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的追寻

2019-10-21詹林芳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关键词:幸福

詹林芳

摘 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幸福是亘古不变的追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注人的灵魂,他认为幸福是人类灵魂所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罗素则认为“一个幸福的人,拥有实在的生活,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1]

关键词:幸福;追寻;高更;繁华

保罗·高更是19世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现代画派的杰出代表。高更出生于于富裕之家,祖父曾是一名周游世界的水手,祖母个性倔强、敢于追梦,受祖母的影响,高更个性独特,高傲且执着,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后来为了追寻真我而离开家庭。高更幼年丧父,对母亲甚是依恋,因此在创作中往往乐于表现健硕的女人体。

一、返朴——出走繁华

高更在法国巴黎中过着富裕的生活,住着漂亮的房子,在社会中有着较好的地位,但高更却感到越来越不快乐,于是他离开他的家庭,来到了法国西部一个荒凉之地——阿文桥,开始执笔作画,想在艺术中去寻找自己丢失的那些不快乐。图1就是高更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描绘的画面简单而质朴,三只小猪正在进食,近处是一些摆放的食物,他画的就是这种与他在巴黎生活毫不相关的,而在农民家庭中最微不足道的场景。他想逃离这个工业城市,回到传统的农业生活,每天的快乐不会因为股票空的数字上涨下跌起伏,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幸福到底是什么?

高更每天画当地人的生活,与妇人一起做一些传统手工,织布做陶。作品《听讲道后的幻觉》是他在布列塔尼所作,画面中的居民穿戴的是他们自己手工制作的衣帽,保留着最传统的民俗民风,一切要使用的东西都是亲自去做。画面描绘的是周日,人们去教堂做礼拜,此时神父说你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而我们要与之艰苦地搏斗。画面的右上角描绘地是圣经中长着翅膀的亚哥,他正在同魔鬼对战,只有打败了魔鬼,才能获得幸福。高更在画面中间用一条宽大的线条分割现实与想象,体现出高更对于内心世界的关注,这也是他出走繁华的巴黎,来到朴实的乡村从追求的幸福。

二、归真——切断繁华

“他像逃避暗礁一样逃避现代文明,向往原始土著生活的平静质朴与充满人性。”[2]1891年高更来到了大溪地,这是一个纯碎的土著人聚居地,人们的生活是最原始的,穿着就是简单的围着一块布。高更被这块土地深深的吸引,他为这里着迷,后来他在这里生活下来,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他认为这里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在图3中,高更真实的再现了大溪地的场景,他认为这种围着一块自己染出的红布的健硕母亲是最美丽的,用自己的劳动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拥有最美好的人性,他如同西方殖民主义的一位忏悔者,他认为我们不应该用现代文明去侵蚀这块净土,去让他们学习法文,这无疑是人类对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反省。高更在此期间写了不少著作,他说道:“文明离我越来越远,我学着简单的思考……我的内心感到无比平静。”[3]在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图4),中描绘了整个大溪地的原住民的生活,从婴儿的出生到老人的死去。这幅画诚然是高更的理想国度,画面中间站立的男子他靠摘树上的果子过活,他们与动物和睦相处,父母看着出生的婴儿,居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即画面左上方的神明,而对比当时巴黎的人们,对于教堂已经没有这样神圣的崇拜感了。高更认为失去信仰的工业社会是无法带给人们幸福感的,因此他选择了返回原始,皈依本真,切断城市繁华,追寻自己的幸福乐土。

参考文献:

[1]《罗素文集》,王正平译,第102页,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2]《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内蕴的融合》,叶桦,韶关学院学报,2004

[3]Paul Gauguin.Noa.Translated by O.T.Theis.1919

[1]《罗素文集》,王正平译,第102页,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2]《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内蕴的融合》,叶桦,韶关学院学报,2004

[3]Paul Gauguin.Noa.Translated by O.T.Theis.1919

猜你喜欢

幸福
从边沁、密尔的思想角度去分析伦理学即功利主义
柳美里家庭观初探——以《水边的摇篮》为中心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家是哪些?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