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

2019-10-21金欣园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金欣园

摘要:近几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问题。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本文将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因素

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作为社会认知发展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学龄前儿童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要素。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理论后,可以让人们有效控制日常的生活环境,同时准确预测自身或他人的认知与情感状态,进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若具备成熟的心理理论,那么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与他们的家庭与社会密切相关。在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在同一年齡内的幼儿在某项任务方面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而造成此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影响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不同。

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规模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分析

家庭成员的规模是影响儿童错误信念的关键变量,幼儿所拥有的兄弟姐妹的不同与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有着密切的相关性[1]。通常情况下幼儿所拥有的兄弟姐妹越多,通过错误信念的可能性便会更大。家庭成员中具有兄弟姐妹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任务得分比只与父母交往的学龄前儿童高。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中,学龄前儿童会特别有动力去解决冲突,同时也愿意与朋友分享活动兴趣。由此可见,关于心理现象的谈论会发生在学龄前幼儿之间的交互活动中,而不仅仅只存在于和父母的交往中。家庭成员规模大小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学龄前幼儿在其中排行如何。家庭成员规模大小之所以会影响学龄前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主要是因为当成员越多,学龄前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便会增加,因此大家庭内的学龄前儿童在心理理论方面会得到更快的发展[2]。父母与兄弟姐妹能够给予充足的交流机会,这样学龄前儿童便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当家庭成员规模相同时,成员由哥哥姐姐为主的家庭会比由弟弟妹妹为主的家庭在错误信念上的得分高,这些都是当代社会独生家庭所需要深思的问题。

家庭假装游戏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分析

家庭是学龄前儿童开展假装游戏最主要的场所,假装游戏一直以来被认为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的假装游戏活动中,学龄前幼儿会通过身边已有的玩具来进行代替假想的玩具,假装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现实与理解心理之间的区别。家庭内部的假装游戏通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两者之间所开展的假装游戏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学龄前幼儿地位问题,父母通常是“权威”的,在假装游戏中经常扮演“观众与评论者”,他们会对学龄前儿童提供玩具或者在游戏中通过语言参与到幼儿的假装游戏中。而兄弟姐妹与学龄前温柔她姑娘之间所开展的假装游戏,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同时兄弟姐妹还会与其一同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上,对于假装游戏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会进行角色替换、位置变换等[3]。目前许多学者研究了家庭假装游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相互之间的联系,大部分所采用的方式将父母和学龄前儿童共同开展的假装游戏与兄弟姐妹和学龄前儿童共同开展的假装游戏进行对比,同时研究表明兄弟姐妹类型的假装游戏表现的更加优秀,学龄前幼儿参与的情感体验也会更加丰富,兄弟姐妹类型的假装游戏能够通过合作更加熟练度为年幼的儿童提供帮助,相互之间的了解与认知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对于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更加有效。

家庭沟通交流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分析

语言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着平行发展关系,现阶段语言对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尚未具有统一的观点。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研究却很多,表明着家庭沟通语言与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沟通语言不仅包含父母,同时还会涉及到兄弟姐妹。尤其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学龄前儿童通过沟通交流会存在着观点不一致的现象,进而引导幼儿对自身或他人的观念进行思考。例如:当兄弟姐妹争抢学龄前儿童的玩具时,这个时期他可能会感觉到难受,家长通常在这个时候会安慰:“他不知道你想要它”,通过家庭交往的方式,幼儿的心理理论也会逐渐发展成熟。若父母经常与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方面的谈论,那么他们会过早的认识到心理世界,同时使用心理状态术语表达情绪与愿景的频率也会变得更多,通过逐渐的发展会从了解自身心理状态过渡到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与理解方面。

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社会因素

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主要依靠他们社会经验的积累。幼儿所具有的经验很少,社会经验若需要丰富则需要扩大交往的范围。随着学龄前儿童逐渐成长,他们交往的范围也会逐渐由以家庭为中心发展至以社会生活为中心,此时期的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会同时受到家庭与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

(一)文化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分析

儿童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下,他们在心理理论发展方面既有着相同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不同文化环境下各个家庭的生活状态、社会习俗进不同,但都对心理理论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同伴交往对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分析

同伴交往主要是由学龄前儿童与年龄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帮助儿童获得各种知识技能,还会有效提高他们对外界社会的认知能力。学龄前儿童难以通过自身获得相应的心理理论,需要经过成人的引导、社会活动的参与以及同伴的交往才可以获得。学龄前儿童当逐渐长大后,同伴交往频率便会增大,只有相互理解同伴的想法、意愿及情绪,才可以根据此预测他们接下来可能发生的行为,学龄前儿童与同伴之间良好关系便会得以实现[4]。因此对学龄前儿童提供积极丰富的社会交往环境是训练他们理解他人的一个好方法,如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被排斥的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因为缺乏积极有效的交往,亦或者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攻击或者退缩的行为。与正常参与同伴交往活动的学龄前幼儿相比较,他们失去了在日常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成长的机会,无法像其他学龄前儿童那样在同伴交往中获得收益。

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自身因素

语言能力

语言是学龄前儿童认知外界事物的重要工具,通过交流可以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初步的了解。若在早期能够表现出优秀的语言能力,可以更加准确的预测心理理论发展状况。心理理论任务需要以语言作为依托,同时在其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学龄前幼儿若经常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交流会促进他们心理理论的发展。

年龄差异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是出于心理理论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他们可以初步根据他人的意愿来推断与理解他人的行为,除此之外,各个年龄的儿童在谬误信念任务测试时通过率会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在3岁时,谬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基本在10%左右,但是当他们再成长一岁后,谬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将会达到80%以上。

记忆力

近几年,随着对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始逐渐关注认知发生的背景因素,进而再对心理理论进行深度研究。心理理论与学龄前儿童记忆力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谬误信念测试时,需要学龄前儿童运用自身的记忆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测试任务能够顺利进行[5]。其次任务重的情境能够唤醒学龄期儿童的记忆,他们会通过回忆来更加准确的完成任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家庭应积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同伴交互机会,提高儿童对他人心理的理解能力。虽然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等,但是只要认真分析,在各个阶段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与应对,处理好主观因素的影响,促进幼儿心理理论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航, 刘秀麗, 陈憬,等. 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自发性控制的发展及心理理论的作用[J]. 教育研究, 2017(11):91-99.

[2]谢东杰,路浩,苏彦捷. 学龄前儿童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心理理论和共情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8, 50(09):94-104.

[3]王萍.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22):12-12.

[4]曹新茹. 影响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语言因素及其教育启示[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6):81-86.

[5]李喜元. 幼儿园微系统内影响幼儿心理理论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3(10):102-105.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
口腔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儿童龋病情况影响的调查研究
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探析
学龄前儿童家具发展趋势研究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城市安置小区的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探析
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及其危险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