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9-10-21朱劲生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传统文化

朱劲生

摘 要:在语文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解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理念对每个语文老师提出了深刻的挑战。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和生存之本,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并以此濡养学生的灵魂,对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进行研究,以期实现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家园;寻找路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到宋代走到了顶峰过后便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到了近代更是愈见其悲,已如夕阳残照。虽然间或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感伤之情,但已不能对疲弊的社会产生任何热力,这是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外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产生的结果。正如鲁迅所说:“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荫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如谓之萧条而止。”一种强盛的文化经过高度繁荣过后.必会跌入低谷。正如岁月之四季,经历了春华秋实,必将走向严冬的萧条与寒冷。但文化本身内在的生命力经过重新酝酿和激发,在一种新的土壤和环境下,必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旧枝枯杆上发芽抽穗,再达到新的繁荣。陈寅恪在讲到中国文化史时这样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漸衰微,终必复振。譬如冬季之树木,虽巳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复苏,亭亭如车盖,叉可庇荫数十人矣。”

五四以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盘否定与盲目批判给传统文化留下的只是一种无奈和深深的叹息,但无形中同时也使没落的传统文化被动地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反省和内检。其中腐朽的、衰落的、消极的全被历史的过滤器淘汰,而传统文化中永恒的亘古不变的精粹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并继续引导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我们将自己的文化进行彻底的抛弃时,外国的学者却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西方现代文明所困惑下的人们找到了一条新的精神出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对人生乃至生命的终极关怀与审视直指“人类灵魂的核心”,并以其恢宏而无所不包的气蕴和恒久的魅力迅速征服了世界。这很快也反激起了我们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再一次思考与探索。这种否定之否定,淘炼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

这种礼乐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民众心态,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心态在生命的本源上更是向往一种和谐的音乐境界,但现实社会的严峻和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规范对人的硬性要求,使得“礼”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乐”的发展,表现在现实层面上则是“情”和“礼”的恒久冲突。从魏晋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到李贽的“童心说”,到晚明的“性灵说”,到戴震的“情感哲学”,直到鲁迅提出的“个性张,则沙聚之邦变为人国”,“情”和“礼”的冲突持续于中国文化的整个发展史。这种“情”和“礼”永久的对话和较量,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个性特点,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气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宣扬了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至高无上的“道”,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阐释了一种“无胜于有,以无为本”的哲学命题,主张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构画出一幅“小国寡民”“人们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图景。在个人修行上,道家确立了一套“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处事规范,追求一种“乘天地之正,顺六气之变,以游于无穷”的“逍遥游”境界。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众多知识分子退隐山林,放心于自然,追求一种超然尘外、忘怀世事、流连山水、访道名山的世外之境。道家文化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渗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隐逸文化”,并对后世文人性格和心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其后的漫长时间里,传统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遇到人生失意时,常会披发入山,不再奉行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也不再奉行“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是寄身于名山,寻访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之境。

禅宗讲究“悟道”,在“悟”的过程中寻求一种“禅寂”。在悟禅者的眼中,万事万物皆含有至上之道。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人与自然的静默与观照中,人心返于自然,自然潜入内心,心象与物象融为一体,人和自然合二为一,达到一种“拈花微笑”“佛于万物”的无上境界。在广阔的自然中,在无穷无极的宇宙中,参禅者能在一片静寂中神游万仞,思接千载,能够直视生命的本源,悟出一切生死荣辱、成败兴衰皆是自然的规律,达到一种绚烂之极而归于平静的悠然之致。在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人中,王维参禅,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达到了一种禅境。东坡自己也参禅,其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现代的林清玄参禅,其作品轻灵飘逸,直指生命的真谛。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在一种禅寂中悟出了生命的本真和自然,都能在禅的境界中为白己不安于现世的躁动的心灵寻找到了一片诗意的家园。

这种在儒释道共同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了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张力。儒释道三种不同的文化因子各以其积极的因素长久以来支撑起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以其不同的作甩共同影响中华文化在新的时期下的继续发展,不断对人类的生存本身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结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儒家积极入世的济世情怀、道家的忘我精神和对“逍遥游”的期待以及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慈悲情怀和对生命至高境界“禅境”的探索这些中国文化中永恒的内质,并不断导引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从烦躁喧嚣的现实生活中找回那份平淡的真实,指引他们从迷惘困惑的城市中拔身而出,寻求属于自己心灵的那份宁静与悠远,给生活一份诗意与平静。

参考文献:

[1]许继莹.从传统文化寻找信仰的力量——以郭子仪为例论忠诚对取得辉煌人生的启示[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2):30-34.

[2]李欣.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寻找“美”[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12):79.

[3]赵爱玲.论依托传统节日寻找民族文化之根[J].成才之路,2018(13):17.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传统文化
失乐园
失乐园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艺术资讯
坚守精神家园