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究

2019-10-21马铮

汽车实用技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跨学科

马铮

摘 要:随着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汽车智能技术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汽车智能技术作为跨学科专业,对教师能力有着更高要求。文章根据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在智能化、网联化背景下汽车产业学科对教师的新要求,以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汽车智能技术;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04-184-04

前言

《中国制造2025》突出强调了智能制造这一核心工程[1]。智能制造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而汽车行业作为工业典型,大力发展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是大势所趋[2]。当前,汽车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以移动互联网、高精地图、移动终端设备商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企业大举进军汽车行业,促使汽车从单一交通工具演变为具备信息交互、存储、处理等能力的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导致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从传统单一专业人才过渡到具备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为满足社会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探索并建设面向高职院校的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培养一批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教师队伍在专业建设、教学过程等环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1 汽车智能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挑战

1.1 汽车智能技术学科简介

智能网联汽车结合了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技术,采用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车、车-人、车-设施和互联网之间的实时通信,进而使车辆具备协同控制、环境感知、实时决策等功能,综合实现安全、环保、服务、舒适的新一代智能汽车[3]。智能网联汽车包括智能决策技术、V2X通信技术、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等关键技术,其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结合汽车行业及社会对计算机、电子与通信及控制等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决定了汽车智能技术是一个集 “信息—>车辆<—控制”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以汽车为载体,逐步融合软件工程、电子工程、通讯工程、控制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

1.2 汽车智能技术对人才的要求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需求,以及高职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现实问题,在人才培养时,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定位于基础应用型学科,学生将具备硬件能力、软件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综合与应用能力[4]。其中硬件能力包括:汽车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汽车智能仪表的开发等。软件能力包括:C/JAVA编程、车载数据通信软件设计、单片机开发应用等。综合与应用能力包括:车载设备的软硬件开发,生产管理等综合能力。培养具备汽车智能电子设备生产、调试、维修,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汽车智能控制系统系统开发及应用,汽车网络系统开发及应用,汽车智能电子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5]

1.3 汽车智能技术对教师的要求

与传统汽车类专业相比,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很多内容,如C/JAVA语言程序设计、汽车单片机、汽车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汽车嵌入式系统、车载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决定了汽车类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汽车基本知识还得掌握软件编程、硬件电路设计以及综合开发等能力,要求教师具备“汽车+IT+通讯”综合素质,即“双师型”教师,这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同时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汽车行业也快速向前发展,而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作为新兴学科,要求相应的教師队伍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能结合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技术革新等关键链,时刻掌握汽车行业发展的动态,不断进行开拓新知识、新技术,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专业知识。

2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的挑战

2.1 教师队伍薄弱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不足10所,其中专业教师队伍在数量上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能掌握“汽车+IT+通讯”多种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而此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原本就十分缺乏。

2)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对专业教师有着高标准,而此类“双师型”教师薪酬待遇不高,相比于智能制造、IT、通讯类高薪企业,缺乏吸引力,很难招到满意的教师。

3)高校没能重视汽车智能技术类专业教师的系统性、针对性培养,未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其次,高校对此类“双师型”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没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2.2 教师综合能力不足

调查发现,目前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这类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此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对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弱[6]。另一种是汽车专业教师,而后通过学习及行业培训担任此类教学工作,此类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在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积累方面则显薄弱。因此,构建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放宽专业领域、提高准入制度

汽车智能技术作为以“车辆、信息、控制”为主的交叉学科,汽车学院在引进专业教师时,在专业上不仅仅局限于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等传统专业,还更应该引入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在汽车单片机、车载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上,将知识构架、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专业教师准入制度,保障教师的整体素质。例如,针对汽车单片机课程,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当熟练掌握MCS-51系列、ARM系列单片机的操作使用。而数字电路作为汽车单片机的基础课程,属于抽象学科,在教学时,应当熟练掌握Multisim、 LabVIEW等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

