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六自”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让幸福长伴

2019-10-21杨宏新

关键词:健康心理自信培养

杨宏新

摘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我们在抓常规,抓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些对学习不利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个人的进步。我们将小学生中出现的这些不良心理进行分类,逐一分析,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找出自我、自信、自由、自励、自省、自责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 培养;健康心理;自信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生理健康如外貌、身体、体能等方面容易察觉且非常重视,但心理健康就未必能引起足够重视。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奠基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慢慢形成,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家长和学校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成绩和身体,较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部分孩子在学习中,可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不利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很容易给孩子留下一些性格、甚至人格上的缺陷。我们将小学生中出现的这些不良心理进行分类,逐一分析,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找出“六个自”的原因和對策。

一、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外貌、身体、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现在很多孩子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的长相,如身材、肤色五官,甚至性别和生理有缺陷等不满。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不管你长得漂亮与否,健康与否,爸爸妈妈、老师都是爱你的,都会给你最幸福的生活。试着接受和珍爱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欣然接受自己的身体,接受既定的事实,不要去羡慕别人,不要和别人进行无谓的比较,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别人,只能成为自己。

二、树立自信

什么是自信?其实,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有自信的孩子,通常都比较乐观、坚强,会积极地面对生活、学习当中的困难,敢于尝试、勇于挑战。但是相反,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很容易放弃努力,经常被悲观、绝望、恐惧的情绪所控制,导致一生碌碌无为。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管在体力上还是智力上,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自信是孩子各种能力的催化剂,有了自信,孩子的一切潜能都会被调动起来,才能让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我们先来看看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

(一)缺少与人沟通的愿望。

有的孩子可能家长经常批评、指责,产生害怕心理慢慢变得少言少语。习惯之后,就会不想和周围的人说话、交流。根据老师的反馈,每个班级都存在三几个“沉默是金”的孩子,甚至有的小孩上课不回答问题,一个星期也说不上一句话,这类孩子不受老师表扬和物质奖励的诱惑。

(二)过于依赖。

事实证明,独立性高的孩子长大后生活更幸福,工作也出色。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做不好,或者部分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总想爸爸妈妈帮忙做,长久下去,便形成了过于依赖的坏习惯。要想改掉孩子的这种依赖感,家长就需要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尝试,即使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很抵触,家长也要想办法让孩子自我尝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走出第一步。可以在平时生活中进行培养,比如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当孩子通过劳动的过程中中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随着孩子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三)过于听话。

父母过于严厉,部分教出来的孩子会过于听话。他们对父母言听计从,处事能力比较弱,出现问题只会躲避。这都是他们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而在人格成长方面,缺乏进取独立的能力。一方面有家长认为,孩子过于懂事,没个性。孩子性格变得逆来顺受,长大后工作没有号召力,不会让周围的人想要追随他,以后自然难成大器。一方面有家长认为,孩子过于听话,没主见。过于听话会造成个人思考能力丧失孩子习惯于听从,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行事习惯不仅仅会在事业上有影响,也将贯彻孩子整个人生中的所有选择。

所以,有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1. 养成自我暗示心理。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鼓励孩子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鼓励他们碰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放弃。常常对自己说:“我可以的!”、“我最棒!”、“这点问题难不倒我!”等等。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你拥有碾碎一切障碍的决心和气魄,会让你拥有难以置信的坚持力和忍耐力,会让你不断增加勇气,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2. 树立自信的良好形象。

树立自信的良好形象。家长教育孩子养成整洁、得体的仪表,尽量给孩子自信的外在形象;培养举止洒脱,行为端方,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激发孩子发自内心的自信。美好的形象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同时也能增进自己的自信。在学校不难发现拥有自信的心孩子往往同时拥有一个美丽的外表和一种美好的形象,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外表往往邋遢或者不敢与人直视。

3. 保持恰当的自豪感。

适度的“自豪”非常有利。自豪给孩子自信,自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没有自豪感对自信心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适度的“自豪”会推动和激励孩子寻求知识、探索世界,达成目标。家长和老师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重视,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凡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给他们选择的范围,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4. 培养主动与人交往的愿望。

现在电视报道很多小孩都有自闭的倾向,他们的性格也是比较内向的,总喜欢一个人待着。这样将来可能影响社交能力,不利于成长。家长可以为孩子创设交往机会。可以经常请邻居或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到家里来玩或与朋友约好带孩子到其他人家玩,让孩子多接触家庭成员之外的人;长期培养后,孩子会乐意与人交往,随着交往的人越多,就越会增加他们的自信。

5. 多与自信的人接触和来往。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会感染别人,倘若一个沉闷的人,经常和一个自信的人接触,也一定也会成为特别自信的人。

三、给予自由

“自由”的解释是“按照个体心愿行动言语和思考的能力或者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利,但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很多家长都认为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于是对于孩子的一切都有了非常精确的管控。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控制,使用手机、玩电脑都被精准控制。不仅自己累,孩子从烦恼如何提高成绩慢慢变得厌恶学习。孩子需要一定的自由,但不是放任自流,让他完成他感兴趣的事情,这是给予孩子信任和信心。这样孩子 才能更加自信和自律,缓解厌学的心理情绪。

过于严格的要求变相扼杀孩子的个性,长期限制孩子独立思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自信心,自我价值贬低,情绪易焦虑抑郁,缺乏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少的社交性,易形成退缩逃避或逆反对抗的行为特征、有时会导致反社会行为。

但也不能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不制定行为标准,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程度,性别、气质、能力等特点制定规则,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空间,允许其在能力范围内自行决策,细心地關注孩子,尊重其需求,重视其兴趣;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四、恰当运用自责、自省、自励。

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很多正面表扬和鼓励,也需要适当的反面批评和教育,遇到没做好的事情,加以引导,让孩子引起自责、自省、自励。

自责、自省、自励,树立孩子健康心理尤为重要。有一本书叫《给孩子一颗自励的心》是这样说的: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无数机会与挑战。在人生之路上,有时布满荆棘,有时充满灿烂的阳光,有时会流出心酸的泪水,有时会露出幸福的微笑。有些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倒下了,有些人却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挫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没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有不愿成功的人,渴望成功,但却受不了成功所要付出的代价。让孩子在挫折后自责、自省,在挫折过后要自励。告诉孩子,通过自励鞭策,达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永不放弃,就一定成功。

培养孩子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以规范的行为适应社会,以诚信的人格走向社会,以健康的身体面对社会,以坚强的意志挑战社会。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让幸福长伴。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自信培养
培养初中学生健康心理,提高抗挫能力
如何培养“优秀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