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贵州实践”

2019-11-05陈贤刘思哲姜贵和

中国经济报告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陈贤 刘思哲 姜贵和

【提要】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贵州实践”,取得了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生态战略行动、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四大标志性成果,践行了“美好生态成为最普惠民生”和“生态发展成为最大发展导向”的发展理念,积累了“促进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实现总体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前瞻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要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协调,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建设好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公园省”。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贵州实践;逐绿

生态生产力就是生态系统蓄积生态资源、提供生态产品、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生态服务的自然物质运化能力,包括生态本身的物种成長力、生产承载力、植被扩张力、环境自净化修复力等。不同区域的生态具有不同的生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要与生态生产力相适应、相协调,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实现生态现代化,加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实践要求。

生态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崭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变化,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一个根本性变化。贵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中心,以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生态战略行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突破口,以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为引领,厚植生态基础,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谱写了“多彩贵州公园省”绿色发展新篇章。逐绿多彩贵州万重山,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续写新时代守牢“两条底线”的创业史,贵州后发赶超的现代化“黔途”远大。

一、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到再理论”的贵州生态生产力探索实践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贵州人深刻认识到生态恶化是贫困的根子之一,开始启动改善生态环境,着力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拾级而上,引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阔步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毕节试验区的实践探索,拉开了生态文明贵州实践的历史序幕。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创立,成为国家脱贫攻坚的战略试验和贵州脱贫攻坚的重点突破。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和2018年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毕节是西部地区贫困的典型”,也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3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为目标,持续深化“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中探索新经验”的改革试验,加快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步伐,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理念的探索试验,闯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开发扶贫新路子。

1988-2018年,毕节试验区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长至1921.43亿元,财政收入从2.04亿元增长到385.58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30.9万人,83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5.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7元增加到9354元,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90%;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367.9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0平方公里,造林201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56.1%,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8年上升到8年,建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理论探讨,推动了人们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提升。从2009年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布《贵阳共识》,确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开始,连续举办了10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建立了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了生态文明理论的探讨和交流。

(三)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实践再深化,推进多彩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蹄急步稳。贵州从“生态很好,但也很脆弱”的实际出发,秉持“靠山养山”的真谛,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方略,深入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不断绿化贵州大地,集中力量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贵州印发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指引目录,编制了发挥山水环境优势的旅游、大健康、水产业等专项规划。实施绿色经济工程项目332个,实施十大生态扶贫工程,推进千企改造和万企融合大行动。推进贵安新区绿色金融试点改革,推动省属银行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和建立绿色债券项目库,设立大健康绿色产业基金、流域生态环保投资基金。发展林下经济,将林业资源打造成最大的绿色资本、庞大的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建成康养基地100个,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以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478件群众举报投诉件办理为杠杆,推动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十大污染源和十大行业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重金属历史遗留环境问题整治、土地面源污染防治行动、生态敏感区监督管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群众投诉问题整治等成绩斐然。在全国率先实现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加快草海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升。

(四)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理论再提升,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先行先试成果丰硕。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纲,以生态文化为魂,以2020年基本建成生产生活空间更加协调、宜居宜游宜业环境更加优化、质量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探索推进生态技术集成、生态模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制度不断完备、实践不断升级。

贵州以建设国家试点为突破口,着力绿色制度创新、生态法制体系创新、生态政绩评价考核创新。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取消对部分生态功能县和贫困县的GDP考核、增加生态考核指标权重。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损害终身追责等改革试点;率先推行河长制对河流、湖泊、水库的全覆盖;率先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出台省级生态文明法规《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多部配套政策法规;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成立生态环保法庭,率先开展检察机关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改革和探索,组建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保司法专门机构,全省生态保护司法机构达到108个。以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制度、绿色家园建设为抓手,加速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聚焦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发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国家生态重点功能区25个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试点192个。实施退耕还林607万亩,石漠化治理270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6平方公里。确定6月18日为贵州生态日,组织开展河长巡河、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编印生态文明干部读本和学生读本,组织开展生态县、森林小镇、生态村、森林人家等文明创建活动。

二、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贵州实践取得了“美好生态成为最普惠民生”和“生态发展成为最大发展导向”的成就

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贵州实践,助力全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资源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本,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经济成为最可持续的“聚宝盆”,生态产品成为群众增致富的“核武器”。

