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相关问题

2019-10-30宋瑞崔海源马云涛黄雪怡刘佳怡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0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宋瑞 崔海源 马云涛 黄雪怡 刘佳怡

摘 要: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过程中蕴藏着不小的风险,需要我们清楚的认知并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近些年火热应用的“闪付”银行卡和刷脸支付,存在着被隔空盗刷以及信息泄露的严重风险,需要我们提高人脸识别技术,整治不合法POS机乱象,充实生物特征库,完善安全体系,甚至需要政府的介入,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更好的转型,从而保证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及资金安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闪付;刷脸支付

众所周知这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早在1997年便认识到了将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重要性,由招商银行带头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并不断推出各种网络业务,后不断与第三方支付进行“较量”,不断完善了自身的系统和体制,至今已经有了可观的时代化成就。但发展中不免有些美中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去思考。

以银行为例,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产品,其中出现了不能完全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及资金安全的产品,比如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推出的“闪付”银行卡。这是一种带有“闪付”功能的芯片卡,借记卡,信用卡等都可以拥有这种功能,而且此种功能是银联银行卡的基础功能,是默认开通的,除免密接触即可完成付款的功能之外,重点在于“云闪付”这项功能,可以实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线下非接触支付,还支持远程在线支付,只需要有一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一张银行卡,在手机银行客户端即可开通,非常简单。在“云闪付”操作时,只需点亮手机屏幕并靠近带有“云闪付”标志的POS机即可完成支付。这一功能极大的缩短了支付流程,但一些不法分子恰恰利用了这种便利,私下获取到不合法的POS机,找机会接近人群,携带“闪付”银行卡的人便不知不觉的被免密盗走了卡里的钱。即使银行全额投保银行卡支付小额免密功能,在核实资金非本人消费后,全额赔付损失资金,但由此也折射出了不小的社会问题。我们不仅要提高POS机的操作安全性,留给消费者充分的便利与安全,另一方面,还需要整治非法POS机这一乱象。

此外,还有近些年非常火热的刷脸支付,其1:1比对的误识率已低于十万分之一,足以达到商用标准,所以各大银行纷纷开展小额刷脸支付试点,以便让顾客有更好的交互体验。但事实上,刷脸支付技术还没有高度成熟,其中还蕴藏着一定的风险。首先,人脸识别的应用难点在于支付环节的应用安全性要求更高、线下场景更复杂,其中长相相似的“双胞胎”问题,以及用户整容或是严重受伤导致面部改变的问题,还不能很好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已有的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完善面部、虹膜、声纹等生物特性的数据库。其次,第一次人脸识别认证存在着身份证或者在金融机构开户的核实基础,依然依赖原有的认证系统,如公安部门身份证信息系统、金融机构账户认证等。以我们身边现象为例,机场总是将人脸识别与身份证进行对比,来确认身份的一致性。人脸认证也是如此,首次认证就是一次人脸信息的收集行为,这是刷脸支付的一个前提条件。每一次刷脸都需要和第一次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只有达到一致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支付行为。我们要更好的解决首次识别的依赖性问题,就需要在支付行为前添加一项专门收集用户初始人脸信息的步骤,从而更好的保证之后的人脸认证成功率。最后,最令人关注的问题还是刷脸支付过程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因为刷脸支付依托的是人脸识别技术,其中大多为人脸生物信息的应用,而生物信息具有固有性,导致采集和储存方式的选择过程中产生问题,因为这个时代信息泄露的风险很大,一旦用于储存用户人脸信息的生物特征库被攻破,导致大规模的隐私泄露,被不法分子掌握并还原这些脸部识别信息后,可以直接获取被害人的账户及密码,轻易地盗取资金,甚至引发人脸识别的系统性风险。而且面部识别信息具有不可更改和唯一的特性,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解决,相较于密码信息泄露后的更改密码,我们不可能做到“变脸”,这就需要我们研发更高安全性的数据库,充分利用數据加密等技术来保证数据安全,只允许其用于执法机构办案、身份认证、刷脸支付等合法行为。

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的前景还十分广阔,企业进一步完善安全体系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稍加监管,将有不可估量的未来,令人充满期待。

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
湖北省P2P借贷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中国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轻资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