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汉语专业基础课程审美教育探究

2019-10-22刘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职业能力

刘萍

摘要:作为高职院校专业之一的汉语专业,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文学、语言等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与专业基础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汉语专业众多的专业基础课中,文学概论课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因其较强的理论性与其他的文学类及语言类课程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特点。但与此同时,文学概论课中渗透的审美教育,对于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学概论;审美教育;汉语专业;职业能力

doi: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08.0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8-0045-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建设及改革开始越来越重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要“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1]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体现出学校办学水平高低,于具体的专业更是教学及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高职院校专业之一的汉语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文学、语言等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与专业基础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专业基础课中的审美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2]职业能力应当是多元的,复合的。一般普遍认为,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在这其中,专业能力占据着主要地位,它指的是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技巧的把握能力。方法能力是指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是指社会交往,沟通交流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如果说专业能力关系着基本生存问题,那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就关系着发展问题。尤其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在全球化浪潮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协作,才能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中,专业能力虽说是基础,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重要。在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一般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容易忽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和融人审美教育,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寓情于理的教育方式,其主要特点就是诉诸于人的感性,以情感世界为中介去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人生境界。这种在审美教育中的情感表现为审美情感,以其弥散性在审美教育中对个体的认知过程产生一种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行为并在潜移默化中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其学习质量。同时,专业课程中的审美教育,虽然是以情感为中介,但其是把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为一体的,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基础之上,通过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和理解提高优化自身心理结构,拓宽认识对象的视野,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角度,实现由累积知识到掌握方法的转变,完成由专业知识到其他知识的迁移。

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可以陶冶性情,激发个体昂扬向上的精神,促使其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在专业基础课中融人和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审美达到心理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学生能从中获得对于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启迪,体会到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时,审美教育“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3],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与自然、社会和他人融洽相处。在与人交往、沟通、协作的过程中,与人为善、心态平和、充满爱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在审美教育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健全人格及和睦态度,对于构建学生的社会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能力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创造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创造产生新思想,发现新方法.从而改造旧思想旧事物的能力。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是否具备创造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创造创新能力是培养完善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到,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创造创新虽然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但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则需要靠后天的努力和培养。一味只注重专业理论及知识的专业课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和融入审美教育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解脱出来。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在此基础上,以审美活动为载体的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创新和创造活动。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时候,不像在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中那樣被动地接受,而是表现出较高的主观能动性。情感和想象力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被施教的过程中不断地往更高的审美世界去开拓和追求,这种对于美的创造性体验激发我们,可以说,渗透和融入审美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就可以从自由自觉的人的活动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到创造创新就是一种符合“美的规律”和人的“种的尺度”的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创新能力。

二、专业基础课与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平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以此为基础分方向、重个性拓展地培养出具有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现代传媒以及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等职业岗位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包括“说”与“写”、沟通与协调、组织与管理和创意与策划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依靠的是职业方向课的教学,这些课程可以有职业针对性地对不同方向的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高。但这不意味着像文学概论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与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平台+方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专业基础课承担的功能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基础能力。但由于汉语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汉语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比较宽泛,其所面对的不是几个具体岗位,而是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因此.汉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一专多能的。这就意味着“汉语专业培养学生不只是拥有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技术操作能力,而是很多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些知识、技能和理解力”。[5]这也就决定了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时就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已有的教学改革及探索中,一般认为可以将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进行耦合,例如促进文学概论课与职业方向课的对接,打造一套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文学概论课程实训及评价考核模式。

这些改革和探索都为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但我们认为,在专业基础课中渗透和融人审美教育,对于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应忽视的。审美教育是以文学艺术和审美形态作为具体的载体,通过审美活动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本身就是汉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方向核心职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渗透审美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与方向课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专业基础课中渗透和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当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就是汉语专业学生面对将来的较为广泛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普适性职业能力。因此,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和渗透审美教育,可以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培养汉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在汉语专业众多的专业基础课中,“文学概论”课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因其较强的理论性与其他的文学类及语言类课程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特点。但与此同时,“文学概论”课中渗透和融人审美教育,对于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一点在其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文学概论课的审美教育与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文学作品分析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人格和文化品位,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人文素质基础,为将来从事新闻宣传、文化事业和办公事务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在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中渗透和融人审美教育,对于汉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特点。

审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当中,这两方面有不同的体现,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不同的作用。首先,狭义的审美教育就是指以艺术和美的形态为中介,通过审美活动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文学作为艺术的种类之一,是美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因此“文学概论”课通过对文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语言文字的美,提高他们鉴赏文学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这些都是汉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这样的审美教育方式,在“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当中,有着许多鲜明的表现。

在“文学概论”课中有一章重要的学习内容——“抒情性作品”,其理论知识教学目标是从抒情的源流和特点出发,对于抒情性的结构和方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和创作方法。在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可以在知识讲解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让学生体会抒情性作品的审美特质,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大量抒情性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除了教材中的作品,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熟悉的、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篇章人手,从字音、声调、节奏、情境、修辞及抒情角色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品味抒情的表达,领略一种情景交融、真幻统一的美。比如,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一抒情性作品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穿织形成了一幅断肠人在天涯的寂寥画面。整首作品虽未言情,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一例子我们得知,文学概论课中渗透和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汉语专业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不仅如此,文学概论课中的审美教育还能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矫正,提高其审美情趣,完善其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较高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积极健康的审美理想,正是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必不可少的形成核心专业能力的基础。

除此之外,“文学概论”课中更渗透了广义的审美教育,它是以艺术和审美活动为载体,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体的人生境界,完善其人格,旨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汉语专业的学生能在“文学概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例如,在分析“文学典型”和“意境”这两种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时,二者在内涵和审美特征上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文学典型”是西方文论独创的概念,而“意境”则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6]通过比较这两种文学形象在审美特征和表现方式上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论在发展源流上的不同,甚至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导致中西方文学艺术观念差异的哲学、宗教、文化、思维方式等不同方面的原因探讨。这种学习思维的拓展和方法的迁移,可以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方法能力。而在“文学典型”的教学过程中,以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学典型为例,让学生掌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以使他们了解每个鲜活的文学典型背后深藏的社会历史和时代背景,其艺术魅力即来源于历史和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学典型”的生命魅力可以使汉语专业的学生领悟真善美及假恶丑的对比,激发他们的想象和联想,激起他们对祖国、人民、社会甚至人类的热爱和对光明进步的理想与向往。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学生的社会能力就有了坚实的构建平台。

文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批评的能力,而是要在掌握了文学相关的规律、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文学的创作能力。这反映在文学概论课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就是培养汉语专业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如前文提及的“抒情性作品”这一章,在分析了抒情性作品的界定、构成和表达方式之后,可要求学生创作一篇抒情诗歌并制作朗诵背景及音乐,举办一场公开的抒情诗歌朗诵会,这就要求学生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之上找到自己“发现美的眼睛”。从诗歌言主题、结构、情景、节奏、韵律等方面的选择,到音乐及朗诵背景的配合,都需要学生驰骋自己的审美想象和联想,充沛自己的审美情感。构思、创作、朗诵,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无不体现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创造创新能力。审美教育自由白觉、主观能动的特质可以让学生在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最终具备较强的创造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专业基础课尤其是“文学概论”课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不同方面对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进行建构,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因为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特点,这一过程必然是漫长的,需要我们不断付出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 0130 l/xxgk_146673.html.

[2]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 02).

[3]朱立元美学[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石群山.高职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教学的耦合——以汉语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2)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职业能力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