(一)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发展成果”。通过医治石漠化、水土流失、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生态创伤,贵州实现了山从水土流失严重到一片葱绿,水由清到浊又由浊到清,空气从令人窒息到如今清新爽意,土壤面源污染减量化加速推进。贵州森林覆盖率经历了曲折发展,从1975年的22.8%上升到2018年的57%,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很多乡村通过植树造林脱贫致富。全省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79条河流151个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城市饮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乌江、北盘江注入长江、珠江的泥沙量持续减少,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1.96%和91.49%。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率天数比率达98.2%以上,许多地方成为天然大氧吧、天然大空调。贵阳市的腐蚀性酸雨、刺鼻煤烟味道一去不复返。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资源化,实现土壤健康、瓜甜果香。社会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2位。

(二)生产方式生态化成为最鲜明的经济“发展路标”。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邪路,把“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渐成风气。坚持生态环保理念,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实施,深化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高新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双千”工程,打造十大千亿级产业,统筹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推动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产业加快成长,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推动中心城市留住真山真水,特色城镇靠近真山真水,美丽乡村融入真山真水,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优质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不断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汞都铜仁万山蹚出了资源枯竭区域转型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前三位。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超过40%,环境友好的新经济占比达1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54%。

(三)生活方式生态化成为最普遍的社会“发展共识”。精心推进“6.18”贵州生态日、绿色出行、环保志愿行动等活动,依托美好生态环境生产健康生态产品,通过消费升级促进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耦合发展,多彩贵州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为人们提供养眼、养心、养肺、养胃等健康养生服务。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统揽,扎实推进水电路讯房寨六项小康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力发展小康绿、小康业,建设城乡绿色家园。累计搬迁188万生态易地扶贫人口,留出了生态修复和生态发展空间。累计建设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7个,建设省级康养试点基地52个,可满足近400万人康养需求。实现旅游业持续井喷增长,2018年游客接待量接近10亿人次,总收入9471.03亿元。生态美的贵州,正在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强大磁场。

三、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贵州实践积累了“促进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实现总体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珍贵经验

贵州以实现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关系的总体平衡和生态良性循环为检验尺度,针对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质量下降的生态恶化区域,全力破解泥石流、山体滑坡、遇雨成涝、无雨成旱等生态灾害难题,在问题倒逼机制下促进生态恢复重建,增强生态能力,把生态优势、生态特色发挥出来,实实在在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创造和积累了极为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经验。

(一)坚持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协调,实现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根本方向。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总和。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将难以为继,这个自然生产力核心就是生态生产力。贵州一以贯之强化爱绿、植绿、护绿,顺应自然规律,提高社会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生态“含金量”。强化创新驱动、绿色促动、开放带动、耦合联动,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推动劳动者生态手段与生态目的的统一、现实生存与永续发展的统一、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打造生意盎然的生态系统。着力构建发挥具有贵州山地环境、气候特色、山水特点、物产特质、文化特征的农工商三产融合产业体系,促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释放生态红利。全省依托独特气候温度湿度、光照和水土特质,利用50多种辣椒品种优势,开发辣椒制品50多种产品,发展辣椒产业500万亩,覆盖100多万农户,椒农人均收入2500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毕节白萝卜漂洋过海登陆迪拜,凯里酸汤鱼香飘神州,大方豆腐豆棒豆皮豆豉巴等“豆这一家子”风行天下,238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力驗证了“一方水土出一方风物”的真谛。威宁充分发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夏秋冷凉蔬菜生长的地理环境优势,把白萝卜、白菜、莲花白成规模打进东南亚市场。

(二)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根本路径。贵州坚持不懈探索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化、生态资源产业化、生态产能的现代化。坚持把绿色作为标尺、严格执行绿色准入,向绿色要效益、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向绿色要财富、加快发展壮大绿色产业,把绿色作为底色、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探索创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技术、发展方法、发展载体,构建健康产业生态。务实推进节能减排、低碳生产,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构建产业生态化机制,催生了“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的成功经验。赫章核桃成为脱贫致富“核武器”,赤水金钗石斛让“石头开花”,贵州“绿宝石”成为全国绿茶的耀眼明珠,全省竹产业、油茶产业、刺梨产业、茶产业、药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乘风破浪,“一县一业”风生水起。发展生态化、无公害的精品果园708万亩,价值168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825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的45.6%,清洁能源占比节节攀升。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占比达到了45%。

