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浅思

2019-10-23崔海健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

崔海健

【摘   要】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行为习惯的培养挑战性相对更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存在着较大地行为习惯养成空间。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开辟的空间和途径应当是:认识生成、行为养成、习惯形成。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行为习惯的培养挑战性相对更大,因为农村的教育环境相对没有城市居民那样严格,一些农村习俗与习惯,农村孩子的父母的教育认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作用相对不明显,有时候还存在一些负作用。很显然,无论是从行为习惯养成的角度,还是从行为习惯矫正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学校教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学科教学空间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显性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开辟空间,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更加应当存在着较大的行为习惯养成空间。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法治意识的学科。行为习惯与道德和法治同时相关。从行为习惯的直接认识角度来看,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当认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天然地联系的时候,可能就是行为习惯培养的思维被简化的时候,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联系,但前者并不必然导致后者,要想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开辟行为习惯养成的空间,关键还在于在前者的实施中,发现并把握后者培养的机会。

在《我们不乱扔》的相关内容教学中,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当提供两种情境让学生比较时,学生通常可以从脏乱差与整洁的教室、运动场地、河流的比较中获得后者应当被“喜欢”的认识,但需要注意的是,“认识”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习惯”的养成,因为后者更多的是在“行为”的积累中形成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开辟的空间应当是:认识生成、行为养成、习惯形成。

二、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行为习惯培养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行为养成的关键期,有教师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可以尝试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同伴影响、角色扮演及多元融合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让习惯养成教育这一目标落地生根。其实,这样的思路与笔者的上述思路也是重合的,现就以《我们不乱扔》这一知识的学习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不乱扔的行为习惯。

“乱扔”这个坏习惯,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更容易养成。因为农村的空间对学生的乱扔几乎没有限制,任何一个垃圾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有乱扔的可能,这就意味着学生的“不乱扔”的行为习惯养成更加困难。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当给学生呈现脏乱差与整洁的教室、运动场地、河流知识时,教师就需要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认识到前者的形成,正是由于生活中的“乱扔”,这首先是一个认识生成的过程。

待认识形成之后,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形,设计一个体验过程。如让学生在教室里走两圈,或者在校园里转一转(两节课衔接教学),让学生去观察自己的校园。考虑到空间限制的原因,笔者选择了前者,但特别做了一项工作,就是不强调在教室里转的目的,就只让学生走起来。起初有学生感觉纳闷:教师让我走干嘛呢?待学生产生疑惑时,笔者再在黑板上圈画“不乱扔”,然后意味深长地看着学生,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他们会低头看自己的座位之下,看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看有没有乱扔的垃圾,这就是一个通过实际体验促进行为养成的过程。

其后,教师要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长时间关注、提醒学生,通过行为的重复,来使得养成的行为变成行为的习惯。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良好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同时结合学科教学也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三、行为习惯培养本质是道德与法治渗透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本身有着显性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行为习惯养成固然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想将其作为教学的目标时,还是存在着学科教学目标与行为习惯养成如何互相融合这一问题。

就笔者的经验而言,两者的结合更多的应当选择“渗透”的思路。实际上,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与法治意识,原本就应当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这就意味着不是空洞的说教,更加不是知识的机械背诵),在这样的过程中将行为习惯养成有效渗透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考验着教师的“渗透”技术。

从笔者的实践来看,有效的渗透途径,还是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需要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产生正确的判断,看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行为习惯是需要修正的。这样学生容易对这些言行形成高度的注意,进而生成有效的判断,待学生有了这个意识时,再渗透进正确的行为习惯思路,并对正确的行为进行重复,那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成为可能了。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是可行的,是应当坚持实践的。

【参考文献】

[1]毛羡清.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師道·教研,2017(6):13.

[2]王蕾.好习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观察,2018,7(24):83-85.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