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写作》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9-10-21蒲俊杰衡婧

科学与财富 2019年8期
关键词:通识课课程群重庆大学

蒲俊杰 衡婧

摘要:近年来,重庆大学《写作》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有效地回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与学校的理念革新,契合了重庆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通专融合”人才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重庆大学,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辨力,促进了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键词:通专融合;课程群;重庆大学;《写作》通识课

一、现状与背景

美国著名的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下个世纪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

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学生未来的从业素质和就业趋势来说,加强《写作》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日益受到国内高校教育者的重视。近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开始建设写作学专业、增设写作类课程,充分利用其文科优势逐步打造并完善《写作》课程群。与此相对,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其他综合性大学,文科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学校在构建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为主的通识课程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写作》相关课程的匮乏,与学生对读写能力的现实需求之间,形成了一组较为突出的矛盾。

2014年之前,重庆大学尚无面向全校性的写作课程,仅有新闻学院及其前身文学与新闻学院曾开设“新闻写作”、“影视文案写作”、“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2014年,新闻学院修订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开设了针对新闻学院学生的“基础写作”、“自由写作”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均由本项目主持人负责,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2015年初,本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重庆大学通识教育“通专融合”理念的设计工作,概括提炼出重庆大学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四个要素:人文性、思辨力、科学性、执行力;并作为专家库成员,参与了重庆大学新开设通识课程质量评审工作。在此过程中,本项目负责人对重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适应与驾驭未来的人”)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与思考。由此,本项目负责人向学校申报了“《写作》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并获批为重庆大学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2015年末,本项目负责人邀请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加入《写作》课程教学团队,并整合了现有《写作》课程资源。至此,重庆大学《写作》课程群初具模型。目前,《写作》课程群开设的核心课程有:《写作》《基础写作》《新闻评论》《评论写作》(实验课)、《自由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中,既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课,亦有面向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下一步,本项目团队将继续整合资源,联合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开设的《剧本写作》、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计算机辅助古典诗词写作》等课程,打造更加完备的《写作》课程群。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阐述《写作》课程群的涵义,厘清对写作课程群内涵的基本认识。

(二)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阐述《写作》课程群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所具有的系统特征。并论述《写作》课程群建设具有的一般特性与设置思路。

(三)分析影响理工类高校《写作》课程群建设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

(四)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展开,总结重庆大学《写作》课程群建设经验,提出提高理工类高校《写作》课程群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

1、加强《写作》课程群的理论研究,形成课程群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推动课程群建设的长远发展。

2、实行多元化的课程整合模式,各理工类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写作》课程群模式。

3、重视各种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对提高《写作》课程群建设质量的作用。

4、建立《写作》课程群建设质量反馈机制、监控机制,保证《写作》课程群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

三、目标、问题、方法、特色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提出提高《写作》课程群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在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构建出一种《写作》课程群模式。

(二)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目前理工类高校《写作》相关课程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对读写能力的现实需求;

2、解决在当下《写作》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3、解决目前《写作》课程之间结构松散、内容重复、层次不清晰的问题。(三)拟采取的方法

1、扩大教学团队,增设《写作》相关课程;

2、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3、整合课程资源,按建设规划重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四)主要特色

1、本课题来自高等教育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2、本课题涉及到的《写作》相关课程是高校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并且,本课题选取西部核心高校之一重庆大学作为研究样本,将对国内理工类高校、西部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与发展产生引领示范与借鉴作用。

3、目前国内学界正积极推动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二级学科,包括写作学。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拓宽写作学专业教育的内涵,这对建构新媒体时代写作学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已取得的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是重庆大学的学生。该课题的顺利实施,将有更丰富更优质的《写作》课程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

本课题不仅有助于重庆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而且,通过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对重庆市乃至全国理工类高校的《写作》课程群建设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项目的研究是实践开始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完成相关论文三篇

1、《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以重庆大学“写作”通识课为例》。该论文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2018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省部级)

2、《通识教育中的三个“子”——以重庆大学“写作”“大学语文”通识课为例》;

3、《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写作>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

(二)已在核心出版社正式出版重大学生作品集一部

由本项目负责人主编的《云湖焕彩集——重庆大学学生诗文选》已在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校友唐立新先生作序,精選了重庆大学自1929年创校以来杨明照、王利器、李星学、周明镇、梅遂生、阎肃、何知礼、任正非和李元胜等62位作者的87篇代表作。

(三)指导了相当数量的重大学子在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

指导学生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奖,三等奖4人;指导学生在“第12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奖,一等奖1人、三等奖4人;指导学生在“第14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奖,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8人;指导学生在“第12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获奖,一等奖7人、二等奖16人、三等奖29人。

作者简介:

蒲俊杰,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传播、政治哲学.

衡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重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Y2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通识课课程群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Who Is The Master?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精益管理五原则”在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以重庆大学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