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族谱文化资源提升教育力

2019-10-23唐颖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族谱德育课程

唐颖

学校德育要从远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在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感的同时,通过创设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强化,在强化中内化,达到知、情、意、行和教、导、学、做的有机统一,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我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史氏族谱文化,从中挖掘具有德育成分的内容,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与时代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扬时代新风,开辟德育新途径,激活学生美好的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位与审美情趣。

一、环境布置熏陶情感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良好的校园环境有一种隐形的教育作用,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我校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电视、黑板报、《春芽》报等载体,因地制宜地,通过漫画、手抄报,版面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和族谱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与人。在学校综合楼一楼开辟族谱文化长廊,在四楼开设族谱文化展览馆,把史氏列代名人的故事、重要事件、图片及小记者采访史氏名人的稿件陈列其中,使文化长廊、展览馆、橱窗等成为融历史、文学、艺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地,为学生开展选择、互动等实践活动提供时空。“我们不是要等学生有了某种品质才来创建相应的环境,而是要首先创建一种环境,一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环境,一种能使学生按教育者的意图转变其思想言行的环境。”“以文而化”开启其智慧,为学生一生奠定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二、阵地搭建涵养品德

1.以学科建设为主渠道,采用“学科+”模式进行价值观的渗透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我校将族谱文化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采取以“教材为载体,课堂为突破口,族谱文化体验、感悟为着力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品德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涵养。如在教完《船长》一课时,学生知道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如,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针对学生情感正当时,老师及时出示了史氏家族的名人史贻直的故事,知道了他才学品行名冠一时。他在朝中关于选拔人才,处理民政方面的建言,被清朝定为国策,他为人清俊而高洁,举止审慎而文雅,由于他的杰出貢献,他在朝廷获得的恩荣是近古所无。最后让学生对两个人物进行对比得出了人应有的宝贵的品格——责任、正义。事后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虽然他们两人所处的国家、时代、社会不同,但他们有着同样的情怀,在大义面前,在危难时刻,心中有他人。他们同样是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语文的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人本主义思想内涵,把族谱文化中关于史氏名人的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写读后感等形式,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真正达到“文以载道”的目标。

2.以主题教育为抓手,采用“技术+”形式进行价值观的认知

主题教育活动是学生进行行为教育的重要阵地,我校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把族谱文化中的“仁、智、礼、义、信”中德育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技术+”形式,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用浸润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如:晨会课,采用微解读与时代相结合,把史氏名人的美德事迹制成动漫,每周一主题。让学生观看后结合时代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如关于节约问题,我们就把历史上史家关于节约的家训作为话题,在讨论中对古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生说虽是一粒米,在现代农业中显得微不足道,但他也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与成果,我们应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爱粮节粮成为社会优良风尚。从每个人每个家庭做起,养成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外出就餐不过度消费,剩饭剩菜打包带回,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增强了他们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3.以实践活动为支点,采用“活动+”方式进行价值的体验

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增强学生的生活历练,丰富和发展书本理论知识。学校坚持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教育支点,从族谱文化中寻找营养,以研究性学习进行系列实践活动,突出了教育的时效性。如针对家风的教育,我们结合族谱文化知识,以《说名道姓》为研究性主题,组织调查自己姓氏起源、变迁。寻找本姓氏中历史名人及其生平与贡献,再由姓氏文化拓展到“寻找家风、家训、家谱”的调查,让每个学生了解自身的血脉史,增强家族凝聚力,更好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树立“大我”观念。为自己的努力学习找到精神支柱与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课程拓展内化行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为了适应德育教育新形势,创新德育工作新思路,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对乡村少年宫社团项目进行课程开发。让师生感受族谱文化道德的影响力,使价值观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更显活力。

我们的课程主要分为阅读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有:从史氏族谱及史候祠中寻找德育小故事、名人名言编成族谱文化课程;在国学中挖掘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便于小学生阅读的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名家名篇国学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节奏,设置面向未来的德行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一、二年级主要是以阅读国学课程和了解史氏名人等启蒙读物,旨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童心,心存善念;三、四年级主要诵读经典,以活动课程为主,开展立志教育,养德与正心;五、六年级主要是以实践活动课程为主,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与修炼,培养学生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初步形成正克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整合各方面师资力量,除合理安排校本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辅导教员外,还聘请史氏研究会的成员到校做志愿辅导员,如我们聘请了史氏八卦埭头会长担任武术教练。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家长义工担任其特长学科辅导员……辅导老师有的通过说、唱、舞等形式来宣传我们史氏列代名人的名言、家风、及史氏祖训;有的以武术形式,健身强体;有的以手工形式,寓教于乐;有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带领学生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所有的授课形式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不同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内生力,提升教育的魅力。

要使一种传统美德真正得到传承,关键要让传承变成自觉。我们立足校园,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立足课堂,与课改相结合;拓展体验形式,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构建看得见、摸得着、能探索、有意义的物化教育平台,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让道德品德得到涵养,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力。

猜你喜欢

族谱德育课程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