(三)坚持通过综合治理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资本扩张力是根本保证。贵州厉行生态“生命有机体”综合治理和科学治理,推动发挥生态优势、增强生态承载力、蓄积生态资源的发展。着力构建党政齐抓共管、群众积极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大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推进水利、生态、石漠化三位一体治理,推动生态法治、生态德治、生态自治“三管齐下”,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蓄积木材、生产肥料等基本功能,提高森林覆盖率,靠生态吃饭的基础越来越厚实。毕节试验区探索出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种地埂树系带子、坡地种绿肥种草铺毯子、基本农田科技兴农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的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五子登科”经验。贵安新区率先在全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试验探索,百里杜鹃创新推进“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的建设实践。赤水丹霞地貌、荔波茂兰和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地貌、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等4个生态特色鲜明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证明贵州通过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结出了丰硕成果。

四、深化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在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上面临的主要难题

回顧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多彩贵州的“生态美”还没有得到全面认识、全面保护和全面开发,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一)理论认识滞后,在发现“生态美”上有所不足。一是对自己的生态优势看不清,对运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智慧发现贵州生态美的特点特色、特征特质等优势还不够,不善于从对生态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把握中看透大自然的一切美所具有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等先天价值。二是对生态发展的趋势看不准,不善于从人们对气候、风景、风情、风物等养眼养胃养心养生等生态产品需求中把握发展趋势,看不准生态产品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必备要素这一发展趋势。三是对促进生态优势与趋势相结合的发展路径看不透,难以深刻洞察独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各美其美,促进优势交换、取长补短的美人之美,形成开放包容、成果共享的美美与共的生态发展格局。

(二)政策支持缺失,保护“生态美”不周。一是从上到下千条线“各行其是”,一根针软弱无力,“千条线”与“一根针”难以有机衔接,造成各种生态政策在资金标准、检验尺度、运行体制等方面的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二是从左到右有关部门“各管一段”,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的管理要么有始无终或有终无始,要么“九龙治水”导致神仙打架,要么无人问津酿成“公地悲剧”。三是跨区域的流域行政管理体制导致首尾不能相顾,江之头的生态屏障建设、江之侧的生态利用、江之尾生态补偿等环节难以一体化布局、一条龙运作,对生态的正外部效应坐享其成的多,积极主动植绿护绿的少,出现了保护生态的穷、享用生态的富等等问题,对山脉山系、河流峡谷、村庄村寨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等相关生态治理的政策制度亟待完善。

(三)产业简单粗放,开发“生态美”不够。一是生态产品概念比较狭窄,除了生态的直接原生产品、种植产品、养殖产品外,对生态的延伸产品、带动产品、服务产品缺乏定义定位,生态产品不够丰富。二是生态产业比较单一,还没有实现从产品经营到环境经营的提升,没有广泛实现从一产产业到六产产业的业态转变,农旅文养医融合,大农业(农业、林业、渔业带动产业、衍生产业、服务产业)、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大医药相辅相成的生态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打造贵州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等具生态美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任重道远。三是生态经营模式落后,“提篮叫卖、路边小买”的小农经营与“大进大出、标准规范”的市场经营形成巨大反差。生态化的绿色经营理念和绿色经营机制,还没有有效地植入或融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消费等全产业发展环节,特别是生态产品“送出去、请进来、带着走”的经营模式还难成气候。

五、突出“逐绿多彩贵州万重山、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深化生态文明贵州实践的前瞻思考

前瞻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要从贵州山地占92.5%的实际出发,紧扣把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成为美好生活的生命线、幸福线的目标,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夯实绿色根基,针对“不周、不足、不够”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协调,畅通生态发展政策路径、技术路径、市场路径,借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武装生态美,打造百姓富、生态美、产业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加快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多彩贵州公园省”。