3.2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1)完善奖励制度,将教师的实践技能及教科研能力纳入考核标准,建立创新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管理模式[7]。在招收的青年教师队伍中,这类教师具有创造力、创新意识,但在授课内容上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操作教学较少。例如:汽车电工技术基础这门课,青年教师会重理论轻实践,而面对高职学生专业基础差、理解力不够的特点,导致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为此,学校可将教师实践技能、学生学习效果增加到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例如,将《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与仿真》、《数字电路》等专业课程多安排在编程软件、仿真软件上完成,学生的考核方式多以仿真结果、实物作品等形式为主,代替传统的考试方式,以此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制定阶梯式教师成长制度。汽车智能技术是一新兴科技,发展速度较快,技术更新较快,这需要教师能紧跟行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更需要有阶梯式力量来对该学科进行持续研究,因此培养制定梯式教师成长制度非常重要。对于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及教学名师,要有分层级和分阶段的培养措施,并制定相关标准,明确教师的努力方向,落实不同层级和不同阶段的考核方式和奖励方案,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从精神及物质两方面激励教师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的目标[8]。另外,重点培养后备骨干人才队伍。制定遴选考核与激励扶持政策,合理运用政策倾斜、海外研修、校企共育等多种方式,定期遴选一部分专业综合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后备骨干人才,逐步形成厚积薄发、阶梯式教师队伍。

3)鼓勵青年教师在不同学院之间轮岗锻炼学习。根据汽车智能技术学科的特点,需要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与汽车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学校可设立若干个青年教师轮岗岗位,落实轮岗岗位学习任务,并定期开展学习成果交流,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在相关专业之间轮岗,培养教师的专业复合能力和跨学科创新能力。

3.3 校内资源整合

智能汽车专业涉及多个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依托校内其他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工作,组建跨专业、跨学科骨干教师的创新团队。在进行校内资源整合时应遵循专业群建设的统一要求,不同专业分共协作的方式。例如:以汽车技术类专业为核心,根据汽车智能技术的专业要求,逐步融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将这些专业的骨干教师加入到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间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此过程中,以汽车技术类专业教师为主,其他专业教师全力配合,共同制定、修改汽车智能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并根据专业建设工作的分工不同,合理配置任课教师。由此产生的不同学院、专业间教师工作量考核、教师管理责任制的问题,学校可以进行协助处理,将不同学院、专业的课程打通,以专业课程为主抓手,相关的教师考核、工作量分配都以所带课程为依据,不同学院间可进行互选。

3.4 外引内培,增加教师力量

根据汽车智能技术新要求,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行业培训、学历学位进修、企业顶岗锻炼、行业交流、出国研修等内容的模块培训,以“专业对口、岗位对应”为原则,落实专业教师顶岗锻炼目标及任务,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参与技术革新和合作研发,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深度开展校企所三方合作,通过跨界整合,共同组建智能汽车产业研究院、培训基地、智慧出行产业技术联盟等。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研究、企业生产,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科技创新能力。

引进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厚待遇、搭建科研平台等措施吸引智能汽车复合型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引领作用。

聘请汽车智能技术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建立“学会-行业-专家”一条线的行业专家资源库,初步建立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打造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5 专兼结合,共同育人

学校聘请汽车智能技术行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每门课程由一名专任教师和多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形成“1+X”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教学队伍,并将汽车行业、移动互联网企业等相关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引入到课堂,将前沿的汽车智能终端产品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汽车智能技术知识的学习热情。

此外,还应加强兼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优秀的兼职教师,给与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激励,提高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

3.6 树人留人,增加后继力量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更新较快,这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同时也需要有持续的后继力量来支撑这只研发队伍,为此学校可在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挑选一两名经验丰富且具有钻研精神的学生作为实践教师,用师傅带徒的方式丰富教师队伍。

4 结语

汽车智能技术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源头,拥有一支理论素养过硬、实践能力过强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持久、求新的动态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于本校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加快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汽车智能技术人才培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 李克强.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网联化[EB/OL].http://auto. sohu.com/20160124/n435653366.shtml.

[3] 杨鑫阳.基于IPv6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分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 2017,6.

[4] 李敏,陶维成,钱峰.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长春大学学报2014(6):866-868.

[5] 李敏,钱峰,夏跃武.汽车智能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15 (8):31-33.

[6] 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57-60.

[7] 孙冠男,太淑玲.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探析[J].成人教育,2012(09): 1001-8794.

[8] 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15.01:1004-3667.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六足园生态实验室:儿童跨学科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指导高中生跨学科学习的探索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