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管理现代化价值转向及实践路径研究

2019-10-22吴殿倬王福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育管理高校

吴殿倬 王福君

摘要:在新时代语境下,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我国社会现代化演变到教学管理现代化,呈现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是历史与时代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要从多角度出发,结合教育、社会等层面来理解。可以说当代教育管理现代化是兼顾公平与效率、以人为本、注重流程的价值轉向的过程,因此,为有效实现“立德育人、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应立足于教育管理现代化价值转向的诸多实现路径,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又快又好地发展,推进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进程。

关键词:教育管理;现代化价值;高校

doi: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08.03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8-0132-04

新时代是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攻坚阶段。中国共产党曾在诸多重要会议中反复提及推进制度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生产现代化等社会现代化建设,以期全面推进新局势语境下我国各领域现代化发展与社会建设进程。然而我国社会体系并非由单一元素构成,而是综合多领域、多元素、多学科、多思想的人类经济活动共存体,需要结合教育、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然而,教育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又有着紧密的关联,存在着反促进与包含的演变逻辑,二者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又相互发展。体现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变化过程。

一、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逻辑线索

(一)科学内涵

从当代科学体系来分析,教育管理现代化逐渐演变为理性化的概念,特别是随着学科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含义更具规范性内涵。从构词角度分析,教育管理现代化由教育、现代化、管理等偏正短语组成,其中教育是指以学习者为行为对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综合性社会活动;现代化则是指依托社会活动而存在的发展趋势,是借助现代科技文明、数字文明对传统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力改革。因此,教学管理应是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推进社会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发展过程。程可欣( 2017)认为社会发展是以经济为核心的组织结构,逐渐复杂化的态势。是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的有效合理运作,管理的概念日益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逐步由传统的组织过程发展为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目标化的协调过程,是当代社会发展与运作的关键条件。因此,教育管理是指依托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学习者心理与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实现终极教学目标与教育总方针的行为。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是当代教育管理的关键内容。

(二)逻辑线索

教育是驱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活动,是归属于社会体系的复杂组织架构。而社会则是由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元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因此可以说,其它结构与社会系统属于蕴含与被蕴含、交互影响、彼此关联的关系。社会发展以时间为轴,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有了新的追求和新的面貌。在十九世纪初期,现代性逐步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状态,现代性的面貌要求社会发展的革新,因此诸多学者将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称为现代化。简而言之,现代化是人类改变社会体系进程中,促使社会诸多层面发生转型,获得新的思维模式、发展模式及行为规范的总过程。层次理论指出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生活的需求与盼望,必然促使社会的快速发展。而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院校教育也发生着教学体制与学习状态的变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然需要管理体系的引入。总而言之,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演变逻辑是从社会现代化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再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教育、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现代化融合与发展,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大量本领过硬、理论扎实、高素质的人才。换言之,以育人为目标的高校教育终将推进人才的现代化,从而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管理”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元素,从上世纪初期便普遍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对管理现代化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与标准,使之成为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的驱动作用。所以,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变革,落实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复杂的教育语境下,教育现代化需要依托教学管理模式推动其科学合理的发展,使其在制度的保障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为社会人才培养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钱耿(2016)认为,教育作为交流沟通的“模态”,其现代化的进程便是教育管理的进程,所以教育管理现代化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源点与力量。因此,教育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教育管理基础上的,以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增强教育管理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价值转向探析

(一)由工具理性到人本理念

理性是存在于哲学领域的理论概念,是概括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精神状态,然而当理性增添了功利色彩后,理性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影响社会活动中的人获取合理的价值收益。在工业发展模式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为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活保障。然而由于功利因素的影响,资本家榨取劳动力的现象愈演愈烈,迫使普通劳动者剩余价值被压榨殆尽。对此,马克思将其称为人的异化。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则称其为“单向度”,可以说这些均是理性异化的体现。韦伯却鲜明地运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来阐释以上表现。其中工具理性是指在强调追逐利益,实现效益最优化的基础上,强调目标快速完成的现象。在教育教学层面,工具理性是指过度追求目标的管理方式。然而过度关注目标的路径,显然会忽视教学管理的本身。以教学功利性的隐性表现来获取当代社会诸多主体的满意,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快速腾飞,存在技术性、工具性“管理严重”的问题。陈恒(2016)认为工具理性是对人本价值的忽视,特别在教育教学管理层面,一味地追求教学管理目标的快速化、可实现化,终将造成教育管理活动的片面化与局限化。然而在新时期视域内,高校教学管理无不蕴含着人文关乎和人本理念,时刻以学生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并调整教学管理目标,相继构建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鲜明地体现着教学管理价值由“工具价值”转变为“人本价值”。

