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堂教学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开花

2019-10-21吴敏

文存阅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德育音乐教学

吴敏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学科之一。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还包含着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作为音乐教师有着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高尚情操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要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从词曲着手,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生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发芽;音乐实践活动,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开花;用音乐教学强化其他教育途径的效果,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结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先是培养人。”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享受美的陶冶,净化心灵,由此实现音乐的德育目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因素:

一、音乐教育在德育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音乐的审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及的。音乐教育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在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鉴赏、创造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真实与自然。

(二)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明确

音乐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育人,音乐教育究其根本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音乐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是: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优秀的作品,生动的教学形式来感染学生,唤起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励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把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真正目的。

(三)音乐艺术的情感与德育互通

《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音乐是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影响着人的感情。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侵入人的心灵,使人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而德育的关键则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情理结合才能打动人、说服人。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情感上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去,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

二、音乐课堂教学,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开花

(一)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識,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是中国人》、《念故乡》、《让世界充满爱》《爱我中华》等歌曲。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欢乐的啦啦歌》,在学习歌曲的同时着重讲一下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甜蜜的生活,我们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学习、成长是多么的幸福!让同学们带着由衷的自豪,用甜美的歌声来歌唱,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发挥音乐教育的学科功能,寓教于乐

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识谱教学,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学唱《我是中国人》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创作背景、京剧的介绍外,更要抓住京剧的板眼,再三强调的弱起,后半拍起唱及拖腔、装饰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京剧的热爱,进而树立爱国情怀。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又如,欣赏《忆江南》、《重整河山待后生》、《情系二人转》时,通过教师对曲艺音乐的介绍,倾听那三种不同形式的曲艺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每个唱段的意境,增加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利用教学手段,将德育寓于形式之中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为主的审美活动来体现”。结合教材做身体律动、歌表演,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如: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通过同学们的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把各民族音乐用彝族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同时可以由此拓展开来,继续介绍壮族、瑶族、傣族等民族特色的舞蹈及音乐习俗。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心旷神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陶冶情操,培养纯洁的情感,崇高的精神,使音乐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我们要清楚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

猜你喜欢

德育音乐教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音乐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音乐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