,农村更加衰落,农村是没有希望的论述成为不证自明的论断。我国现有人口约14亿,按照现在的城镇化速度,大概到2035年实现城镇化率70%,届时也会有4到5亿人口生活的农村,这4到5亿人口很可能是失去了进城的能力或者是进城失败者。国家财政的作用在于保障这些人基本生活的权利,而不是保证其能够达到富裕的程度。现阶段或者在较长时间内,农村发挥着城市发展的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解决不了富裕问题的农村将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

2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民发挥主体地位与激发农民积极性的意义

乡村振兴在于资源的投入,在于激发各类不同社会主体投入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 3 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2018年国家农林水支出20786亿元,增长9.9%。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农村分布广,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加之多年以来国家对农村投资短缺,在短时间内依靠政府投入解决农村问题是不现实的。实现乡村振兴,要充分重视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之一的地位。让农民意识到乡村振兴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没有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参与乡村建设,那么乡村振兴一直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韩国进行新农村建设持续时间大概有20年,在这期间政府的投入只是占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需要农村社区自己解决,政府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在乡村建设中出力的还是韩国乡村社区的农民。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不应该是政府“大包大揽”而进行的单方面的投资,而应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励农民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通过激励农民将“人财物”资源投入到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农民投资逐步成为乡村建设的主流资金来源,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而国家主要负责战略规划、辅助指导、财政支持的格局。

农业产生的剩余往往以资金的形式通过各种金融途径流入到城市中去,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使本来就“贫血”的农村地区的资源变得更加紧缺。一方面农村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村的自有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出农村,造成农村建设可以使用的资金数量变少和农村地区资金使用成本变高。通过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将流出的资源留在农村成为农村建设的投资。农村地区有大量有劳动能力但是没有劳动机会的人口,还有享受国家保障但是不参加劳动的人口,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可以发挥出这些人口的潜在劳动能力,催生其劳动热情,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国家通过对农村物质资源的投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激发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3 激发农民主体地位与农民积极性的措施

3.1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培育农民主体意识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农村的改革忽视了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关于农村的决策都是政府和少数的农村精英做出的,农村地区“私利”主义盛行,农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下降或者不参加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要增加农民在公共事务决策中的知情权与决策权。农民需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科学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不能由政府或者专家单方面替农民做出决定,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释放农村经济潜力,放松在经济上对农民的管制,充分发挥农民在就业致富方面的潜力,使农民在经营致富上有充分的自主权。乡村振兴需要农民在各个环节的参与,不仅需要农民协调各种资源,更是需要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题参与其中。

3.2 培育乡村精神,激励农民主动性

我们现在所要求的乡村振兴,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还有农民在精神生活上的丰富。所以要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组织农民积极学习吸纳现代理性政治文化,培育农民内在的社会责任感。植根于乡土文化,培育乡土文化精神,宣传鼓励农民对农村社区的感情,进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建设新农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积极性方面,并不是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与我国同属东亚文明圈的韩国和日本进行过一些成功的尝试。强调农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的韩国新农村运动,倡导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日本三岛町提倡的“生活工艺运动”,旨在激发农民传承创造文化的能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都是积极倡导农民参与农村地区的建设,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的是引导辅助支持的作用,最大限度上发挥地区特色和农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去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3.3 通过发展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新中国初期,通過发展合作社,依靠组织化的农民,在物质条件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国的人民公社解体之后,我国的农民在组织上基本上处于分散无序状态,这大大削弱了农村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近年来我国一直鼓励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的创立,鼓励和扶持农民自愿结合起来,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以切实维护自身权益为目的的组织,增强农村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各种措施保障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农民有序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农村社区的潜力,维护农民的权益,并且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顽强,王文彬.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培育:一个尝试性分析框架[J].改革,2019(08).

[2] 徐勇.利益与体制:民主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以湖北省月村村治实验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02).

[3]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04).

[4] 张天健,孙守相.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农民参与研究[J]社科纵横,2019(04).

[5] 蓝海涛,涂圣伟,张义博,周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8(04).

[6] 吴重庆,张慧鹏.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7] 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社会发展研究,2018(01).

[8] 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8(06).

[9] 黄宗智.农业合作化路径选择的两大盲点:东亚农业合作化历史经验的启示[J].开放时代,2015(05).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