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螺旋”融合发展研究

2019-10-21高嫚张程飞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高嫚 张程飞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发展陷入瓶颈期,创新创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面临着三者相互掣肘,各自为政的困境。本研究在分析这一现象成因的基础上,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我国培养新型的创新创业型综合性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三螺旋、融合发展

随着“双创教育”口号的提出,我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功效,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创业困境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究其根本,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融合机制,而且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一、“三螺旋”的内涵

“三螺旋”理论起源于DNA的“双螺旋”结构,后有人将“三螺旋”用于社会管理、经济文化等人类活动的构思、理解、认知和研究[1]。“三螺旋”理论依靠三个螺旋上升的主链线彼此相互交叉、重叠、配对和融合,形成层出不穷的组织结构以及关联模型,推动整个结构模型的螺旋上升[2]。

本研究将尝试以“三螺旋”理论为依托,利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条教育链为基础构建的“三螺旋”教育融合模式,针对三条基础教育链中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配备、专业管理课程设置等相关“碱基”进行完善,并且实现彼此间的交叉配对,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教育合力线,从而实现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彼此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交叉渗透,真正的促进三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发展。

二、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立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目前,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教育形式的分立状态不仅影响了我国“双创教育”的发展进程,而且,并没有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因此,为更好的优化“创新-创业-专业教育”模式,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则显得十分必要。

(一)教育理念差异导致的分立现象

虽然三种教育的最终目标均是育人,但是三者之间教育理念存在着差异。专业教育是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应对社会分工的而采取的专门化教育。创新教育则更强调“人的发展”,注重创新意识、思维和精神的培养与发展。创业教育则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的综合能力的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3]。三种教育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充分将三种理念完美融合,从而导致了目前局面的出现。

(二)课程体系彼此脱节导致的分立现象

目前,高校大学生教育模式的融合多采用“专业课程+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的策略,基本仍以专业课程为主,创新、创业教育课时设置、学分占比都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提并论[4]。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学生的专业教育之外,只作为辅助或补充存在于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这种课程体系彼此脱节的现在最终造成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分立的局面。

(三)师资配备脱节导致的分立现象

师资配备脱节也是导致的三种教育形式出现分立现象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教师多理论知识储备丰富,创业实践较少;学术能力较强,创新意识比较薄弱,这使得教师在创业理论知识训练和专业素养上缺乏实践基础,对学生的相关指导可能与实际脱节。同时具备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师资力量不足也导致了三者分立的局面。

(四)缺乏专业管理导致的分立现象

由于高校的管理模式的限定,主管专业教育的校领导与学校教务处,主要时间精力放在了专业教育上。主管创业教育的校领导与学生处、就业处等执行部分,他们的注意力则集中于创业教育上。同时,主管科研创新教育的领导就更关注学生的创新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分属三个管理职能部门,彼此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是导致三种教育形式融合缓慢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螺旋”融合路径分析

(一)教育理念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革,我国早期的单一专业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入,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弊端。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发展,转变和优化现有教育观念,形成“专业 + 创新 + 创业”融合型的教育理念。为了解决三种教育形式的兼容问题,高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写入人才培养计划,并配合专业教育实施,使得三者相互融合,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构建梯度形课程教育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三级梯度课程以解决课程融合问题。第一梯度为广谱式专创教育,在高校学生的低年级时期,广泛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初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第二梯度为深度型专创教育,根据专业性质、特点,以必修课的形式设置“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三梯度为因材施教型专创教育,选拔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和创业导师,在创业教育基础上深度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师资队伍融合

针对目前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高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打造“双导师”制度。一方面学校可以挖掘自身的师资力量,积极寻求教学能力强且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合作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担任导师,开设课程,或者以讲座、合作小组、社团等形式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将自身专业与创业活动紧密联系,力求在自身专业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

(四)管理机制融合

为了解決管理机制的融合问题,高校可以设立“创业学院”等第三方组织,以自身实际以及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强化校内资源的整合,积极促进各部门的交流与协作。事实上,三方并不存在本质性的矛盾与冲突,根本出发点均是以学生利益为重,第三方组织以“调和者”的角色弱化三方管理机制的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共同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

四、小结

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螺旋”融合模式既相互呼应,保持协同性,避免分化;又彼此之间各具特色,避免同化。三条教育链在一定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碱基”的交叉配对,促进三者之间交叉渗透,彼此协调,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合力,优化了原有的单一教育模式,为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精湛、创新能力凸显和创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成军,王正利,李丹丹,张伟红.三重螺旋研究进展及其模型结构[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1(01):94-122.

[2]  张绍丽,郑晓齐.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6):100-104.

[3]  刘薇.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4]  朱晓东,顾榕蓉,吴立保.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8(02):77-80.

作者简介:1.高嫚(1994—),女,山西晋中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创业教育。

2 张程飞(1994—),男,山西晋城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