(一)坚定生态生产力发展理念,植根贵州“生态美”确定生态文明实践逻辑。一是总结运用毕节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生态战略行动、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宝贵经验,弘扬中华民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综合施策,坚持做到道法自然,逐绿万重山,发现贵州地理经纬度、海拔高低度、空气温湿度、文化包容度、自然风光美誉度的价值,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二是树牢和践行“靠山养山、靠山吃山、靠山用山”理念,把山脉山系、河流流域、山水城镇和田园乡村作为一个可再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产品精心保护,精心规划,精心建设,养出好山水,唱响贵州“山歌”,实现生态圈、生态链良性循环,促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三是坚持“顺木之天,而致其性”的战略定力,重点发现生态圈薄弱环节补短补强,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扩张力,着力发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优势,彰显地理风貌、历史风物、文化风情、山水风光、环境舒适等生态特色优势,发展种养殖经济、森林经济、气候经济、人文经济、旅游经济,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二)整体开发利用“生态美”资源,丰富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一是开发新生态产品。在开发特色风物、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等传统地标产品的同时,顺应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消费需要,科学开发生态要素所蕴含的生态产品,把风物特产、风情文化、风景旅游的生态服务产品多样化、多元化,具体转化为地方性、民族性、历史性、民俗性的特色美食、特色建筑、特色工艺、特色村庄、特色诗书画艺等生态衍生产品和生态延伸产品。二是培育新生态产业。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培育发展适应贵州山地生态特色的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大物流产业,具体开发森林养生、水体养生、农耕体验、山地运动康养、草食畜牧食疗、中医中药疗养等产业,推进山地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直接产业、生态服务衍生产业、生态消费带动产业的共生发展。三是创新生态生产模式。构建政府、企业、市场、群众的同频共振的开发模式,深化改革开放和生产创新,让蓝天洁地、青山绿水、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民俗村寨等生产资源资产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新科技融合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物联网,实现生态经营供需精准匹配、货畅其流;依靠生物科技实现生态资源利用的精细化,实现生态产品物尽其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统筹经营,实现田园风光、民族风情、特色村寨一体发展,风物特产、风景山水、风情文化融合发展。用好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导向机制,把每一个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起来,升级专业合作社,并借力“双千”工程把乡村孵化成生态企业,引进现代化生态企业,把生态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强起来。

(三)提高社会生产力“生态美”含金量,促进生态生产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是培育生态生产高素质劳动者。牢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教训,大规模培训生态化的劳动者,重点推进技术素质提升,管理能力培养,运营水平提升,切实转变生态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闲置、生态产品贱卖等不可持续的生态管理行为,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劳动者,提升认识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产、运营生态资本的市场技能、生产技能、服务技能,用好生态化的生产促进杠杆,发展具有生态决定性优势的特色产业。二是发展生态生产设施和装备。围绕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顺应自然规律,建设完善进行生态生产的基础设施,研发制造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生产工具、技术装备和成套设备,提高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为生态化消费提供适销对路的生态产品。三是拓展生态生产广度和深度。抢抓大扶贫政策机遇,用好大数据技术路径,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把生态的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空气净化、气温调节及由此形成的生态链上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出来,把生态养眼、养心、养肺等休闲养生、康复疗养、疾病防治、劳動锻炼等功能发挥出来,让土地生金、生态结果,把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美丽乡村变成“聚宝盆”,让生态农业、旅居康养、森林休闲、乡村旅游成为“摇钱树”。

(四)推进生态环境自治德治法治综合治理,有效推进“生态美”资本保值增值。一是强化党政引领完善生态法治。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和法治架构植入贵州生态环境治理的始终,促进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全面推进,为实现生态高水平的人与自然两大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完备的法治保障。二是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生态德治。遵循自然辩证法则,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是健康的根据、长寿的基石”的价值理念,营造全社会低碳出行、环保式生活的良好氛围,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养成靠山、爱山、育山、护山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律,进而养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习惯。三是突出群众主体厉行生态自治。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职责,作为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合作经营的重要任务,作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道和资助形式,坚持以乡村广大群众为主体,把基层组织的力量与广大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生态环保落小落细落实。

(五)高扬生态文明指挥棒,推进形成“生态美”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依靠完善生态制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最有力的生态建设促进措施,最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最持久的生态补偿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包括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在内的政策支持、扶持、奖惩激励体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擘画生态发展政策路径。二是依靠生态技术进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紧扣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健康生态食品药品饮品用品产业,巩固提升烟酒茶药食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数据信息、5G互联网、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循环链接,顺物之性,着力发展绿色工艺、绿色技术、绿色工具、绿色材料,探索走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发展技术路径。三是依靠市场价值杠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活方式。建立全民造林绿化、环保低碳行动、垃圾减量等个人生态积分榜,量化“山上层林尽染、水中鱼翔浅底、城乡鸟语花香”的个人贡献份额,通过市场交换买卖积分和绿色提现,培育全民靠生态、爱生态、护生态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规范,推进爱绿护绿、污染减量的绿色生活方式全覆盖,创新生态发展的市场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崔克亮)

Abstract: "Guizhou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achieved four symbolic achievements, i.e. Bijie Experimental Zone, Guiyang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ig Ecology" Strategic Action, and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perimental Zone. It has implemente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beautiful ecology becoming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the people", "eco-development as the dominant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material energy exchanges, achieving overall bal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a forward-looking view to "Guizhou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 must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composure with ecology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further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promote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ecologicalization, protect and develop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and build a "Colorful Guizhou Provincial Park" with wealthy people and ecological beau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GuizhouPractice; Gradual Greening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