(二)由效率优先到公平公正

教育部针对基层教学管理,相继提出“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指示。考虑到各地高校的差异性,应拓展地方管理权限,增强地方管理与办学积极性,促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然而在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下,地区和城乡的教学质量差距逐年增大。2003年我国教育部对此明确指出,乡村教育应由地方相关政府及主管部门负责,以县为主,实施分级管理,全面优化城乡教学质量,缓解城乡教育教学不公平问题,确保效率与公平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扶持的。在新时代发展语境下,我国教育部逐渐认识到效率与公平是有机的整体,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断深入对教育公平与教学效率的认识,结合时代发展规律与传统教学管理优势,发展我国教育教学本身具备的可操作性功能,以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效率,以效率维持教育公平,相互扶持、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城乡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将城市与乡村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信息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各大高校或地方院校实现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理论上的公平与公正,进而推动我国教育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高儒林(2018)针对分级管理做出详细的阐释,即分级管理是有效处理教育管理层级关系的关键原则,严格要求职务到人、责任到人,明确各层级的领导与管辖关系,逐步形成从高层到基层,从宏观到微观的等级链条,以此规避多层领导所带来的管理缺位问题。因而以县为主、以市为主的分级管理制度,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以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充分体现着我国教育管理现代化由效率优先转变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过程。

(三)由教育管理结果到管理过程

我国传统教学管理是以“管理结果”为导向的教学体制,是以统筹教学客体发展规律为手段的管理过程,虽然我国教育管理体系中存在“过程管理”概念,但其实施过程完全是服务于教学结果。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学管理过于注重管理的效果与效率,缺乏对管理过程的有效关注。教育管理“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结果与过程的整体性。这种T具理性与教育管理的人本理念相背离,将管理结果作为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的核心,并认为管理过程包含在教育结果中。林藻(2017)针对该问题指出,当代教育管理“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源于管理者缺乏对“过程”与“结果”的辩证认识,是将“过程”与“结果”概念相互混淆的客观体现,即结果是过程的发展,过程是结果的成因,二者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彼此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然而问题的症结并非对二者概念的区分,而是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对二者的重视程度。受工具理性影响易造成对结果的盲目追求,而对过程的重视,则是从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学习规律以及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解决学生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为取向,充分挖掘教育管理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以此通过推进学生全面成长,推进教育管理结果的达成。白长苏(2018)则认为教育管理过程是蕴含多个管理结果的教学整体,是包涵管理总体目标、学生个体发展目标、时代变迁动态性目标的集合。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以总体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个体教学目标为前提,在不断解决学生在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中,实现对最终教育结果的达成。因此,关注管理过程是对多个管理结果的注重,是从点到线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生与管理者友好、合作、互助的管理模态。

三、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实现路径

(一)健全管理法制

依法管理是国家参与教育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依托我国现行的法规政策,通过遵循法律的相关要求而构建的教学管理机制,用以保障教学管理规范性与合法性,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首先,加强有关法规的修订与构建力度。依法管理的基础是有法可寻,近些年,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针对校园管理法制化问题组织并开展诸多实践探索工作,逐步形成有助于高校或地方院校加强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我国可汲取相关管理制度的精华,使其上升为意志层面,以法规制度的方式将其明确下来,为校园教育管理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其次,落实有关法规,提升教育管理行政能力,落实“执法必严”。对校园教育管理中出现的违法问题应从严处理,对违法行径要依法问责,严肃处理违法人员,以此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管理效力。最后,增强法律法规校园宣传力度,促使以“依法管理”为内核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依法管理”的影响力取决于管理者与学生的懂法、知法程度,因此,院校要充分提升法律政策宣传力度,在社区、高校内组织普法座谈会,在普法的过程中,使管理主体对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重新的认识。从而优化教育管理“依法管理”机制,促成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推进职能转变

教育管理是以相关政府部门为主导,多元主体并存,依特定模式结合而成的管理体系。作为管理核心的政府,其行政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發挥,是推进校园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然而管理主义是政府干预教育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极易导致相关政府部门负担过重、干预过度的问题出现,因此为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发生,相关政府部门应在校园教学管理中将原有的直接管理、微观管理、集权管理转向为分权管理、间接管理与宏观管理。换言之,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放权简政,在确定院校权力的前提下,构建教育管理权力制约与分配机制,以此构建和谐多元的管理结构。此外,管理主体之间要明确“让权、分权、放权与确权”的分配共识,将权力集中到对校园教学管理的整体把握及对管理主体的问责与监督上。与此同时,将分配到各级管理部门的权力,按不同类别、功能、性质进行整合与梳理,将管理权按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分配到不同组织主体中,构建有效、严密的制约体系,制定规范的管理秩序,为校园教育管理民主化奠定稳固的权利基础。

(三)改革管理体系

完善校园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新时代视域下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院校管理机制革新是现代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部分,院校内部管理体系改革是我国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核心保障。校园内部管理体系是学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借助教育理论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构建的教学管理软机制。完善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是为院校在落实事务管理的前提下,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举措。首先,强化内部管理结构,实行民主治校、校务公开、发挥教职员工作用,拓宽教师对管理部门与院校领导的考核权与评议权。并在此基础上,确保教职员工对院校重大决策和事务拥有足够的知情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过程中,以此使组织成员与管理活动的利益相联系,实现整合所有人智慧,调动管理主体意识,行使特有主体权力的目标。其次,增强院校行政管理者能力,促使其发挥协调、主导、引领的作用。院校行政管理者对教学管理发挥着道德引领、教学引导、目标导向及主导学生发展、教师发展、院校发展及掌控诸多资源与关系等关键作用。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用,是落实校园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外在表现,是推进学生师生与管理者交流的有效媒介,有利于校园管理体系的现代化改革。

猜你喜欢

教育管理高校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