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政党协商制度效能的路径选择

2019-10-21高迪路晓芳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效能

高迪 路晓芳

摘 要: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党协商的基本内涵是指执政党同参政党之间就党和国家的重要事务和重大方针政策,在决策前和决策中直接进行的党际协商。在全力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新时期,充分发挥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优势和作用,就成为当下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国政党协商;效能;路径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对政党协商的定义、指导思想、重要意义、内容、形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做出了精辟论述,为今后做好政党协商提供了重要指南。我国的政党协商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贯穿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力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新形势下,着力研究如何推进政党协商制度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政党协商的效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优势和作用,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就愈加凸显出来。

一、政党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与独特优势

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的时代,几乎所有国家政权都是由政党掌控的。然而任何一个政党制度的形成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均有其内在的根据。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优势。

(一)中国政党协商存在发展的历史必然

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源于近代国情,是主客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近代中国,形成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阶级结构,大量的中间阶层的政治选择对于近代中国革命的前途具有重要性意义。所以,共产黨必须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有战胜强大敌人的可能性。主观上讲,中国工人阶级既富有无产阶级的固有优势,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即源于破产农民,利于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将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者。正是近代中国这种阶级状况在主客观上孕育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为政党协商制度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二)中国政党协商的独特优势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在于:

首先是政党协商的主体关系方面。中国政党协商的两大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他们一起经历了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结成了密切的领导与被领导、执政与参政的关系,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各民主党派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也包含在内,所以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各民主党派能够辅佐共产党执政。

其次是协商内容方面。中国特色政党协商的内容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的有关重要文件;宪法的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重大问题等其他需要协商的重要问题。”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大事务都囊括其中。中国政党协商的主体之间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开展协商,因此,协商内容必然多元化。

再次是协商的首要前提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党协商的首要前提。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协商中的领导性和主导地位,是我国政党协商的最大优势所在。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在此基础上,社会各民主党派、各阶层、各界人士才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贡献力量。

二、影响中国政党协商制度效能充分发挥的因素

中国政党协商制度历经几十年的历史进程,充分彰显了其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中国政党协商制度效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就成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政党协商制度效能的逻辑起点和先决条件。通过查找资料,其因素主要如下:

(一)协商体制机制不健全

首先,政党协商程序欠完备。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备的制度化的协商程序,对“该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都还欠缺一个明确的标准。再次,政党协商的会议协商形式覆盖面不理想。现有的会议协商形式能够参与其中的都是特定范围、满足特定条件的人,普遍适用性有待提高。这些特定的人往往都是各民主党派中具有影响力、精英化的代表人士,“协商什么,该怎么来协商,协商到何种程度”都是由他们来确定的。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基层群众意见的反映程度,影响政党协商效能的有效发挥。

(二)协商主体对政党协商的认同度不足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是政党协商的参与主体。源于不同的阶级、阶层和不同的知识背景、社会经历的多元主体,这些主体对政党协商制度的认同度、参与度上必将存在较大差异。凡此种种,在各协商主体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首先是主导性协商主体——中国共产党方面,集中表现在一些地方领导“怕麻烦”,担心表明自己观点会给自身带来不利影响,造成政党协商的效能大打折扣。其次是参与性协商主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方面,缺乏协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参与协商的动力,各民主党派中参与政党协商的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层“精英人士”,他们的自身利益诉求不凸显,因此参与协商的动力不足;二是对自身影响协商结果的能力估计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担心万一所提协商意见触动他人利益,给自身找来麻烦。

(三)协商形式较为单一

协商实效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首先,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因素是协商信息的充分获取,但是,各民主党派在协商信息的获取上处于明显弱势地位。部分党政部门自协商的时候为了避免繁琐,未经调查和取证就一言蔽之;其次,协商结果缺乏执行力。因为政党协商制度的完备性尚待增强,再加上执行过程中的物质基础薄弱等,难免出现消极性执行、象征性执行等现象。这都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党协商难以收到实效,其效能大打折扣。

三、中国政党协商制度效能的提升路径

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效能,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又是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重要抓手。根据对我国政党协商运行过程的问题分析,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寻求提升政党协商效能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处理协商主体间的关系

我国政党协商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必须在党的政治领导下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協商。在协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好政党关系,双方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在政党协商的整个过程中,正确处理协商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确保进而提升政党协商制度效能的前提和基础。一是确保协商主体的平等。主要是确保参与性协商主体,即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工商联与中国共产党享有同等的地位平等、信息平等、机会平等;二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成员都要秉承尊重、包容的原则。只有把加强党的领导与保证各民主党派的平等协商地位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其积极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建立健全协商保障机制

体制机制建设对于提升政党协商制度的效能,增强其实效性,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意义。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构成完备有效的体制机制,以保障协商过程、协商结果的有效落实。首先,建立知情明政机制。相关党政部门应积极搭建协商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做到协商前广而告知、确保协商素材的充分掌握,保证协商活动收到实效。其次,完善考察调研机制。实事求是是党正确的思想路线,各协商主体必须把考察调研作为开展政党协商的前提性和先进性环节常抓不懈。再次,建立健全协商反馈机制。通过对反馈时间、反馈主体及反馈形式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对协商过程进行跟踪掌控,确保实效。最后,建立协商结果落实评价监督机制和协商人才培养机制。

(三)积极拓展政党协商形式

会议协商、约谈协商和书面协商是目前我国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目前仅有的固定时间、固定次数的协商会议和约谈会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有限,因此,必须积极开拓政党协商渠道,促进政党协商形式多样化。增强政党协商与其他六大协商形式的良性互动。各级地方党政部门要积极组织民主党派到基层地方考察,了解民情、汇聚民意,以便在协商过程中提出的议题更加接地气。最后在不同类型的协商机构中运用不同的协商原则和机制,使普通民众反映民意民情不受限,注重吸纳协商主体的不同意见,营造宽松有效的协商环境。

四、结论

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的历史大潮中,着力研究如何推进政党协商制度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政党协商的效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优势和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决策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1(01).

[2]中办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9.23(01).

[3]魏晓文.徐凤月.国家治理视域下政党协商的功能与价值[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6(3).

[4]王远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积极推动新形势下多党合作事业发展[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

[5]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新常态下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边界与融合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5).

猜你喜欢

效能
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效能 助力怀柔展翅腾飞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浅析加强县级供电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对策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