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意义

2019-10-21陆山华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德育

陆山华

摘 要:谈到传统文化,一部分人们容易陷入误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古代的文化,以前的“打倒孔家店”就彻底否定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其实这是不科学,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糟粕也有精华,很多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可以展现其独特性,优越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高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我国公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给人民带来利益的同时,社会上也增加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随着经济结构、社会体制、人类观念的革新使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公民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日益增加,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日益盛行,造成公民诚信观念的缺失,欺瞒诈骗,知行不一等道德缺失的问题越来越广泛。此外,中国在与世界各大国竞争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两者都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彰显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提出要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样要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中国精神文化的基本国情。

1.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谈话总都指出,我们中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海纳百川,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古代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研究综述》对于文献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有些学者已经跳出了常规的研究模式,开拓了新的更细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将研究具体到教学工作中,对现实的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很大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崇高的品格,优秀的品质。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个人身上则体现为维护集体利益,为国争光,当受到外地入侵的时候能够誓死捍卫本民族的利益。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民族情感,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还是当代史,在面对外来入侵的时候,总有中国人站起来抵御外侵,維护本民族的利益。范仲淹一介文人,弱不禁风,却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烟馆比比皆是,人人都吸鸦片的时候,林则徐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说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毅然决然的在虎门销

毁鸦片,以一己之力对抗英国的鸦片倾销;近代中国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被称“东亚病夫”,周恩来虽然只是个学生,却以救国为己任,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早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管仲结经验,他认为“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政之所行在顺民心”,即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心,无论国家推行什么样的施政方针都应该顺应民心。在教育方面,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十分重视“以人为本”,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资质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来进行教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也该因人而异。

“以人为本”体现着在当代的教育理念中,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的意愿,教育者能够因材施教,以被教育者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表现在大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就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工作,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主动完成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的。

第三,和谐不仅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国古代道家的先哲庄子最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来汉代的董仲舒将儒家道家思想融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汉武帝采纳,并提出“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天人合一”也被人们所遵循。“天人合一”的“天”代表的是自然,上天,有着神秘性和不可抗性,“人”代表的就是劳动群众,“天人合一”就是人与之然和谐相处,和当今时代我们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致性。

2.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必要性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不再像从前那么单一,社会多元化发展使人的工作也五花八门,农村不再是人人扛着锄头种地,机械化的应用解放了人力,使农业生产变得简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智能手机已经逐步普及化,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可以不再忍受相思的煎熬,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交流。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国外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衣着饮食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外来文化几乎渗透到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大大刺激了中国青少年对于外来文化的消费欲望。防范意识差的青少年,逐渐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对于本国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民族文化的觉醒。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沉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党和政府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把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优秀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发展,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传统文化正呈现步步升温状态,这次大规模的复兴热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这次的立场是坚持压倒性的肯定态度,目标是让中国文化重新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古代的人既有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又有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知行合一”,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神宝库,我们不需要模仿其他国家,我们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念。这是当前面对国际形势中国获得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所以当代要提升大学道德教育,就要秉承中国古代教书育人的目的:教人学会求真,做人这一最根本的道理。

3.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完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造。我们在国家经济建设上要尊重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样也要尊重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当代的文化。当前中国思想界最难以消化的部分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因此要想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进行深而精细的研究,将两者掰碎重新糅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主要是因为两者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中国人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阴阳五行思想,“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刘和忠,《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评价》[J]. 东北师大学报,2001(6):105-108

[2]王义遒,《对北京大学“校训”的一个提议》[J].北京教育(高教),2014(7)

[3]夏兰,但堂渊.《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111-11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