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苓散加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合并脂代谢异常效果研究

2019-10-23燕树勋陈亚琳

陕西中医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臀围五苓散肥胖症

万 红,燕树勋,周 媛,陈亚琳,闫 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郑州450000)

肥胖症作为一组常见的代谢症群,是人体脂肪储存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引起体重、腰围、臀围等异常升高,身材外型显得矮胖、浑圆,脸部上窄下宽,双下颏,颈粗短,向后仰头枕部皮褶明显增厚。目前成人正常体重范围为18.5≤BMI<24kg/m2,BMI≥24kg/m2时提示体重超重,当BMI≥28 kg/m2且无明显病因时称为单纯性肥胖症,且此类患者多合并脂代谢紊乱[1]。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正式将“肥胖”定性为一种疾病,是增加慢性疾病风险和社会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对患者日常健康生活质量造成消极影响[2]。有文献[3]指出肥胖症和二型糖尿病(T2DM)密切相关,积极治疗肥胖症是防治T2DM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尝试从中医药角度运用五苓散加味联合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4例单纯性肥胖合并脂代谢异常患者,其中肥胖症经系列检查无明显病因,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症,BMI≥28 kg/m2,且甘油三酯(TG)≥1.7 mmol/L或血清总胆固醇(TC)≥6.0 mmol/L。中医辩证分型为脾虚痰湿型,形体肥胖超重,肢体浮肿,精神乏力,胸闷气短,汗出异常,可伴有腰膝酸软、眩晕、面色少华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所有患者均知晓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或其他恶性肿瘤、近2个月内接受过相关减肥调脂治疗、哺乳妊娠期妇女和精神意识障碍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随机单盲将84例单纯性肥胖合并脂代谢异常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7~58岁,平均(41.68±8.03)岁;肥胖症病程4~17年,平均(6.88±2.37)年;高脂血症病程5个月~11年,平均(4.84±1.50)年。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26~61岁,平均(42.07±7.96)岁;肥胖症病程4~15年,平均(6.83±2.41)年;高脂血症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79±1.5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肥胖症病程、高脂血症病程方面分别相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组均衡可比。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减肥干预措施,包括开展疾病健康教育、合理饮食指导、建立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等,制定适度运动计划表,包括散步、晨跑、游泳等有氧运动,1次/d,30min/次。同时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023370),0.5 g/次,3次/d,共持续治疗8周。

2.2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五苓散加味治疗,组方:茯苓20 g,山药、白术、薏苡仁各30 g,泽泻、猪苓、山楂、知母各15 g,生甘草、桂枝、荷叶各6 g。煎制300 ml药液,分早晚2次温服,1剂/d,共持续治疗8周。两组治疗期间均禁止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服药谨遵医嘱,嘱咐患者到期门诊复查。

3 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治疗前后体重、腰围、臀围、BMI等体格指标;检测TC、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变化,仪器采用德国SIMENS公司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体重减轻5~6 kg或BMI下降≥4,且TC下降≥20%和TG下降≥40%;有效:症状体征有一定好转,体重减轻<5 kg或2≤BMI下降<4,且10%≤TC下降≤19%或20%≤TG下降≤39%;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加重,体重、血脂变化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校对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性后组间相较行独立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体格测量指标比较 组间治疗前体重、腰围、臀围、BMI指数差异比较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腰围、臀围差异比较不显著(P>0.05),BMI指数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重、腰围、臀围、BMI均有明显下降(P<0.05),和对照组相比较,也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体格测量指标变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较,△P<0.05;与对照组相较,▲P<0.05

2 两组血脂测量指标比较 组间治疗前TC、TG、HDL-C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TC、TG、HDL-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TC、TG、HDL-C较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测量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较,△P<0.05;与对照组相较,▲P<0.05

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显效15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76.19%。组间相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讨 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运动减少和饮食习惯改变等,肥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甚至低龄儿童发病也不少见[5]。有流行病学[6]报道显示和2006年相比,昆明市2016年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达2.09%,10年间增幅高达33.97%。肥胖症对人体增加罹患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糖脂代谢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风险[7]。杨香玉等[8]报道发现BMI、腰围或腰身比异常和T2DM发病密切相关,若同时存在上述3项异常,T2DM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还有报道[9]指出中国1990~2013年间15岁以上人群高BMI所致死亡的速度呈上升趋势。

祖国中医并无“肥胖症”一词记载,根据描述认为单纯性肥胖症归属于中医学“水肿”、“痰证”等范畴,多和长期饮食不节如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等有关,古籍《素问·奇病论》记载“此肥美之所发,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此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阳气虚衰和先天禀赋不足也是其发病原因,导致脾胃虚弱、阴阳失调、正常运化受阻,久之体内痰湿淤积形成脂膏,而气血运行不畅,肝气郁结,三焦枢机不利,致浊液膏脂无法排出体外,久之成病[10]。因此此症当以益气健脾、温阳化气为治疗原则[11-12]。

五苓散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五苓散主之”,是历代医家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经典方剂,对小便不利证等病症效果较好,一直沿用至今。方中茯苓、泽泻、薏苡仁等温阳化湿,通利上中下三焦之枢机,白术、山药、知母等益气健脾、运化有司,山楂利湿调脂等,诸药配伍药效更佳[13]。现代药理学证实五苓散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改善因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等,使全身津液分布恢复正常,减轻肥胖水肿症状。此外五苓散还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过敏、抗炎及镇痛等作用[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8周后体重、腰围、臀围、BMI和TC、TG、HDL-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总有效率达92.86%,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6.19%(P<0.05),和闫爱珍[15]研究相吻合,说明单纯性肥胖症合并脂代谢异常患者在常规减肥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联合五苓散加味治疗可增益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肥胖症状和脂代谢紊乱状态,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此外观察组治疗期间未见不良症状,说明联合五苓散加味治疗不增加药副反应,此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猜你喜欢

臀围五苓散肥胖症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阴阳互引”隔姜灸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臀围松量对女裤裆部特征的影响分析与模型构建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五苓散治盗汗
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腰围/臀围比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与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浅析下肢动作对裙子结构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